..续本文上一页又不非但如此,还不肯将财富回报社会,更不愿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善事。这样一来,既种下恶因,必定会受恶报。“贪夫殉财”,事实如此。
第二是贪色。这是我们能不能了生死的一个问题。种了恶因,必然得恶报。你种了破坏了别人家庭、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因,你和你的亲属也必然要受到恶报,也必然会破坏自己的家庭,这是很现实的恶报。这种坏影响会让子孙后代都受到极坏的伤害,招致恶报,是非常可怕的。作为佛教徒,更应在提高道德品质和净化社会风气方面做出榜样。
第三是贪名。名,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没有实质,但总会让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实,贪名的根子就在于“我执”。一个人说:“我学佛做到了“无我”,我捐功德到庙里从来不写我的名字,而只写一个“无名氏””。一天,他来到寺庙,仔细看着功德碑上“无名氏”捐的钱最多,心里很满意,惟恐无人知道,于是他就去问别人:“你知道这个“无名氏”是谁吗?”因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无名氏”,却故意揄揶地推说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说:“那就是我呀!”大家于是乎大加赞扬一番,他飘飘然起来,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这个东西虽然是虚假的,但确实害人不浅,它让人产生妄想、分别、执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们的“我执”,那么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会时时刻刻扰乱我们想修行的心。尽管我们虽然种了一些善因,而让“我执”更加重了,这样出不了六道轮回。
第四是贪食。关于饮食,学佛人应该如何看待?饮食是用来解除饥饿,维持生命的,无需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许多人在饮食上也贪得无厌,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将山珍海味吃厌了,还将蚂蚁、蜗牛等列为上品佳肴。不惜杀害大量生命,花费无数的钱财,浪费宝贵的光阴来享用所谓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种种罪恶,给自己制造种种疾病。医药杂志上曾报道,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种疾病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这三种正是西方国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们也迎头赶上了。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医学科学界发现这类疾病的根源是在于摄入了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质所致。近年来研究并提倡“素食主义”,就是为了防止疾病,解决哪些食物会致人于死命这个问题。他们通过科学的化学分析化验,发现素食中所含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与肉食品没有高下,只是强调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壳果,以及新鲜水果和蔬菜。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杀、放生,种的这种因,就会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当然,我们学佛人并不是追求健康长寿,因为这不是学佛的目的,而健康长寿则只是学佛的副产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佛,身心清净,必然能得到健康长寿。
第五是贪睡。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与社会上的看法也不同。学佛人当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调节身体疲乏,使身体得到休息,让体力得到恢复,精力充沛。但是,睡眠过多,贪睡却反而使人头昏脑胀,精神疲乏。如果一旦养成贪睡这个习惯,好像永远没有睡够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懒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节制睡眠,用功办道。节制睡眠对身体绝对没有害处。美国万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实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实际上,只要我们内心清净,哪怕睡眠时间不多,但睡眠的质量提高,同样可以恢复疲劳,恢复精力。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长时期以来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两小时,但九十几岁高龄的人却面色红润,神采焕发,精力充沛!仅从健康状况来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鲜、鸡鸭鱼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吗?所以睡眠少,饮食清淡决不会影响健康。
上面几种贪欲都是为了满足身体这个躯壳。应该懂得我们这个躯壳就是造罪恶的聚集点。佛经说:“形为罪薮”薮就是聚集点,通俗一点就是垃圾桶,一个随时造罪恶的垃圾桶。为了爱护这个躯壳,造下了种种罪恶。现在,我们有幸闻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么就应该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决不能为它去制造罪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随时随地对治种种贪欲,才会减少在这方面再造下罪恶。以上都是的是讲如何对治贪心,下面一条是如何对治嗔心。
