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及大衆說:“爲什麼你們今天說話,完全矯亂無章!自相矛盾呢?”阿難和大衆同時問佛:“我們怎樣會矯亂無章呢?”佛說:“我問你們聞不聞?你們都答有聞。又問你們有聲麼?你們就答有聲。一句答有聞,一句答有聲,聞與聲,報答無定,這樣怎還不是自語矯亂呢!你們對聲和聞都分不清楚,以聲當作聞,以聞當作聲,豈不是顛倒矛盾,矯亂無章?”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

  

  

阿難,聲音消散了,你就說無聞。如果真實無聞,聞性既已消滅,就和枯木一樣,冥頑無知。但鍾聲再敲,既然沒有聞性,你又怎麼還會知道呢?這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知有知無,有和無,當然屬于聲塵之有無。有聞和無聞,有聲或無聲,難道就是你的聞性之有與無嗎?如果實在無聞,試問哪一個能知道你的聞性是無聞呢?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

  

  

因此阿難,聲在聞中,是有生有滅,但聞性是無生無滅,不是因爲聲生聲滅,而使得你的聞性,也跟著變有變無。

  

  

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你自己顛倒尚且不知道,還認爲聲就是聞,聲和聞是最淺的,你還分不清楚,難怪我說真常不生滅法,你認爲是斷滅法!你也不應該說:離卻動靜之聲塵,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沒有聞性,不但聲塵之有無,肉耳之聾不聾,都不關聞性之事;因聞性是圓融周遍,不生不滅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爲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

  

  

佛以敲鍾,證明聞性是不生滅,有聲無聲聞性都是存在的,現在再舉例證明聞性不生滅。

  

  

猶如熟睡的人,雖然睡得很熟,但聞性依然存在。其家裏人,正在他熟睡的時候,或搗練即槌衣(古時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聽聞舂米杵聲,和搗衣砧聲,以爲是擊鼓或敲鍾聲,還會意識到。

  

  

爲何鍾聲鼓聲,變作木石的聲音?夢時睡時能聞聲,便是聞性功能,錯認作他物,是分別心念,獨頭意識作怪,能支配你的夢。好像日想夜夢,便是獨頭意識所支配。

  

  

修道時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時神識可以從頂上化做一個人出去,還可以到各處遊玩。從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爲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時就可以出去周遊。可惜嗔恨心重,貢高心亦強,所以還未證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論道交談,老道說:“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長生不老,永遠存在。佛教有何本領?釋迦佛還要死,而我們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還可以修成出竅入竅呢!”老和尚說:“你怎樣出竅?”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遊。”老和尚說:“你現在就表演給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從頂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個髒水邊喝了一口水,再沿池邊爬。和尚就放下一條草一片葉。蛇跑到草葉上,大吃一驚,就馬上跑回來,還出了一身大汗。和尚問:“你剛才到哪裏去?”老道答:“剛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邊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個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嚇得一跳,就跑回來。”和尚說:“但我和你所見的完全不同。我看見一條蛇從你頂上出來,你平時一定嗔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變成蛇。你到便池那邊喝了一口髒水,你卻以爲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條草一片葉,你卻以爲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殺你,所以就跑回來。”老道一想,原來我所修的完全是錯的,就拜和尚爲師,專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嗔恨心,有嗔恨心,怎樣修都不會成功的。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只要有一念嗔心,發脾氣心,八萬障門就開,障礙重重,怎能成道?這個老道修了這麼久,但因有嗔恨心,終變成蛇,自己還不知道。幸虧遇和尚指點,才不墮落畜道,變成蛇身。

  

  

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

  

  

這個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來是舂米之聲音。他就告訴家人,他正在作夢的時候,竟把舂米的聲音,誤認爲是擊鼓的聲音。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阿難,這個作夢的人,哪能記得什麼是動、靜、通、塞?只是他的身體雖然熟睡,但他的聞性,始終是不會昏沈的。

  

  

熟睡的人爲何錯認舂米之聲爲鍾鼓之聲?這是因爲平時多聞鍾鼓聲,故在八識田裏,有了鍾鼓種子,所以就錯覺變鍾鼓聲。我人有顛倒行爲,亦如夢中錯覺一樣,不知不覺就把行爲顛倒了。就如剛才所說的老道,喝了髒水,還認爲是甘露水!當時不知道,以爲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糞水,一定會作嘔的。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

  

  

上文說夢時聞性不滅,現在就是縱然你的肉身消滅了,生命遷謝了,生命不一定斷滅,只是遷到別個地方去,好像住房屋。這間屋壞了,遷到另一間;這個身軀壞了,遷到另一個身軀。但是聞性依然存在,不會隨你消滅的。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只是一切衆生,從無明妄動以來,根塵相對,就終日被色、聲、香、味、觸等塵所流轉,逐念妄慮分別,認假作真,不能覺悟,都因爲從來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淨明妙真常不滅的。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不曉得隨著淨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滅汙染的識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輪回于六道之中,不得解脫。

  

  

生滅法是有形有相,不生滅法是無形無相。但世人都執著在有形有相之生滅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夾雜染汙和生死結合在一起。今生姓李,來生姓張。今生做牛,來生做馬,完全不認識,在輪回中轉來轉去,沒有停息之日。

  

  

有一種人很愚癡,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來投胎,故今生還不脫離畜生習氣。但千萬不可輕慢他,因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發勇猛心修道,將來還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啊!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若能舍棄生滅無常之分別識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滅之根性,用真性真心來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會現前;六根、六塵、六識諸虛妄心就自然會應時消滅脫離。

  

  

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粗根粗塵都已消除,存下最難除的所想之微細塵相,和能想之微細識情,亦都能遠離淨盡;那麼垢除明現,塵消覺滿,則你的法眼,即時清明,六結已解,五濁已除,六根清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時候怎樣不可以得到無上知覺呢?

  

  

這個情字是最染汙、令人醉生夢死,得不到清淨,所以大家對這幾句經文,要特別注意,不要再執著在情上,執著在愛上,執在妄想分別心上,不能馬馬虎虎,每個人都要把這幾句經文,銘刻在心裏,這是很重要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