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8

  ..續本文上一頁理,都屬于正見。

  因此,學佛的人應該有以下的正見:

  正見因緣果報:世間萬法都是由因緣所生起,因緣和合才有一切現象,現象就是“果”報。果報來自因與緣的結合,有因有緣,必然有果,正如播了種(因),只要條件(緣)俱足,必然會開花結果。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靠各種因緣的和合而成就,因此,種好因好緣,自然會有好的結果;反之,植下惡因惡緣,必然會有惡的果報。我們能正見因緣果報,才能明因識果,由迷入悟。

  正見善惡業力:業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我們每天的行爲造作,彙聚成一股極大的力量,決定一生的幸與不幸。業來自身行、口說、意想,業有善有惡,善惡業力,決定不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般人常因“好人受苦、壞人享樂”,因而對善惡因果産生懷疑,其實善惡因果不能只看眼前,有時好人受苦、壞人享樂,這是由于個人前世所造的業因而獲得今生的果報。我們能夠正見善惡業力,才能謹言慎行,免受惡報。

  正見無常苦空:諸法是由因緣和合所生,沒有自主性、獨存性,隨著緣聚緣散而生滅變異,所以說一切法“無常”。因爲“無常”,所以好的有可能會變壞,壞的也有可能會變好,在不斷的生滅變化中,我們感受到人生充滿了苦苦、壞苦、行苦等各種的苦,故說“苦空無常”。正見“苦空無常”,可以使我們處順境時,不耽溺樂事;處逆境時,不悲觀消極。因爲一切都會改變,而無常苦空將帶給我們希望,激勵我們精進,引領我們超凡入聖。

  正見佛道永恒:我們常說“人生無常”,雖然人生的實相是“無常苦空”,但是在無常苦空中有一個“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正等正覺,這個正等正覺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關系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而證悟生命永恒無限的境界,那就是我們每個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真實自我。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希望求得這樣一個美好圓滿的涅槃境界。因爲人的生命,在時間上只不過是短短數十年歲月,白雲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面對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即是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間,充滿于一切時間,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因此正見佛道永恒,就不會産生撥無因果的斷見,進而修善止惡,終而達于涅槃的境地。

  (二)正思

  “正思”,又作正志、正思惟、正分別、正覺,或谛念。就是正確的意志、決心、思量、分別。《瑜伽師地論》說:“由正見增上力故,所起的無瞋恚、無害想,是爲正思惟。”因此,正思惟也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貪、瞋、癡叁毒,經常羁絆著我們,使我們無法邁向求道的路;貪、瞋、癡叁毒,時刻盤據在我們的心靈,染汙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想遠離這叁種毒害,必須以堅韌的力量,長時憶念正法,具足柔軟、慈悲、清淨、無恚心,使我們的思惟時時和正法相應,叁毒才能去除,趨入佛道。

  (叁)正語

  “正語”,就是善良的口業,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即遠離一切不慎之語、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因此,正語又作正言、谛語。正語必然是合乎道理的話,所以又稱順理語,如佛陀說法皆爲真實語、如實語、不異語、不欺诳語,這就是正語。

  正語的內容有四:

  真實語:真實不虛,無欺诳的話。

  慈悲語:慈悲柔和,令人生起信心的話。

  稱贊語:贊歎別人,令人歡喜的話。

  利行語:幫助別人,有利于人的話。

  (四)正業

  正業,又作正行、谛行。指正當的身業。即行爲舉止正當,身、口、意叁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泆等。但這僅是消極的不做惡業,正業的積極意義應是“護生”、“慈悲”、“布施”等。

  此外,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或于住時,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正業。”因此,平常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是正業。譬如適當的睡眠、飲食、運動、休息、工作,不但能增進個人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滿,社會安定的主要因素。

  (五)正命

  “正命”,就是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大部分的罪惡,都是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譬如開設賭場、酒家、屠宰場,經營販賣殺生用的釣魚具、獵槍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當的生活應該是

