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好了,可以給世人做榜樣,讓大家都來學習,我們住在這裏沒有白住,經上教給我們,我們統統都能做到。
「言和」,言語溫和,這就是四攝法裏頭的愛語。「色和者,慈光照人」,你有愛心,你有慈悲心,表現出來的,自然面孔上帶著歡喜,笑面迎人。中國接受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對這個非常重視。「言色當和」誰代表?彌勒菩薩代表,就是布袋和尚代表。中國人把布袋和尚的像供在山門門口,你一入道場第一個你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旁邊四大天王。那就是一堂課,入佛門第一堂課,第一堂課要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彌勒菩薩肚皮很大,能包容、能忍辱。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他走的時候,好像是自己宣布的,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就走了,真走了,這就不是假的。如果說了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說了就走了。所以,中國彌勒菩薩的造像統統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在門口,象征一個人應該要像他,「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是古人贊歎彌勒菩薩的兩句話。彌勒菩薩待人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親疏,完全平等,永遠是笑面迎人,歡喜,布施歡喜。這就是此地講的「言色當和」。
『身行當專』。無論是世法、是佛法,你要想有成就,都應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貪心,只有一個念頭,爲社會大衆服務。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我是抱著爲大家服務的心。做生意,貨真價實,絕不欺騙人,薄利多銷,目的不是在賺錢,目的是爲大衆服務。不賺錢,錢會賺得更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乘經教上告訴我們,叁種布施得叁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每天修叁種布施,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年年增長,自然來了,不是求得的,自然來了。爲什麼?修因,因一定感果,這是必然的道理,哪有修因沒有果報,哪有這種道理!修因一定感果。所以,只顧修因,不要去問果報。果報來了,財來得多了多布施,愈多就愈多布施,不要去留。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要懂得這個道理。
中國古人範蠡,幫助越王勾踐,複國之後,那真不容易,複興,他就不做官了,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夫人,去做生意。從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發大財了,把家財統統散給貧窮的人,救濟貧苦。自己從小生意再做起,做叁年又發了,叁聚叁散。所以中國古時候人供財神供範蠡,供範蠡非常有道理,他是商人最好的榜樣。所以,財源是布施來的,不是你賺得來的,你命裏沒有,你怎麼賺都賺不到;命裏有的,不賺錢,財就找你,爲什麼?命裏有。命裏怎麼有的?過去生中喜歡財布施。我們這邊同學應該都知道,前幾年有個老先生,我講經的時候他來過,陳朗。他是個算命看風水的,跟李嘉誠很熟。他告訴我,早年前,李嘉誠叁十歲到香港來做生意,他們碰到了。李嘉誠小我兩歲,叁十歲的時候,也是幾十年了。遇到的時候他給他算命,問他,你做生意,希望將來擁有多少錢你就滿意了?他告訴陳朗,我能夠有叁千萬我就滿意了。陳朗告訴他,你的財庫是漫出來的。這不得了!人家財庫是平平的,你是漫出來的,無論做什麼生意你都賺錢,你將來是香港首富。所以陳朗就變成李嘉誠的顧問,李嘉誠什麼事情都向他請教。我跟李嘉誠認識是他介紹的,我們也只見了一次面,以後陳老過世了。這個老人是很好,是個好人。
所以,命裏注定的,要懂這個道理,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強求不到的。強求到來的都是命裏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不正當手段所得來的全是命裏有的,但是打折扣了。譬如說命裏有一百個億,命裏有的,因爲用不正當的手段,打了對折,你得到的是五十億。自己就覺得很了不起,我有這麼多,其實你已經虧掉一半,你自己不知道。你要用正當的手段,你得到的跟你現在加一倍。如果你肯布施,那你的財富就不得了!世間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他一生心安理得,那真正是有福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現在人講沒有壓力。叁種布施都去做,叁種福報你年年上升。
今天富貴的人、有錢的人,做不做好事?做很多好事,但是真正的好事、第一等的好事他沒做。爲什麼?他不知道。這說來說去還是沒有福報,真正大福報他沒修。第一等的福報是爲世人培養真正的人才,培養聖賢人,沒人幹這個事情。辦學的有,辦小學、中學、辦大學有,但是普通的學校,沒有聽說辦聖賢學校的。唯有聖賢能救世,唯有佛菩薩能救世。有錢的人建廟很多,認爲那有很大功德。廟裏人不是真正的佛菩薩,沒功德,那哪來的功德?要有真修行人,真正大師級的人才出來,他才有大福報。
