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0

  ..續本文上一頁說明信仰的重要性,歸納如下:

  信仰如手:我們進入了寶山,如果沒有雙手,就無法挖取寶物。同樣地,我們進入了佛法的寶山,惟有依靠信仰的雙手,才能獲得佛法的寶藏。

  信仰如杖:我們爬山時,如果有了枴杖作依靠,必定會感到輕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會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們有了佛法的信仰作爲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信仰如根:樹木植物有了紮實的根部,才能長出茂盛蒼翠的葉子,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爲我們有生命的根;一切事業的成功,也是因爲有鞏固的根基。信仰,就是産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依靠信仰爲根,我們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進而到達解脫的境界。

  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達目的地。《大智度論》卷一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我們必須要掌穩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廣的佛法大海裏,采取佛法的寶藏;在人生的苦海裏,惟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無恙地渡過驚濤駭浪,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信仰如力:孫中山先生曾說:“信仰就是一種力量。”對一件事情有了堅定的信仰,自然就能産生一股強大的力量。

  信仰如財:世間的生活需要錢財,但是由于我們只知一味地向紛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財寶,卻忽略了自己內心蘊藏有無限的財富,而信仰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內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經上有所謂的“七聖財”,就是以信仰爲首位;有了信仰的財寶,我們的人生將會更豐富。

  二、正確信仰的條件

  信有很多種:

  邪信:有的人一開始就信了邪教,這就是“邪信”,誤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響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們在選擇信仰時,不可不慎。

  不信: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無所寄托,但是至少還沒有走錯路,將來還有得度的機會。

  迷信:這種人是信得很虔誠,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因爲雖然入了迷,但總還有一種信仰,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深植心中,就不會爲非作歹,作奸犯科。所以我常對朋友講:如果想學佛就先要學學佛法的基礎知識,看佛法在講什麼,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您人生的所求,是不是值得您值得您信,如果連佛法的教法與教理都不明就信這也是迷信。

  疑信:疑就是惑而不定。初學的人很多是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贊歎,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爲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就是疑信。疑信比迷信又好一點,起碼他能用所學過的知識才分辨,隨學佛深入疑自然會慢慢除去。

  淺信:初學人經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減信生,但發心不真,其信也淺;或爲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生願與行的力量。這是什麼原因呢?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了,或環境變遷了,便置信心于九霄雲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深信: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還算不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牆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遠足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禅,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若境生心,見異思遷,這是不明白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修行人根本業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淨無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曰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息息相關,無纖毫痕迹,亦無絲毫分別。故,《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到了這個真信階段才是如入了菩薩的信位。

  看了上面信的分類,我們對照一下我們到了哪一信。不管您到了哪一信,既然我們能將成就佛道做爲我們的信仰,那我們這個信仰應該是“正信”,《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爲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這就是正信。正信應符合以下條件:

  信仰實在有的: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該審查它是否真實存在。也就是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是在曆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

  信仰道德高的:我們交朋友,都想要結交品德高尚的人,何況信仰的對象,更應該考慮他的德行是否清淨?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信仰能力強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

  信仰戒行淨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是戒行清淨,行止足以爲衆生模範的大導師。

  信仰正法圓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具有圓滿的正法,可以適用于任何時空人事。

  信仰智慧滿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需具有完滿無缺的智慧,如此,我們跟隨他學習,才能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貢獻社會。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叁德,戒行清淨圓滿,而且他的偉大事迹都是曆史上確有記載,經得起考驗證明,符合上述條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說的教法,乃至延續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團,都是我們正信的對象。《雜阿含經》卷叁十所謂的“四不壞信”:“于佛不壞淨信,于法不壞淨信,于僧不壞淨信,于戒律不壞淨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對于真理的尊崇敬信,而無絲毫疑惑的徹底自信。

  二、解

  解,就是慧解,指經由見聞學習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並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佛法廣大無邊,我們應如何來尋求慧解呢?

  親近善士,多聞薰習: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當我們皈依叁寶以後,要經常向法師們問道求益,要多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教。善財童子爲了求法,不辭勞苦,參訪了五十叁位長老大德,最後證得無生法忍;趙州禅師年高八十,猶四處行腳,尋師訪道,終于開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螢火小智者,更需以謙沖虛心的態度尋師求道,聽經聞法。

  而聞法也要有正確的心態,聞法應該“如地植于種,如器受于水,應離叁種失。”

  所謂“如地植于種”,意思是說,一塊田地,如果把種子撒在地表上,鳥雀一啄,就沒有了,如同聞法,不用心深思,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第一種過失。如果這塊地堅硬不堪,即使播了種,也無法生根萌芽,如同一個人我執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這是第二種過失。如果地上布滿雜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長,如同心中有了成見,先入爲主的觀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這是第叁種過失。

  所謂“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說,一個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縫,水一倒進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裏有了穢物,再清淨的水也會被汙染。所以聽經聞法不能用輕心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也不能有雜念妄想,應該要以深心、莊重心、恭敬心、謙卑心、柔軟心、清淨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廣閱叁藏,一門深入:“爲學有如金字塔”,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佛學的研究上。我們對佛學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後,還要廣讀佛典。佛入滅後,後世弟子將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曆代諸聖賢的著作論典,彙集成爲經、律、論叁藏,成爲研讀教義的最佳門徑。博學之外,我們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深入鑽研,觸類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說法爲因應各種根器,觀機設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門,後世弟子們又因人、時、地等差異條件,有各種闡述。因此,我們在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時,應以“四依止”作爲學佛的方針:

  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學習,不以人爲依歸。因爲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見解,而真理則是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該依法,不應依人。

  依智不依識:應以理智作判斷,而不依自己一時的好惡來作決定。

  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法的根本義理,而不執著于語言文字。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按照究竟絕對的真理,而不依各種方便的教化。

  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剝經論上的文字,縱使能博學強記,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辯聰而已,無法成爲自己的智慧。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經過深刻思惟,親自體驗的智識,才能成爲自己的法寶。

  《大毘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這是說明信解之間,彼此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實踐,所謂“說食不能飽”,因此,學佛一定要修行。

  叁、行

  行,就是修行。佛教與一般的哲學不同,佛陀說法,主要是使衆生都能夠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因此,佛教不僅是講知識,說理論,佛教最注重的還是生活上的實踐行持。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聲聞乘修四谛法,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門,如:蓮宗以念佛爲要,禅宗以參禅爲主,華嚴宗以經教爲宗。雖然如此,修行所應秉持的堅毅態度則應該是一致的。《俱舍論》卷二十七記載有如來的叁種圓德,其中“因圓德”有四項…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