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做好了,可以给世人做榜样,让大家都来学习,我们住在这里没有白住,经上教给我们,我们统统都能做到。

  「言和」,言语温和,这就是四摄法里头的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你有爱心,你有慈悲心,表现出来的,自然面孔上带着欢喜,笑面迎人。中国接受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对这个非常重视。「言色当和」谁代表?弥勒菩萨代表,就是布袋和尚代表。中国人把布袋和尚的像供在山门门口,你一入道场第一个你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旁边四大天王。那就是一堂课,入佛门第一堂课,第一堂课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弥勒菩萨肚皮很大,能包容、能忍辱。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他走的时候,好像是自己宣布的,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完就走了,真走了,这就不是假的。如果说了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说了就走了。所以,中国弥勒菩萨的造像统统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在门口,象征一个人应该要像他,「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是古人赞叹弥勒菩萨的两句话。弥勒菩萨待人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亲疏,完全平等,永远是笑面迎人,欢喜,布施欢喜。这就是此地讲的「言色当和」。

  『身行当专』。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你要想有成就,都应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贪心,只有一个念头,为社会大众服务。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我是抱着为大家服务的心。做生意,货真价实,绝不欺骗人,薄利多销,目的不是在赚钱,目的是为大众服务。不赚钱,钱会赚得更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乘经教上告诉我们,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每天修三种布施,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年年增长,自然来了,不是求得的,自然来了。为什么?修因,因一定感果,这是必然的道理,哪有修因没有果报,哪有这种道理!修因一定感果。所以,只顾修因,不要去问果报。果报来了,财来得多了多布施,愈多就愈多布施,不要去留。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要懂得这个道理。

  中国古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那真不容易,复兴,他就不做官了,带着西施,西施是他的夫人,去做生意。从小买卖做起,做了几年发大财了,把家财统统散给贫穷的人,救济贫苦。自己从小生意再做起,做三年又发了,三聚三散。所以中国古时候人供财神供范蠡,供范蠡非常有道理,他是商人最好的榜样。所以,财源是布施来的,不是你赚得来的,你命里没有,你怎么赚都赚不到;命里有的,不赚钱,财就找你,为什么?命里有。命里怎么有的?过去生中喜欢财布施。我们这边同学应该都知道,前几年有个老先生,我讲经的时候他来过,陈朗。他是个算命看风水的,跟李嘉诚很熟。他告诉我,早年前,李嘉诚三十岁到香港来做生意,他们碰到了。李嘉诚小我两岁,三十岁的时候,也是几十年了。遇到的时候他给他算命,问他,你做生意,希望将来拥有多少钱你就满意了?他告诉陈朗,我能够有三千万我就满意了。陈朗告诉他,你的财库是漫出来的。这不得了!人家财库是平平的,你是漫出来的,无论做什么生意你都赚钱,你将来是香港首富。所以陈朗就变成李嘉诚的顾问,李嘉诚什么事情都向他请教。我跟李嘉诚认识是他介绍的,我们也只见了一次面,以后陈老过世了。这个老人是很好,是个好人。

  所以,命里注定的,要懂这个道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不到的。强求到来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说你冤不冤枉?不正当手段所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但是打折扣了。譬如说命里有一百个亿,命里有的,因为用不正当的手段,打了对折,你得到的是五十亿。自己就觉得很了不起,我有这么多,其实你已经亏掉一半,你自己不知道。你要用正当的手段,你得到的跟你现在加一倍。如果你肯布施,那你的财富就不得了!世间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一生心安理得,那真正是有福报,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现在人讲没有压力。三种布施都去做,三种福报你年年上升。

  今天富贵的人、有钱的人,做不做好事?做很多好事,但是真正的好事、第一等的好事他没做。为什么?他不知道。这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福报,真正大福报他没修。第一等的福报是为世人培养真正的人才,培养圣贤人,没人干这个事情。办学的有,办小学、中学、办大学有,但是普通的学校,没有听说办圣贤学校的。唯有圣贤能救世,唯有佛菩萨能救世。有钱的人建庙很多,认为那有很大功德。庙里人不是真正的佛菩萨,没功德,那哪来的功德?要有真修行人,真正大师级的人才出来,他才有大福报。