第九条,不嗔而修慈悲观:嗔心也是最难对治的。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际关系里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会上、周围环境里人与人产生摩擦以及发生冲突;大则可以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类的互相屠杀等,归根到底都是与嗔心有关。佛教导我们要修忍辱波罗密,这是一个重要的法门,是专门用来对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与社会上说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这个基本观点上的,是从三世因果上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对待别人无缘无故的侮辱我们、加害我们,当以偿报和悲心看待,做我们应该受想,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佛教有一个最好的典型,那就是当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时,佛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气量!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当然应当以佛陀为榜样。当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们仅仅被给了点难堪又算得了什么?你这样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扩大了,什么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扩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到来时再伺机报仇。历史上认为著名的越王勾践是很能忍辱的,其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忍辱是一种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两回事。
第十条,不痴而修因缘观:
这个愚痴,不是指没有文化知识,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不懂得这些,没有正知正见,就分不出是非、善恶、邪正,干出愚痴的事情。参考消息上曾登载:一个叫汤姆逊的美国人,个人资产高达两亿美金。但生性吝啬,生前一毛不拔。当他身患不治之症时,立下遗嘱,并请律师给他做了公证:将二亿美金的资产从银行取出现金放进棺材里,再将坟墓用钢筋水泥做好,请两个保安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痴之人!他就是不懂得三世因果的典型。从因果上来讲,他种下悭吝这个因,即使下一世为人,绝对要受贫穷困苦报。他投生以后会知道自己前生的坟墓在哪里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坟墓里面装有巨额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皇帝就是最会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来做坟墓,但是到现在还有几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来的?
上面讲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内容,都与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
佛陀要求我们做人应该遵守的准则。我们既然学佛,就是要用佛法来指导人生,指导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导,走佛指引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做一个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进而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生。
最后,再强调一点,要把人做好,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逆境和顺境,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印光大师在给卫锦州居士的信中,列举大量的事例,说明“大圣大贤也不能使其只有顺境,没有横逆”,开示了“因果报应贯通三世;转变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要我们做到“上不埋怨天,下不责怪人,随遇而安,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我们必须奉行印祖的开示,在受人轻贱时,或者受了冤枉,遭到打击时,决不能存怨恨心、报复心,要心甘情愿去受果报,作还债想,还要感谢人家替自己消了业障,成全自己一生成就;并且,回过头来,严格地、深刻地反省自己,真诚忏悔,化解冤仇,知过改过,努力行善。你能这样做,善业逐渐增长,恶业逐渐消除,自然可以转祸为福,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不少呀!
如果我们处顺境,也不能生贪著心,因而留恋娑婆;或者,你发了财,就应该广行布施,多种善因,同时还要勤俭过日子,爱惜自己的福报。弘一大师是一个富贵人家庭出身的,他常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香港田氏化工集团的负责人田家炳,前几年为四川师范大学捐款八百万元,修建了一座教学行政大楼。而他自己一家生活却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教育儿女从小孩子起,连吃很廉价的烤红苕都不准吐皮皮,红苕皮并不值钱,但都不让孩子们有一丁点浪费,他这不是惜财是惜福呀!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五个儿女都很有成就,都相继成为他事业的得力助手。《四川日报》对这件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高度赞扬他,从吃红苕不吐皮皮,到一捐款就是八百万!如此大的舍心,的确值得赞叹!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拥有财富,是你的福报;如何运用财富,则是你的智慧。这位企业家,既有福报,又有智慧,难舍能舍,值得称赞。我们学佛人还应该明白,富贵荣华容易令人迷恋,障碍修行。所以“富贵学道难”。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就不会被好环境所转移。
我们真要想这一生了生死,生净土,成佛道,就必须从做人下手。我今天特别提出这个问题,与同修们共同勉励。
附:
读《太上感应篇直讲》后感
《太上感应篇》,过去我曾读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祸与福都是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招来的。善的所作所为,就有善报;恶的所作所为,就有恶报。而且善恶的果报,就好象人的影子一样,紧跟着形体,绝对没有丝毫差错的。这段话深刻说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事理。所以我脑子里对这本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于我乃佛门弟子,这本书是道教的,以后也就再也没有仔细读它了。今年,净空法师印赠了二万本《太上感应…
《学佛先学做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