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不能斷惑。惑不斷就不能得無漏果位。佛乃教我及拘絺羅(舍利弗母舅,專修鼻端白)兩目注視鼻端有白相,來收攝散亂心。
我初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
我觀想了二十一天,感覺到鼻中出入氣息,好像煙一樣,從此就得到定力,身心都能圓明洞徹,遍觀一切世界,清淨無染,全無障礙。好像看琉璃一樣,內外透明。煙相漸漸消滅,出入鼻息,竟變成白色。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這時我的真心開朗,諸漏盡除,所有出入氣息,都化作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成阿羅漢道。佛爲我授記,說我很快就得到菩提佛道。現在佛問,哪一法門最圓通?我認爲觀想氣息,至息清成白,發出智慧光明,遍照十方,滅盡諸漏,故觀息攝心,爲第一法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滿慈子,從座起立,頂禮佛足,向佛說:我從久遠劫以來,就具有無礙辯才。辯才有四種:(一)法無礙辯,能說諸法,圓融無礙;(二)義無礙辯,能說義理,通達無礙;(叁)辭無礙辯,能用一句話,暢演無量妙義,又能將無量妙義,歸納在數句話中;(四)樂說無礙辯,隨順衆生喜樂,善巧方便,爲他們說法而無疲厭。因我有這些辯才,故常爲衆生宣說無常、苦、空、不淨之道理,及令他們明白真如實相的妙義。實相即無相,而無所不相,甚至對于恒河沙數如來,所有秘密法門,深奧義理,我亦于大衆前,用巧妙的言詞來開示給他們聽,所以我得到一切無所畏的力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于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知道我有大辯才,可以用聲音來轉*輪,就教我要觀機來發揚我的辯才,對機說法。我現在就時常隨佛左右,助佛弘揚佛法,轉大*輪。因我說法無畏,有如師子吼,就得成阿羅漢果。佛已印證我,說法第一。
說法亦可證果,所以只要一門深入,什麼法都可以成就。但不可朝秦暮楚,不要亂修;要專一,不專一則修什麼法都不能成就的。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爲第一。
佛現在問哪一法門最圓通,我是以說法的無畏聲音,來降伏叁界諸魔,及五陰怨賊,消滅諸漏。故用舌根來說法,最爲第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優婆離,譯作上首,原名車匿。當初佛爲太子時,是佛侍從,曾從佛出遊東門,見婦人生産痛苦。遊南門時,見老人目昏耳聾,行步艱難之苦。遊西門見病人呻吟之苦。遊北門,見死人臨死掙紮之痛苦。太子就無心出遊,終日悶悶不樂。一日坐北花園樹下,忽有一比丘手持錫杖,從容走過,太子就問:“你是誰。”答:“是比丘。”問:“爲何做比丘?”答:“出家修道做比丘,可以斷除生老病死之苦。”太子正要問如何修法,比丘已將錫杖向地一觸,便騰空飛去;原來是淨居天人化身,來點醒太子。太子遂發願出家,即回家向父王請願。王不許,當時有許多相師都說:如太子七天內不出家,便可爲轉輪聖王,掌握天下大權。王遂下令將東宮重圍,不准太子外出。又派宮娥,日夜輪流服侍太子。太子無動于衷,只想沖出重圍而愁無計可施。一夜忽聞天人說:“你貪五欲,而妄宿願。”太子說:“我沒有忘,只是被困宮中,不能逃出。”天人說:“你真有志,我可以助你出東宮。”太子即叫車匿,牽白馬健陟來。太子一騎馬上,四大天王各捧馬足,連車匿一齊騰空,逾城而出。飛行約叁由旬,降落于閑靜林中,太子就用寶劍,剃除須發和寶冠寶衣等,交車匿持回,禀告父王,不必憂念。淨飯王即派五臣同車匿來勸太子回國。太子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五臣見太子意決,就伴太子一起修行。時山中無糧,天人來獻麻米。太子是食一粒,其中叁臣,受不了苦,便先離去,往鹿園修道。經六年苦修,太子已是骨瘦如柴,牧羊女就來獻乳粥。太子接受其供養,其他二臣,又恐太子不能修苦行,不得成就,亦先後離去,只有車匿始終跟隨著。所以他說:“親見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
