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爲欲」。塵是什麼?「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眼見的是色,耳聞的是聲,鼻嗅的是香,舌嘗的是味,身體接觸的是觸。這五種境界是我們五根起作用所對的對象。爲什麼叫它做塵?塵是染汙,桌子一天不擦就有灰塵,叁天不擦就不好用了,一定天天去把塵土擦掉。
這五樣東西叫它做塵,它能夠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染汙了。怎麼染汙?你看,「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喜歡看的貪戀不舍,不喜歡看的討厭,要把它趕走,這都叫染汙,你的心不平、不清淨了。真心是清淨平等的,清淨沒有染汙,遠離五塵,平等沒有高下,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來變化的,全體是佛,我們才能成佛。統統是佛變的,這個話不是假的。佛是什麼?佛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變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這個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所以叫五欲。「《智度論》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這個「五箭」,有簡單的這個參考資料,這從《佛學大辭典》查得的,這是比喻,比喻「五欲之害身」。《俱舍論》裏頭說的,「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這首偈說得好,那我們今天想一想,哪一個人不求這五欲,色聲香味觸,誰不求?誰不貪愛?對這個起貪心,被染汙了;如果這些色聲香味觸在面前,不合自己的意思,就瞋恚心,也被染汙了,要知道貪瞋癡都是染汙。你在外面境界,五根對六塵,這五根對五塵,還有法,法是意根對這個塵是知。滿自己意思的生貪,癡貪,不合自己意思的起癡瞋,離不開癡,這愚癡。所以《智度論》上這個比喻,比喻得好,這叫五箭,五種箭,破種種善事。善事是什麼?幫助你身心得清淨的,這是善事,身心健康,一塵不染,這是善事。這個五欲把你的善事破壞了。
「是故世尊勸誡衆生,勿隨嗜欲」,不可以隨順。隨順,從小的貪心,慢慢養成大的貪心,到貪無厭足,你就墮餓鬼;從小的瞋恚心,變成嚴重的瞋恚,嚴重瞋恚就得殺人,無間地獄出現了。所以佛對于這些小事情非常謹慎、非常重視,這裏頭有道理。老師跟佛一樣,爲我們做出榜樣,這個是老師的恩德。釋迦牟尼佛在世,能不能生活改善一點,過得好一點?能。他在家弟子裏頭有十六個人是大國王,你說建個道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不難!國王有的是土地,人力、財力一樣也不缺乏。釋迦牟尼佛不要,連個茅蓬也不要,樹下一宿,多簡單,不求人;日中一食,去托缽,你看佛多自在,示現給後人看的。後人今天不必去托缽,不必到樹下去一宿了,還不滿足,還要這個道場愈大愈好、愈莊嚴愈好,像宮殿一樣,飲食起居跟皇帝相比,道心沒有了。你能夠享受,什麼原因?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大福德,你這一生享受,很快就享完了。享完了到哪裏去?叁途去了。佛不希望引導人這樣墮入叁途,所以一生保持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不改變。最後走的時候,入般涅槃,在樹林裏頭,不是在房子裏面,有始有終,這是表法。
老師也是如是。我出家之後,曾經依止李炳南老居士,這個人身雖然沒有出家,心出家了。他一生住一個小房子,在臺灣是十五坪,一坪合香港叁十六尺,十五坪,四百多尺,小房子。裏面隔了四間,小間,一個臥房、一個廚房、一個佛堂、一個客廳,很小。一生能不能改善?能,有條件,不要。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待遇很高,兩個學校大學的教授,有收入。我們跟他的時候,我是叁十歲,五十年前,那個時候臺灣的錢很值錢,他的待遇一個月可以有四百多塊錢收入,高收入。他一個月生活費用多少錢?六十塊。其他的錢捐出去了,做慈善事業。他沒有積蓄、沒有遺産,一生貢獻給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還有一個養老院,兩個托兒所,這他辦的事業。
生活,他是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簡單。工作忙碌,每一天來看他的人太多了,天天客人不間斷,每一天至少叁個小時接待客人。他還要上班、還要上課,還要講經、還要教學,工作量,五個人的工作量。所以我們從他一生生活當中得到一個信息,那就是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念上。如果人沒有妄念、沒有雜念,他的能量就很足,他能夠應付很多的事情,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不是一次、二次,我跟他老人家十年,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人決定要知足,有一點點,滿意了,夠了,不再求了,你的心是定的。如果不斷的求,又想幹這個、又想幹那個,你一生心是亂的,做再多的好事,出不了六道輪回,你就錯了。
做再多的好事,他心是定的,像李炳南老居士,他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工作量那麼多,客人那麼多。所以他一個星期講經一次,固定的,星期叁,每個星期叁到臺中一定會聽到他講經。講經非常認真負責,講經這一天不見客,什麼事都放下,這一天全天的時間讀經,我們講備課,准備,一整天的時間,做給我們看的。真正看懂了,學到了;看不懂的人很多,看不懂,什麼也沒學到。所以老師要做榜樣給人看,這是無量功德。有能力,不改變自己的生活,這個太難得了。老師一生生活自己料理,沒有人照顧他,說明什麼?他身體好。他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照顧,九十七歲走的。
走,食物中毒,實在講他不應該走的。我們估計他,一般人都是這樣說法,老師肯定會超過一百二十歲。第一次食物中毒,他知道,他很慈悲,人家煮面給他吃,那個面是幹的,一把一把的,那個東西裏頭有很重的防腐劑,又過期了,煮出來的味道都不對,但是他還是吃了。爲什麼?人家孝敬,當他面吃給他看,他歡喜。老師有這個本事,他是一個中醫,在臺中也是很有名的中醫,還得給人治病,他回去用解藥解了,沒事。過了幾個月之後,第二次中毒,他用解藥的時候來不及了,已經擴散了,所以害了一場病,二、叁個月才複原。我去看他,他就叮咛我,吃東西要小心,味道變的千萬不能吃,過期的東西不可以吃,不要上館子裏去吃飯,這是他教我的。館子裏面的菜都不幹淨,你到廚房去看你就嚇到了,通常菜都不洗的,淘淘水就行了,他哪有時間洗!他也不管人健康不健康。現在調味裏頭全都是化學品,真正好的東西沒有了,現在人沒有福報,經上講的「飲苦食毒」,一點都不錯。這個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0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