所以「身行當專」,一定要專。這個專,要專一、要專誠、要專精。「當專,指應當專精行道。若就本經,則勸一向專念」,他真成佛了。道場雖然不大,曆史上有榜樣,覺明妙行菩薩,他的小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個個都往生了,不得了的功德!一個往生就是一個成佛,十二個人統統往生,就十二尊佛。護持道場,護持那樣的道場才真有功德。要知道,佛是人作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修行,佛不管這個事情,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教給我們是什麼?修行的理論,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智慧,修行的經驗,佛給你講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講清楚、講明白了,真幹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這個事情。所以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領大衆念一天佛,沒看到,禅房去坐一支香,沒看到。佛幫助一切大衆的就是教學,這個要搞清楚,你有疑難雜症,你去問佛,佛會給你解答。佛是老師的地位,永遠是老師。
大衆在一起修行,這是祖師提出來的。正式提出來是馬祖、百丈,惠能大師的徒孫,禅宗第八代的,惠能大師是第六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倡依衆靠衆,怕什麼?怕你學了之後懶惰。你一個人不能修行,懈怠,大家都修,你就不能不修,這叫依衆靠衆。這是當年祖師的意思,是好意,用這個方法逼著你,你不幹不行。每天定下五堂功課,逼著你幹。但是要曉得,五堂功課沒有經教的基礎,那你沒辦法。所以,從前寺廟裏天天講經,講經的和尚叫首座,代表方丈和尚講經教學。首座有很多人,不止一個,分座講經。這寺院規模大,住上幾千人的,每個人想學的不一樣,所以分座就是分講堂;學華嚴的有華嚴講堂,學法華的有法華講堂,學唯識的有唯識講堂,學般若的有般若講堂,都有老師在那裏負責教導,得要上課的。課下來之後就是修行,五堂功課都有法師領導,由維那負總責任。寺院裏面的維那就是學校裏的訓導長,首座是教務長,監院是總務長,跟現在大學裏面的分工完全相同。
這個製度是在唐朝時候建立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建叢林,就是沒有立這些規矩,正式把佛教領上學校這種方式是在中國。方東美先生早年跟我講過好多次,要我留意這樁事情,佛教要再能複興,一定要恢複叢林製度,那就是要恢複教育。古時候叢林製度,實際上就是大學。現在也有叢林,但是它不是學校,它是經忏佛事、做法會的一個道場,跟佛教本來的意思完全扭曲了。
我們這一代緣不成熟,所以期望下一代。在臺灣,悟行法師在他的家鄉建了個道場,叫極樂寺,規模不大,我去看過,我幫助他、鼓勵他。如果建立一個像現在一般寺廟一樣的,那沒有必要,已經太多了。如果你要建道場,要跟別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回歸到教育。臺灣沒有第二個,你這個寺院是學校。他聽了我的建議,確實,這個道場裏面有課堂,有大講堂,有六個小講堂,同時可以有七個班級上課。現在還沒有完成,應該快了,應該二、叁個月可以完成,五層樓的建築。這個道場要建立起來,在臺灣是第一個,以教學爲中心,以講經爲中心。在家居士可以報名參加,它是學校,可以住在學校裏頭,你也可以回家,每天來上課。現在要找七個法師來講經還不容易,它有七個教室,只有慢慢來培養。先開一個教室、開兩個教室,慢慢學得差不多了,都能上臺講,再多開幾個教室。培養佛門的師資人才,培養弘法人才。
今天弘法,一定要用遠程教學的方法,因爲什麼?道場太小了,沒法子用它,用網路衛星。現在的網路衛星我們用它,不亞于衛星電視。衛星電視的成本很高,網路衛星很便宜,而且愈來愈普遍,成本低。也能夠對全球播放,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收看到講堂,講經的現場。這個方法好,一定要運用,道場很小,能收很大的效果。如果佛教恢複到講學,佛法一定會複興。爲什麼?這些出家的法師,你走在社會上,人家對你尊敬不尊敬,是要你真正修持功夫。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的東西人家會拿去比較,真正講得好,大家贊歎,大家向你學習;講得不好,沒人聽,你就被淘汰掉了,這自然的淘汰。所以逼著你,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用功。這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一定要認真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要專一。一生專攻一部經典,叁年就有可觀的成績,十年就成爲專家學者,這一部經的專家。誰在一部經上下了十年功夫?不要搞多,貪多嚼不爛,決定搞一門,專修,一門通了,門門自然就通了。這講專一、專誠、專精。
『動作瞻視』,動作是行動,瞻視是看,包括聽。『安定徐爲』,「徐」是緩和。現在的人心浮氣躁,急功好利,都走向競爭。學佛的人首先不爭,不跟人競爭,要腳踏實地,要做真實的學問。安定徐爲,徐是緩和。「故動作瞻視,安定徐爲」,就是一舉一動「安詳鎮定,從容不迫」,沒有一絲毫心浮氣躁,這就對了。
末後這一段,「倉卒不谛亡功」。經文: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爲之不谛。亡其功夫。】
這最後提出警告,學習不能匆促、不能慌亂、不能貪多、不能急躁,貪多、急躁是學不出東西來的。「谛」,審慎的意思。「作事慌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八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