  合理的經濟生活

  高尚的道德生活

  和諧的社會生活

  淨化的感情生活

  (六)正勤

  “正勤”,又作正精進、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就是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經雲:“在家懶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寶。”《正法念處經》卷四十叁說:懈怠是一切惡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種子,世間的一切苦惱都由此而生。欲斷生死縛者,應該精進,舍離懈怠。

  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也就是努力爲善,努力斷惡。《大智度論》中以四正勤爲精進的目標。四正勤就是: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

  (七)正念

  “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爲所害,譬如著铠入陣,則無所畏。”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把念頭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敗、金錢名利、感情欲望之上,應該時時心存正念。

  正念的內容就是四念處,即:

  觀身不淨:一般人常因貪愛自身的美麗、健康,而産生執著妄想,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內充滿了糞尿、涕唾等穢物,可以說是衆穢所集,何來可愛之處?佛陀教我們“觀身不淨”,是要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愛,進而借假修真,以證得永恒不死的法身。

  觀受是苦:世間的種種苦樂感受都是苦,因爲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各種苦,縱使偶有快樂,卻因世間萬法變幻無常,遷流不息,快樂也會因時空的變化而消逝,因此說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分分秒秒忽而天堂,忽而地獄,時好時壞,時善時惡,時生時滅,如猿猴般,念念無定,所以說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世間萬物終會散滅敗壞,沒有一樣東西是有自性,能自主的。懂得“觀法無我”,才能從五欲塵勞中,找回自己的真如法性。

  我們把心時時放在無常、苦、無我之上,對世間的锱铢小利就不會貪戀,而能夠勇猛向道。

  (八)正定

  “正定”,是以正確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攝散亂的身心,培養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內心能源的開展。  正當的禅定應該是:

  健康的禅定:能令身體獲得健康。

  安心的禅定:能令心意專注一境,而得輕安。

  開悟的禅定:能令思想豁然開通,由迷入悟。

  見性的禅定:能令佛性開顯,尋回真實自我。

  叁、八正道的重要

  《大毘婆娑論》說:“由正見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複得正業;由正業故,複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一個人有了正知正見,對于是非、善惡、真僞才能做正確的思惟判斷,發諸于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爲,才能向正確的目標努力精進,長養善念慧命,安住清淨無漏的禅定中。所以,八正道是一體的,其中任何一項的實踐,必然使其余七項伴隨同時圓滿成就。八正道中,正見居首。正見就是明慧,是修行的導師,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羅盤一樣。正見又像一部照相機,拍照時必須調好光圈、距離、速度,畫面才能清晰美麗,洗出來的照片也才不會走了樣;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致于産生錯誤或偏執的思想、行爲。《雜阿含經》卷廿八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由此可知正見的重要,而八正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四、八正道的實踐

  佛法不是一種學說,不能單作理論上的了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導,因此更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去實修、體證。譬如,爲了信仰佛教,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難、迫害,都不會改變自己對佛教的信仰,這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都與佛法真理契合,這就是正思。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顔愛語,令人生起信心、歡喜、希望,這就是正語。乃至平時所行所做,都合于道德禮義,不會爲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傷害別人,進而主動扶弱濟傾,樂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惡;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沈著、冷靜,運用智慧去判斷、解決事情等等,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八正道的方法。

  八正道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是通往成佛大道的法門,是人類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准則。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必能解脫無明煩惱,獲得清淨快樂的人生,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可以淨化自己,推進而淨化社會,使大衆行正道,成爲善的、安樂的、幸福的人生社會!

  佛陀開示實踐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叁學的次第增進,如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正見、正思惟,就是慧學;而以正精進爲策勵戒定慧叁學的完成。八正道爲聖者解脫的正軌,要求解脫,必須循著此八正道實踐力行。

  第五章 抉擇真理的標准

  第十九節 叁法印

  叁法印既…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