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就佛道的修行態度,可作爲我們效法的榜樣:
無余修: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遺。
長修:曆經叁大阿僧只劫而修行不倦。
無間修:精進勇猛而無刹那荒廢修行。
尊重修:恭敬所學,尊重一切衆生,不生憍慢。
四、證
證,是契會真理而證悟的意思。解與證也是不能分開的,不經體證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說是知道;若非通達理解,也沒有證悟可言。
從凡夫到修成聖果,絕非一蹴可就,必須經過種種的階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證悟階位。例如:
聲聞乘:自凡夫至阿羅漢,速者叁生,遲者六十劫,證得的果位有四──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和阿羅漢果。
菩薩乘:又稱佛乘,從凡夫到成佛,需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
依證悟的遲速而言,又有頓悟與漸悟之分。快速直入覺悟的境界,稱爲頓悟;依順序漸進的覺悟,稱爲漸悟。其實,頓漸之說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從衆生整個生命的洪流來看,這一期的頓悟實在是累積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來。
總之,無論是聲聞四果,還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由我們平日的“小悟”累積所成就的解脫境界。所以,我們不必將證悟寄托于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每天是否有一點小悟。我們要怎樣觀照自己呢?證悟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茲列舉如下:
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如果我們對憂悲苦惱的事能淡然處之,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證悟的境界,是沒有得失成敗的念頭:如果我們能不患得患失,隨緣自在,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如果我們能處難不覺難,處苦不覺苦,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證悟的境界,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勘破生死,來去一如,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的效應。我們由正信,生起清淨的心,而求慧解,經由實踐,得到證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後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獲得真理的印可,又增勝淨信;如是周而複始,不但能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安頓身心,又能開拓我們的智慧領域,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淨化我們的身心。
第十二節 聞思修慧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信解行證這是學佛的過程,這一節中我們學習悟道的根本方法----聞思修慧。修學佛法,不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叁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爲觀察的所緣。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聞思修叁慧的詳細敘述在下面,依此修學的次第而細別起來,就是十法行:書寫;供養;施他;若他誦讀,專心谛聽;自披讀;受持;正爲他開演文義;諷誦;思惟;修習。前八屬於聞慧,思惟屬於思慧,修習屬於修慧,全在叁慧含攝之內。
一、叁慧----聞思修
聞:就是指聽聞教法;(聽聞正法)
思:就是指思惟義理;(如理作意)
修:就是指修行。(法隨法行)
聞慧、思慧、修慧等叁慧,即是經由聞、思、修而成的智慧。此叁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與根本方法,
聞慧:聞他人說教法而得之智慧;
思慧:自我思惟而得之智慧;
修慧:實地修行而得之智慧。
在整個佛法中,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佛法甚深如海,廣大無邊,而其主要行門,則不外乎信願、慈悲、智能。其余的種種功行,都不過是這叁者的加行、眷屬、等流。所以修學佛法,必須叁者相攝相成,圓備的修持,始能臻于圓滿的境地。雖然初入佛門的人,由于根性與興趣的不同,對這或對那不免有所偏重----或對聞慧偏重、或對思慧偏重、或對修慧偏重。但只是初學方便如此,若漸次向上修學,終必以信願、慈悲、智能這叁者的圓滿修證爲目的。
二、智慧爲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無始以來凡夫有情顛倒執著實有二我而生。凡夫執著實有人我(主觀精神世界、能取),爲我而生種種煩惱,能障衆生不得涅槃解脫,稱爲煩惱障;凡夫執著實有法我(客觀物質世界、所取),對境而生種種分別,能障衆生親證所應知境,稱爲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處?凡夫無始以來顛倒妄想執著二我的同時,就有印象習氣留在潛意識裏,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汙種子熏習在阿賴耶識之中,所以今天我們雖然已知實無二我,但由于顛倒妄想積習深厚,阿賴耶識中仍有以前所積累的執著二我的種子不斷生起執我的現行。因緣成熟生起現行的這部分種子,顯現爲現行後就不存在了,但我們在面對這些現行的時候,又習慣地帶著我執去對待,從而又熏成了新的我執種子,所以我執種子就這樣吐故納新接續不斷,我們的二障也就無有盡時。
