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一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九百七十七頁,第四行看起,從經文這兒看起: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念老注解裏頭說,「品末」,這一品最後,世尊重複的勸勉,教導我們要「棄欲止惡,安和專誠」。「欲」是欲望,底下會講明白,應該要放下。「惡」就是《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十惡業,十惡業一定要把它製止。心要安定、要和睦,要專心、要誠意,這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才會有成就。下面說「嗜」,嗜就是嗜好,「愛好與貪求」。「欲者」,《大乘義章》第七卷說,「染愛塵境,名之爲欲」。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什麼是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如果後面還加個「法」,那就是法塵,六塵,同樣六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所以也叫做五欲。五欲有兩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財色名食睡,這完全從外面說的。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它的對應點就是色聲香味觸,人之所愛、人之所貪,所以能起人的貪瞋癡欲,這叫它做五欲。

  《大智度論》上說,「五欲又名五箭」,五箭是比喻,好像五支箭一樣。箭是鋒利的,如果我們身上中一支箭就感覺得很痛苦,如果中了五支箭,這個痛苦就可想而知。這五種帶的有病毒的,不是普通的箭,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世尊做的比喻一點都不過分,說的是真有道理。「是故世尊勸誡衆生」,勸我們大家,『勿隨嗜欲』,不可以隨順你的貪愛、你的貪念,隨順貪愛、貪念必墮叁途。現在你有福報,這個罪不會發作,你一時快意,財色名食你都得到了,一時感覺得很快樂,可是這種福享不了多久,享盡了業報就會現前。業報現前這是花報,死了之後果報,果報決定是餓鬼、地獄、畜生,到那個時候知道錯了,後悔來不及了。所以現在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隨順自己的貪愛。隨順自己的貪愛誰沒有?然後我們就曉得,這個世界怎麼亂了,爲什麼地球上災變這麼多,怎麼造成的?嗜欲造成的。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它能夠帶起你的叁毒、五毒煩惱,五毒是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起來,你的日子好過嗎?

  如果你真的經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會産生畏懼之心,知道自己造的不善業,將來果報麻煩。可是淨宗,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一口氣還沒斷,就有救,這口氣斷了沒救了。這一口氣沒斷,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縱然我們造了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些重罪,決定墮無間地獄。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引導你,你肯聽話,承認自己錯了,忏悔,後不再造,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還是來攝受你。這個經文不可思議!不肯認錯、不肯回頭,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這個人墮地獄了,在地獄裏頭肯認錯、肯忏悔,就會有菩薩到地獄來幫助你,你肯念佛也能往生。超度佛事當中真有,不是假的,有無間地獄衆生幾次超度之後,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幾次是有必要的,一次沒有超得了,第二次、第叁次、第四次,一般七次就圓滿,他真去了。

  主法的人要真誠恭敬,主法的人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這個法事功德就很有限,鬼神得不到利益;如果主法的人非常真誠,功德無量。參與法會的人對于經教要明了,那個力量就愈來愈大。所以,真正做超拔法會,預先最好聽經,能夠連續聽個七天、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再做法事,那個效果完全不同,真懂得了。不聽經、不讀經,對佛法半信半疑,沒有決定的理解,這個佛事效果就打很大折扣。現在做法事的很多,法事前面把經教講清楚、講明白的不多。我們過去提倡叁時系念法事,把《叁時系念》的法本從頭到尾講過一遍,留下來有光碟,在做叁時系念法事之前,這些光盤最好認真聽一遍。爲什麼?讀到這些經文的時候隨文入觀,它才管用。文是念下去,什麼意思不懂,這不行,這沒有感應。印祖說過,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經論做基礎、做依據。法事要沒有經論的依據,怎麼能産生效果?這是現前做法事的到處都看見,效果並不大,道理在此地。

  跟我們出家、在家佛門弟子修行功夫有關系,真修行的力量大,不用儀式也能超度衆生。你看《影塵回憶錄》記載的劉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倓虛法師的朋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楞嚴經》念了八年,在家居士。以後他也出家了,在沒有出家之前,遇到冤親債主求他超度。那時候他跟幾個朋友合夥開了個小中藥鋪,中午沒有生意,在櫃臺上打瞌睡,他做了個夢,清清楚楚。櫃臺打瞌睡,有人推門進來,這夢中的事情,他一看兩個人,看兩個人是熟人,慢慢走到他面前。他很害怕,因爲這兩個人過世了,是跟他一起做生意,爲財務上打官司,他們兩個輸了,以後這兩個人上吊死了。死了之後他也很後悔,你看,爲了這一點錢送了兩條命,心裏很難過。現在看這兩個人來了,是不是來報仇的?所以很害怕。問他來幹什麼?來求超度。他心就定下來了,不是來報仇的,是來求超度的。他說我要怎麼樣超度你?他說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什麼儀式也沒有。這是什麼?真正有讀經修持的功德,這個力量。這兩個人走了,過了一會又來兩個人,一個女人帶個小孩,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跟他的兒子,都死了。也走到面前,問她來幹什麼?求超度。問她怎麼超度你?你答應就行了,一樣的。他說行,我答應你。看到兩個人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

