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7

  ..續本文上一頁、凡夫從沈溺在叁種“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來,讓他們到達由“聖種法”所構成的“信”的王國當中。在“叁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這種“信”。

  在“精進”的兩種型態中,“自然精進”是指,沒有經過修持的開發,隨機緣而懈怠,並産生布施、持戒、研讀聖典等“自然善業”。這種“自然精進”並不能驅逐懈怠,反而屈服於懈怠,順從懈怠。這說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進。

  當衆生遇見佛法,就會認識到,在過去無止盡的輪回中,他們一直是“身見”、“惡行”與“苦界”的眷屬。巴利聖典很清楚地指出,“聖種法”是可以驅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習,並且在這種修習中獲得解脫。

  第十七節 七覺支

  七覺支是解脫道次第叁十七道品繼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後的第六品的行法。

  七覺支又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略稱七覺。覺,意謂菩提智慧;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故稱覺支。“所謂的“正覺”,就是指可以清晰地覺察到四聖谛。所謂的“覺支”,就是指出世間道的智慧,智慧之道的構成因素。” “七覺支”,分別是: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叁、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輕安覺支。 六、定覺支。 七、舍覺支。

  (一)念覺支:念是憶念,即修諸道法時,能覺了、能憶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動。簡言之就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與智慧。

  (二)擇法覺支:擇即揀擇,以智慧觀察諸法時,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虛僞法。簡言之就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舍棄虛僞法。

  (叁)精進覺支:精謂不雜,進謂無間。即對于所修法,努力精進不懈。也就是修諸道法時,能覺了且息止無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專心一意,無有間歇。簡言之就是:精勵于正法而不懈。

  (四)喜覺支:喜謂歡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歡喜時,能覺了此法是否從顛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簡言之就是:得正法而喜悅。

  (五)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除謂斷除,即斷除諸見、煩惱時,能覺了、能除棄虛僞法,並增長真正之善根。簡言之就是:指身心輕快安穩。

  (六)定覺支:定指禅定,即發禅定時,能覺了諸禅不生煩惱妄想。簡言之就是:入禅定而心不散亂。

  (七)舍覺支:舍是舍離,即舍離所見與所念著之境時,能覺了且永不追憶虛僞不實法。簡言之就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鳥兒首先是以蛋的形式從母鳥的子宮中分娩出來,其次是啄破蛋殼而出。當雛鳥的羽毛長齊了,它們就會離開巢窩,想飛往哪裏就飛往哪裏。同樣的,在瑜伽行者的例子中,當他們成功地安立在“身念住”上,或者貫徹完成“禅定”功課的時候,可以先從累世輪回所帶來的心靈混亂中解脫出來。其次是,當他們證得了“直觀”,可以覺察到“名”、“色”、“蘊”等等,就可以從無知的粗劣狀態中解脫出來。最後,當“七覺支”開發了,成熟了,瑜伽行者在出世間的智慧之道上,完全圓滿了,羽翼豐滿,證得了所謂“正覺”的智慧之道,因而可以從世間的庸俗狀態解脫出來。他們從凡夫的境界中解脫出來,進而證得聖人出世間或涅槃的境界。

  “念的內在因素”,計有“念住”、“念根”、“念力”、“正念道支”,這就是所謂的念等覺支。

  “慧的內在因素”(慧心所),“觀神足”、“慧根”、“慧力”、“正見道支”,這就是所謂的“擇法等覺支”。另外,慧的種清淨道(譯按:參見第五章的相關注解),開始是“見清淨”,其次是“叁隨觀智”、“十觀智”,這些都稱爲“擇法等覺支”。正如棉花的種子必須經過推磨整理之後、才能製造出棉花一樣,修行人反覆以“直觀智”觀照五蘊的過程,就稱爲“擇法”。

  “精進的內在因素”(精進心所),計有“正勤”、“勤神足”、“精進根”、“精進力”、以及“正精進道支”,這都是所謂的“精進等覺支”。

  安立在“念住”之後,例如“身念住”,一旦觀照、覺察的曆程持續增加中,喜悅與快樂就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喜等覺支”。

  當內心的混亂、念頭與思緒中止了,在修行的身心上就會經曆平穩、甯靜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輕安等覺支”,它是“身輕安”與“心輕安”的內在因素。

  所謂的“定根”、“定力”與“定道”的“禅定諸法”,就是所謂的“定等覺支”。另外,與“禅定”的功夫、“心清淨道”有關的“遍作定”、“近行定”、“根本定”或“八正定”,以及與“慧清淨道”有關的“空定”、“無相定”、“無願定”,也都稱爲“定等覺支”。而伴隨“直觀智”或“道智”與“果智”而生起的“定”,就以“空定”、“無相定”與“無願定”這些名詞來稱呼。