如何對治這些執我的染汙種子?這就要靠聞思修佛法無我的道理,熏習成隨順佛陀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的清淨種子,這樣可以起到叁個作用:一是明白了無我之理,就可以減輕我執的程度,逐漸改變我執的習氣,以至于無我之理聞思修純熟,達到如實知見無我的境界,從而斷掉新熏我執種子的來路。二是在聞思修無我之理的時候,時時處處改造我執習氣的時候,都同時會有清淨種子熏習到阿賴耶識當中,對治我執的清淨種子摻和進去,會妨礙我執種子順利地聚合衆緣生起現行。熏到阿賴耶識裏的清淨種子逐漸增多,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就會使一些染汙業終于再也不能聚齊生起現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汙種子,衆緣中只要差一緣尚未聚合,此項染汙業的種子就不能生起現行。這樣各種惡業生報因緣的聚合越來越困難,就會使許多惡業之報生起現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以至最終達到完全沒有可能聚齊因緣生起現行了。叁是聞思修佛法所熏清淨種子的勢力越來越大,修行清淨無漏善業生報的因緣就更容易成熟,由于日日反複精勤聽聞、如理思維和依法修行清淨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來越接近佛菩薩的境界,就會與佛菩薩更容易相應,更易得到衆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護念加持,以至常能見佛,得生淨土。
當清淨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能夠達到一小半時,由其障礙作用使染汙種子互相聚齊生起現行已經沒有可能,就是轉染成淨的過程要發生質變的時候到了,這就是見道。此時染汙現行因無力生起而中斷,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如夢幻象全部消失,這就是由聖者的根本無分別智證得了空性;而後由清淨種子生起後得無分別智,世界本來面目自然現前,如實現量親切證知一切境界,生死長夢中的凡夫終于覺醒,無始以來第一次見到何爲真實,凡夫不可思議真如境界如今親自體證了了分明,心中湧出空前歡喜,這就叫做登極歡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薩了。此情景就如剛從夢中醒來,正醒之時,夢中幻事全都不見,醒來之後,才見夢幻真實面目,全不過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終于明白佛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非是虛言,啞然失笑,生大歡喜。從此已生如來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報身法會,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對治所余大半染汙種子,待到全部轉染成淨,八識得轉佛陀四智,圓滿證得無上正覺,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過程。
轉識成智的過程若細分起來,見道是轉識成智的第一步,這時顛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我執的根源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此時便能降伏染汙種子的現行。然後在修道位的菩薩十地中,再接著對治所余染汙種子,達到圓滿佛地時,就是轉染成淨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第二步,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識就全部轉成佛陀四智了。
叁、怎樣才是無分別智
聖者的智慧叫無分別智,方便說法,可分叁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加行無分別智爲地前加行位菩薩所修,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爲見道時證得,若以根本無分別智爲體,後得無分別智即爲其用。無分別智,無的是凡夫的分別,生起來的是聖者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聖者的如實現量分別的,那與我們凡夫意識的分別完全不同,不可以我們凡夫的思維妄測類比,所以無分別智既不是不分別的智,也不是空無一切的智。此二種聖者之智只能證得,凡夫無法思議,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應當是怎樣證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薩所修的加行無分別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聖者智慧的過渡,是引導凡夫證得空性的智慧。
爲什麼叫做加行無分別智?就是要把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識加力修行成無分別的智慧,這是見道前的沖刺階段,就像賽跑中撞線前的最後幾米,前面的一切積累都是爲了這最後的成功,也好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天終于上了戰場要動真格,看你平時的訓練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樣。首先要明確,這種修行,就是要用我們凡夫的分別來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識來修,凡夫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可以用來修行的工具。因爲凡夫的本錢也就只有心意識,離了心意識也就沒有什麼凡夫了。什麼叫離凡夫的分別?那可以修無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漸離了尋伺,仍未離微細意識的分別,可達叁界之頂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沒有粗想而不是沒有細想的意思。無想定其實也只是前六識暫時不起,第七第八識照常活動不停。准確地說,第八識叫心,第七識叫意,前六識叫識,真正離開第七染汙意,是在證空性登初地的時候,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才叫做離開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識。與此同時,第六意識轉爲妙觀察智。這叫做“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八識和前五識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轉爲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離了心意識,必須到佛地才是。
而這暫時停止前…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