佛在雪山修苦行,本可成道,但恐世人誤會,以爲成佛一定要受苦,怕受不了苦的人會退心,所以就走到菩提樹下安坐,並發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經四十八天,這時六欲天波旬魔王就夢見叁十二變,覺得奇怪,馬上觀察是什麼緣故?原來娑婆世界有位太子坐于樹下,將成佛道!成佛則魔的子孫將會被消滅,這怎麼可以呢?于是即刻派四魔女,現叁十二媚相來引誘太子,欲令他生凡心生貪愛心,失去定力。人非草木,熟能無情!但太子既無愛又無欲,已是對境無心,不起貪愛,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魔女向他獻媚,太子乃作不淨觀說:“你們現在雖是美麗,但終是九孔常流不淨,身體遍滿菌蟲。”這時魔女忽見自身九孔五髒,千萬菌蟲,汙穢不堪,嘔吐而去。魔王大怒,即率魔軍,親來加害。但太子已入無诤叁昧,不恐懼,不動搖。魔王無計可施,只是抱怨而去。這是車匿親自看見太子降伏魔軍的情形。衆生貪情欲,便流落叁界,頭出頭沒,無有了期。所以說:衆生是業重情迷,佛是業盡情空。要了生死,脫輪回,便要遠離貪欲,才能解脫。
【製諸外道】:佛未出世時,印度只有外道婆羅門教,佛成道後,大家都來皈依佛教,外道就生嫉妒怨恨,用許多方法來加害佛。如申日用毒飯來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自不受害,果然食後安然無事。又遣五醉象來害佛,佛伸五指現五獅子,醉象即伏地不敢動彈,這亦是車匿親見。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這是車匿再證明,佛已降伏魔王,製諸外道,深知貪欲爲諸漏之因,故已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叁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佛教我專修戒律。比丘守二百五十戒外,再加行、住、坐、臥四大威儀:行如風——行的時候好像輕風徐來,要慢慢行,不要東張西望,也不要像刮(刮)飓風。立如松——站立的時候要正直,不要東歪西斜。坐如鍾——坐的時候要腰直,安穩如大鍾一樣。臥如弓——臥時要吉祥臥,右手托腮。四大威儀各俱二百五十,總共一千。再加身口意叁聚淨戒,就成叁千威儀。以叁千配合身口七支,叁七是二萬一千,再合貪、嗔、癡、慢,以四乘之,就成八萬四千細行。所以我對于殺盜淫妄,四種性業,和酒葷墾土,叁種遮業,都能受持,清淨無犯,身和心都入于寂滅境界。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光現前,故得成阿羅漢道。
什麼是性業?性業是體性已惡,不得製止,一犯就成業,如犯殺盜淫妄等根本戒。
遮業是:體性非惡,而能引導作惡,故要遮止,不可令犯。如飲酒、食葷、開墾等。
從前有一居士,已受五戒,但對飲酒,還未放得下。他認爲飲酒是遮業,不很重要,有一天就買了一瓶酒來獨酌,但有酒無肴,未免掃興。剛巧這時鄰居有一支小雞,走進他屋裏,四顧無人,他便殺了小雞,作爲下酒肴。于是連犯了盜戒和殺戒。正在暢飲飽食,大快朵頤之際,鄰居少婦來尋雞,問他是否有看見?他一口說沒有,又犯了妄語戒。飽暖思淫,既然前後無人,又把少婦強奸。終于由飲酒而把五戒都犯了,所以佛教裏戒是很重要,一定要嚴守戒律,絲毫有犯。
你們現在學佛法,對于戒條,一定要清楚明析。戒有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受的。出家便要受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