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夫从沉溺在三种“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到达由“圣种法”所构成的“信”的王国当中。在“三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这种“信”。
在“精进”的两种型态中,“自然精进”是指,没有经过修持的开发,随机缘而懈怠,并产生布施、持戒、研读圣典等“自然善业”。这种“自然精进”并不能驱逐懈怠,反而屈服於懈怠,顺从懈怠。这说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进。
当众生遇见佛法,就会认识到,在过去无止尽的轮回中,他们一直是“身见”、“恶行”与“苦界”的眷属。巴利圣典很清楚地指出,“圣种法”是可以驱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习,并且在这种修习中获得解脱。
第十七节 七觉支
七觉支是解脱道次第三十七道品继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后的第六品的行法。
七觉支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所谓的“正觉”,就是指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四圣谛。所谓的“觉支”,就是指出世间道的智慧,智慧之道的构成因素。” “七觉支”,分别是: 一、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 五、轻安觉支。 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
(一)念觉支: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简言之就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简言之就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谓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简言之就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四)喜觉支:喜谓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简言之就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除谓断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简言之就是:指身心轻快安稳。
(六)定觉支:定指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简言之就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简言之就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鸟儿首先是以蛋的形式从母鸟的子宫中分娩出来,其次是啄破蛋壳而出。当雏鸟的羽毛长齐了,它们就会离开巢窝,想飞往哪里就飞往哪里。同样的,在瑜伽行者的例子中,当他们成功地安立在“身念住”上,或者贯彻完成“禅定”功课的时候,可以先从累世轮回所带来的心灵混乱中解脱出来。其次是,当他们证得了“直观”,可以觉察到“名”、“色”、“蕴”等等,就可以从无知的粗劣状态中解脱出来。最後,当“七觉支”开发了,成熟了,瑜伽行者在出世间的智慧之道上,完全圆满了,羽翼丰满,证得了所谓“正觉”的智慧之道,因而可以从世间的庸俗状态解脱出来。他们从凡夫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进而证得圣人出世间或涅槃的境界。
“念的内在因素”,计有“念住”、“念根”、“念力”、“正念道支”,这就是所谓的念等觉支。
“慧的内在因素”(慧心所),“观神足”、“慧根”、“慧力”、“正见道支”,这就是所谓的“择法等觉支”。另外,慧的种清净道(译按:参见第五章的相关注解),开始是“见清净”,其次是“三随观智”、“十观智”,这些都称为“择法等觉支”。正如棉花的种子必须经过推磨整理之後、才能制造出棉花一样,修行人反覆以“直观智”观照五蕴的过程,就称为“择法”。
“精进的内在因素”(精进心所),计有“正勤”、“勤神足”、“精进根”、“精进力”、以及“正精进道支”,这都是所谓的“精进等觉支”。
安立在“念住”之後,例如“身念住”,一旦观照、觉察的历程持续增加中,喜悦与快乐就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喜等觉支”。
当内心的混乱、念头与思绪中止了,在修行的身心上就会经历平稳、宁静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轻安等觉支”,它是“身轻安”与“心轻安”的内在因素。
所谓的“定根”、“定力”与“定道”的“禅定诸法”,就是所谓的“定等觉支”。另外,与“禅定”的功夫、“心清净道”有关的“遍作定”、“近行定”、“根本定”或“八正定”,以及与“慧清净道”有关的“空定”、“无相定”、“无愿定”,也都称为“定等觉支”。而伴随“直观智”或“道智”与“果智”而生起的“定”,就以“空定”、“无相定”与“无愿定”这些名词来称呼。
当修行人在“业处”的工夫还是缺少方法或系统,就必须多在身心上加以锻练;不过,一旦具备了方法与系统,修行人就可以自在了,不必限制在这种身心的锻练努力上。这种自在,就是所谓的“中舍性心所”(平静的内在因素)。这就是“舍等觉支”。
当一位瑜伽行者可以充分拥有“七觉支”,就会在佛法内享受到一位沙门的喜悦与快乐,而这种喜悦与快乐是任何世间上的喜乐所不能比拟的,他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统领著四大洲、坐拥七宝珠,享有无可比拟的轻松与自在。
因此,诚如《法句经》所说的: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於正法,得受超人乐。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如果在“直观乐”当所经验到的快乐与喜悦(这种乐是在“七觉支”中完成的),再分为二百五十六个部份、这每一个部份的快乐与喜悦都超过世间的国王、天人、梵天的快乐与喜悦,足见在“正觉”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如此的巨大。因此,佛陀也如是说:
“诸味法味胜!”
有许多故事提到,只要听闻到“七觉支”的偈颂就可以治疗大部份的疾病与慢性病。不过,只有当这些听闻者完整觉察到“七觉支”的意义,并且生起强大、清晰的信心的时候,这些疾病与慢性病才会痊愈。
以平衡的方式获得“七觉支”,这位瑜伽行者就可以肯定在“身念住”中不会出现缺陷,也可以保证他在“无常”、“无我”的觉察以及身心的能量当中不会出现缺陷。因为他的心灵可以在“三法印”中安立自在,他现在可以经验到觉察涅槃光明所带来的喜悦,这是他在以往无尽的轮回中,甚至是在梦中,从未出现过的。由於心灵喜悦与自在的缘故,他对於“业处”对象的观照可以非常沉静、稳定,而这种“平静”的境界是以正念的努力,从骚乱中解脱出来,并觉察到“无常”与“无我”、激起能量,才会生起的。
以上所述与“七觉支”的境界是相互协调的,而且他们个别的功能也是特别清晰。就算是在普通的修行境界,从安立“身念住”的刹那开始,例如“正念”的“诸法”,就被视为“觉支”。
当佛陀开示必须修习“七觉支”,就被视为“觉支”。
当佛陀开示必须修习“七觉支”,是如此说的:
“修习念等觉支, 远离依止, 远离贪念依止, 灭尽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修习舍等觉支, 远离依止, 远离贪念依止, 灭尽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其意义是,在一般的方向上,安立“身念住”的历程(例如:呼出与吸入),就等於是安立“七觉支”。
“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尽依止”是指,“不会向往“有的成就”与“财的成就”,而是会摧毁今生当中潜在“身见”的大部份领域,因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成就依止”是指,念念无间地从感官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觉”、“觉支”与“菩提支”的意义都是一致的。
第十八节 八正道
一、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
“正”,脱离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达涅槃的境地,故名为道。循此八正道,可使众生苦集烦恼永断,证得涅槃的圣贤境界,因此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如同船筏,可使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称为八道船、八筏。
简单的说,八正道是八条通往成佛大道的实践法门,是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是佛子正确的修行之道,奉行八正道可以完成学佛的目的。所以,做一个佛教徒,应该要了解八正道的意义。
二、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时,初转*轮所说;此后,直至涅槃时,又增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成三十七道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仅是详略之分,其意义并无差别。三十七道品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因此一般以八正道为道谛的内容意义。八正道即:
正见:正当的见解。
正思:正当的思想。
正语:正当的语言。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生活。
正勤: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当的意念。
正定:正当的禅定。
(一)正见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一个观念,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更形重要。在佛教的经典中,对“正见”有诸多的诠释,《胜鬘经》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华严经》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大智度论》说:正见是智慧。《法界次第门》说: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是名正见。
综合诸经所说,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而言,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