  倓虛法師記這個故事決定不是假的,這劉居士他沒有出家之前的事情。由此可知,超拔一定要有真的功夫,有真的功德、真的善行,這才管用。所以要做得認真。修行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愛好,隨順愛好可麻煩了。

  下面這是念老的話,「且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斷淫也」。這些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在家,五戒第一個,第一條是斷殺,出家戒第一條是斷淫。淫欲之毒真的是最深,在現在這個社會大家能看得出來。聯合國統計發表的這些信息,每年全世界墮胎的人數超過五千萬人,墮胎的。這殺人,淫欲殺人。聯合國這些數字,我們知道都是醫院裏頭有登記的,還有許多醫院裏頭沒有登記的,不知道。平均每天超過十五萬以上,你說這種怨恨用什麼方法去化解?小孩跟父母四種緣,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是報恩而來的,你把他殺掉了,恩變成仇;他是報怨來的,你把他殺掉了,仇恨上再加仇恨,深仇大恨;原本是債務來的,現在把他殺掉了,債務上又加了命債,還不完!如果想到果報你不敢做,這是要命的事情。這些人愚癡,不知道因果,不知道事實真相,他敢作敢爲,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也就是說你這些愛好你能夠忍,你知道因果報應,不敢觸犯,這是好事,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把五戒十善修好。現在在這個時代,其他的不必多說,能夠把五戒十善做好,出家人能把沙彌戒做好,就不得了,這就真正是人中之寶了。淨宗這個法門無比殊勝,難信易修。確確實實,修淨土的人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六和做到,五戒、十善、六和,真信、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一心念佛,這個人決定得生。你看,條件就這麼簡單。但是要真幹!最難的是忍,要能忍得過。忍是對自己的嗜好,要能忍,忍就得要隨緣不攀緣,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可以,決定不去追求,樣樣都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每天沿門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選擇,這叫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是乃深勸諸惡莫作」,然後才能夠衆善奉行。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言和行專」。請看經文: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爲。】

  這裏頭有戒、有威儀,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樣心態去做人。「言色者,言語與容顔」,就是你的臉色,你從早到晚對這些人,對這些不同的人,什麼樣的言語、什麼樣的顔色。佛教給我們要和,『言色當和』,和是和祥。「言和者,即四攝之愛語。色和者,慈光照人」。這個地方講到四攝法,四攝法是佛門的公共關系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法則。《叁藏法數》四攝法這一條說,「此四」,這個四法,「通言攝者,攝即攝受」。與大衆往來,怎麼接待?怎樣把佛法傳給這些人?「謂菩薩欲化導衆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這就是佛門的術語講接引的方法,有四種接引大衆的方法。「故維摩經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是也」,實在講就是這個意思。

  四攝第一個「布施」,「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衆生也。若衆生樂財」,喜歡財,「即以財施攝之;若衆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衆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這是第一種。四攝裏頭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完全不同,這個一定要曉得。六度裏面的布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六度度什麼?我們有病,佛說凡夫有六種病,這六種是大病,不是小病。第一個就是悭貪,你看看世間人,哪個不貪?吝啬,他有錢他不肯布施,還覺得自己不夠,愈多愈好,沒有底限的,貪而無厭。貪心是餓鬼道第一個業因。如果從貪心裏面生起殺盜,那就是無間地獄罪。貪別人的財物,奪取他的,還要把他家裏人殺掉,這是極重極重的罪。所以,佛用布施來度我們,教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不貪財、不貪法,時時刻刻有布施的心。別人來找我們,我們可以幫助他,歡喜幫助他,是度自己的悭貪。持戒是度自己的惡業,忍辱是度自己的瞋恚,精進是度自己的懈怠,禅定是度自己的散亂,般若是度自己的愚癡,這是屬于菩薩行。

  四攝法裏面的布施不是這個意思,四攝法裏面的布施,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請客、多送禮,人與人往來交際的時候用這個方法,它跟六波羅蜜裏頭布施意思完全不相同。也就是說人與人之交往,…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