  所以「身行当专」,一定要专。这个专,要专一、要专诚、要专精。「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他真成佛了。道场虽然不大,历史上有榜样,觉明妙行菩萨,他的小道场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个个都往生了,不得了的功德!一个往生就是一个成佛,十二个人统统往生,就十二尊佛。护持道场,护持那样的道场才真有功德。要知道,佛是人作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修行,佛不管这个事情,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教给我们是什么?修行的理论,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智慧,修行的经验,佛给你讲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了,真干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在经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念一天佛,没看到,禅房去坐一支香,没看到。佛帮助一切大众的就是教学,这个要搞清楚,你有疑难杂症,你去问佛,佛会给你解答。佛是老师的地位,永远是老师。

  大众在一起修行,这是祖师提出来的。正式提出来是马祖、百丈,惠能大师的徒孙,禅宗第八代的,惠能大师是第六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提倡依众靠众,怕什么?怕你学了之后懒惰。你一个人不能修行,懈怠,大家都修,你就不能不修,这叫依众靠众。这是当年祖师的意思,是好意,用这个方法逼着你,你不干不行。每天定下五堂功课,逼着你干。但是要晓得,五堂功课没有经教的基础,那你没办法。所以,从前寺庙里天天讲经,讲经的和尚叫首座,代表方丈和尚讲经教学。首座有很多人,不止一个,分座讲经。这寺院规模大,住上几千人的,每个人想学的不一样,所以分座就是分讲堂;学华严的有华严讲堂,学法华的有法华讲堂,学唯识的有唯识讲堂,学般若的有般若讲堂,都有老师在那里负责教导,得要上课的。课下来之后就是修行,五堂功课都有法师领导,由维那负总责任。寺院里面的维那就是学校里的训导长,首座是教务长,监院是总务长,跟现在大学里面的分工完全相同。

  这个制度是在唐朝时候建立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建丛林,就是没有立这些规矩,正式把佛教领上学校这种方式是在中国。方东美先生早年跟我讲过好多次,要我留意这桩事情,佛教要再能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那就是要恢复教育。古时候丛林制度,实际上就是大学。现在也有丛林,但是它不是学校,它是经忏佛事、做法会的一个道场,跟佛教本来的意思完全扭曲了。

  我们这一代缘不成熟,所以期望下一代。在台湾,悟行法师在他的家乡建了个道场,叫极乐寺,规模不大,我去看过,我帮助他、鼓励他。如果建立一个像现在一般寺庙一样的,那没有必要,已经太多了。如果你要建道场,要跟别人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回归到教育。台湾没有第二个,你这个寺院是学校。他听了我的建议,确实,这个道场里面有课堂,有大讲堂,有六个小讲堂,同时可以有七个班级上课。现在还没有完成,应该快了,应该二、三个月可以完成,五层楼的建筑。这个道场要建立起来,在台湾是第一个,以教学为中心,以讲经为中心。在家居士可以报名参加,它是学校,可以住在学校里头,你也可以回家,每天来上课。现在要找七个法师来讲经还不容易,它有七个教室,只有慢慢来培养。先开一个教室、开两个教室,慢慢学得差不多了,都能上台讲,再多开几个教室。培养佛门的师资人才,培养弘法人才。

  今天弘法,一定要用远程教学的方法,因为什么?道场太小了,没法子用它,用网路卫星。现在的网路卫星我们用它,不亚于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的成本很高,网路卫星很便宜,而且愈来愈普遍,成本低。也能够对全球播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收看到讲堂,讲经的现场。这个方法好,一定要运用,道场很小,能收很大的效果。如果佛教恢复到讲学,佛法一定会复兴。为什么?这些出家的法师,你走在社会上,人家对你尊敬不尊敬,是要你真正修持功夫。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的东西人家会拿去比较,真正讲得好,大家赞叹,大家向你学习;讲得不好,没人听,你就被淘汰掉了,这自然的淘汰。所以逼着你,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用功。这是很好的一个方法。一定要认真学习,我们才会有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要专一。一生专攻一部经典,三年就有可观的成绩,十年就成为专家学者,这一部经的专家。谁在一部经上下了十年功夫?不要搞多,贪多嚼不烂,决定搞一门,专修,一门通了,门门自然就通了。这讲专一、专诚、专精。

  『动作瞻视』,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包括听。『安定徐为』,「徐」是缓和。现在的人心浮气躁,急功好利,都走向竞争。学佛的人首先不争,不跟人竞争,要脚踏实地,要做真实的学问。安定徐为,徐是缓和。「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没有一丝毫心浮气躁,这就对了。

  末后这一段,「仓卒不谛亡功」。经文: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这最后提出警告,学习不能匆促、不能慌乱、不能贪多、不能急躁,贪多、急躁是学不出东西来的。「谛」,审慎的意思。「作事慌忙,…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