  當修行人在“業處”的工夫還是缺少方法或系統,就必須多在身心上加以鍛練;不過,一旦具備了方法與系統,修行人就可以自在了,不必限製在這種身心的鍛練努力上。這種自在,就是所謂的“中舍性心所”(平靜的內在因素)。這就是“舍等覺支”。

  當一位瑜伽行者可以充分擁有“七覺支”,就會在佛法內享受到一位沙門的喜悅與快樂,而這種喜悅與快樂是任何世間上的喜樂所不能比擬的,他就像轉輪聖王一樣,統領著四大洲、坐擁七寶珠,享有無可比擬的輕松與自在。

  因此,誠如《法句經》所說的:

  “比丘入屏虛,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

  如果在“直觀樂”當所經驗到的快樂與喜悅(這種樂是在“七覺支”中完成的),再分爲二百五十六個部份、這每一個部份的快樂與喜悅都超過世間的國王、天人、梵天的快樂與喜悅,足見在“正覺”中的喜悅與快樂是如此的巨大。因此,佛陀也如是說:

  “諸味法味勝!”

  有許多故事提到,只要聽聞到“七覺支”的偈頌就可以治療大部份的疾病與慢性病。不過,只有當這些聽聞者完整覺察到“七覺支”的意義,並且生起強大、清晰的信心的時候,這些疾病與慢性病才會痊愈。

  以平衡的方式獲得“七覺支”,這位瑜伽行者就可以肯定在“身念住”中不會出現缺陷,也可以保證他在“無常”、“無我”的覺察以及身心的能量當中不會出現缺陷。因爲他的心靈可以在“叁法印”中安立自在,他現在可以經驗到覺察涅槃光明所帶來的喜悅,這是他在以往無盡的輪回中,甚至是在夢中,從未出現過的。由於心靈喜悅與自在的緣故,他對於“業處”對象的觀照可以非常沈靜、穩定,而這種“平靜”的境界是以正念的努力,從騷亂中解脫出來,並覺察到“無常”與“無我”、激起能量,才會生起的。

  以上所述與“七覺支”的境界是相互協調的,而且他們個別的功能也是特別清晰。就算是在普通的修行境界,從安立“身念住”的刹那開始,例如“正念”的“諸法”,就被視爲“覺支”。

  當佛陀開示必須修習“七覺支”,就被視爲“覺支”。

  當佛陀開示必須修習“七覺支”,是如此說的:

  “修習念等覺支, 遠離依止, 遠離貪念依止, 滅盡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修習舍等覺支, 遠離依止, 遠離貪念依止, 滅盡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其意義是,在一般的方向上,安立“身念住”的曆程(例如:呼出與吸入),就等於是安立“七覺支”。

  “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盡依止”是指,“不會向往“有的成就”與“財的成就”,而是會摧毀今生當中潛在“身見”的大部份領域,因而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成就依止”是指,念念無間地從感官的執著中解脫出來,“覺”、“覺支”與“菩提支”的意義都是一致的。

  第十八節 八正道

  一、八正道的定義

  “苦”是人生的實相,如何離苦得樂,求得究竟的解脫,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爲了讓衆生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特別開示了八條進趣聖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稱爲八正道。

  “正”,脫離邪非,故名爲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達涅槃的境地,故名爲道。循此八正道,可使衆生苦集煩惱永斷,證得涅槃的聖賢境界,因此又稱爲八聖道。八正道如同船筏,可使衆生從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稱爲八道船、八筏。

  簡單的說,八正道是八條通往成佛大道的實踐法門,是脫離煩惱痛苦的方法,是佛子正確的修行之道,奉行八正道可以完成學佛的目的。所以,做一個佛教徒,應該要了解八正道的意義。

  二、八正道的內容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時,初轉*輪所說;此後,直至涅槃時,又增說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成叁十七道品,是四聖谛中“道谛”的內容。八正道與叁十七道品,僅是詳略之分,其意義並無差別。叁十七道品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因此一般以八正道爲道谛的內容意義。八正道即:

  正見:正當的見解。

  正思:正當的思想。

  正語:正當的語言。

  正業:正當的行爲。

  正命:正當的生活。

  正勤:正當的努力。

  正念:正當的意念。

  正定:正當的禅定。

  (一)正見

  “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念。一個觀念,往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過去不好的習性,改往修來,所以正確的觀念、見解更形重要。在佛教的經典中,對“正見”有諸多的诠釋,《勝鬘經》說:非顛倒見,是名正見。《華嚴經》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大智度論》說:正見是智慧。《法界次第門》說:若修無漏十六行,見四谛分明,是名正見。

  綜合諸經所說,正見就是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叁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等佛教的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就廣義而言,凡是佛教所認可的道…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