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枴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着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信仰如力: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于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有很多种:
邪信: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
不信: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
迷信:这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所以我常对朋友讲:如果想学佛就先要学学佛法的基础知识,看佛法在讲什么,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您人生的所求,是不是值得您值得您信,如果连佛法的教法与教理都不明就信这也是迷信。
疑信:疑就是惑而不定。初学的人很多是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与自己矛盾;此种信就是疑信。疑信比迷信又好一点,起码他能用所学过的知识才分辨,随学佛深入疑自然会慢慢除去。
浅信: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了,或环境变迁了,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深信: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远足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若境生心,见异思迁,这是不明白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定信:定信即是坚定之信,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信师信法,独一无二,猛勇精进,不生厌怠。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动,清净无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曰真信。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到了这个真信阶段才是如入了菩萨的信位。
看了上面信的分类,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到了哪一信。不管您到了哪一信,既然我们能将成就佛道做为我们的信仰,那我们这个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空人事。
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于佛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于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于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二、解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于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闻法应该“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于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里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着于语言文字。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毘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三、行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