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义理▪P26

  ..续本文上一页具足“欲神足”,他们甚至不知道必须去追寻“欲神足”,而成为软弱无力、挫败的人。在“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中,也是如此真切。

  将心灵安住在“身至念”上,就等於是建立了“欲神足”。默想有关轮回之苦的“厌离心”的奇闻轶事、对自己采取苦行, 以及其他“法”的实践,就等於是建立“勤神足”。把自己投入深奥的“法”当中,诸如“四大”,就等於是建立“观神足”。

  如果有任何一种“神足”建立了,那么,可以确立的是,各别的“如意”将以自己的“波罗蜜”去证得。因此,如同《注疏》中所陈述的,不具足任何一种“神足”的人,就像是旃陀罗(candala,译按:下贱的人)的儿子,而且具足任何一种“神足”的人,就像是国王之子。旃陀罗的儿子,因为缺乏成为国王的根基,所以绝不会成为国王。然而,国王之子,因为具备了成为国王目标的根基,总是朝向成为国王的目标前进。

  因此,现在的智者应该试著去获得四种“神足”,这样子才能摧毁“身见”的巨大根基,并且在佛陀的教法中,按照自己的“波罗蜜”去证得更高果位的利益。

  第十六节 五根与五力

  五根与五力是三十七道品中继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后的二行法。

  一、五根

  五根是修行之人在修四念处观时,虽然善的种子刚刚发芽,但根确没生长出来,由于根未生发,善萌易坏。学人修习这五种法。使善根生长,因此以根为名。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

  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勤。

  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

  定根者,当知是四禅。

  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在此,一位修行人掌握自己心灵的控制力是根本的因素。

  (一)信根。

  “信根”是指“信仰”。“信仰”有两种,分别是:自然信与修习信。

  “信仰”可以引导一般男女将布施、戒律、初阶的禅定,付诸实施,这就称为“自然信”。在此处,正如疯子的例子中所显示的,虽然“信仰”是一种控制力,可是这种控制力还是不能像修习禅定一样地控制一般人不安的心灵。这种控制力量能控制不安,仅仅扩展到布施行为。

  对於缺乏“信仰”的一般人而言,他们的心绝不会转向善业,反而会在邪行中感到喜悦。在“戒律清净”的实修与圣典的研读当中,也一样真实。这是指,由尚未开发的“自然信”控制力是如何产生自然善业。

  在修习止观的“业处”中,“自然信”无法控制住心灵,因为心灵很容易反击“信仰”的掌控,而转向他处。在“业处”的修行中,“自然信”是不足够的。

  “修习信”则是准备了种子发育的温床,换言之,就是在修习当中,例如吸入、呼出的“业处”练习功课上,来吸取巨大的能量。

  在“三十七道品”中,这种“修习信”才称为“信根”。在“业处”的修习中,它代表了心灵摇摆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稳定心的生起。当心的专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时候,才有能力稳定地固著在这些对象上。“身念住”的修习,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习信”的前行温床。如果心固著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与呼出,就等於得到“修习信”。然而,如果想要继续在“禅定”与“直观”的范围当中,取得摧毁“身见”三种层次的能力。为了适当地修习“禅定”与“直观”,他们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达的导师。

  (二)精进根。

  “精进根”就是“精进”,共有两种,分别是:1、自然精进。2、修习精进。

  另一种分类是:1、身精进。2、心精进。

  “自然精进”可以很容易理解。举凡在世间事务上拥有特异的“自然精进”,就可以轻易地获得“修习精进”。常乞食支、常坐不卧支、树下坐支、露地坐支、冢间住支等头陀苦行,就是“身精进的修习”。

  如果安立了“身精进的修习”之後,例如只在短时间内睡觉,并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这样还不是“心精进”,例如在心上热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业处”对象上不能达到稳定的专注,而且在修习的期间,无聊漫长,丝毫不能证得心灵与觉知上的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课上,只有当修行人付诸实践,并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适当的;如果是修行功课反过来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适当的。所谓“修行功课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课上缺少实在的能量,也没有具体的成果出现。经过日以继夜的拖累之後,在身体的姿势上呈现出厌恶与沉闷,最後终於怠惰了。由於出现了怠惰,修行功课上的进展也缓慢下来,由於进展放慢下来,又进一步更加懈怠。然後又出现这样的想法:最好是改变修行功课的形式。因此,就出现了不断变换功课形式的情形,所以说,如此做功课才会掌握住缺乏精进的修行人。

  在“业处”的修行功课上,只有具足“身精进”与“心精进”的修行人才能获得迅速的成就。从安立“身念住”的刹那开始,日复一日地开发的精进,就是“修习精进”,这种精进在“三十七道品”中,称为“精进根”。它代表在“业处”修行功课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热情、能量的出现。心强力安住在对象上会产生快感。因此,安立“修习精进”以及逐步的开展工作,与“信根”是一致的。

  (三)念根。

  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体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开发“修习念”,一直到证得“出世间的正念道”。

  “定根”与“慧根”可以同样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对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会驱散心灵的不安,“慧根”则消除混乱、模糊。

  “信根”、“精进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辅佐国王登上王位一样,“信根”、“精进根”、“念根”会协助“定根”及“慧根”证得巅峰的成就。

  (四)定根。

  (五)慧根。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灵之後,如果踏上“禅定”的道路,“定根”就变成八正定,“慧根”就变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变能力。如果踏上“直观”的道路,“定根”就变成“空禅定”、“无相禅定”、“无愿禅定”,而“慧根”就变成“五智慧清净道”(即“见清净”、“度疑清净”),并且是以“见清净”开始,而後是“三随观智”、“十直观智”、“四道智”、“四圣果”、“十九观察智”。

  要是没有开发出“五根”,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蕴”,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领导人或国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没有政府存在。一个没有领导人或国王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在那里,人是不受规约的。就像动物一样,强者掠夺弱者。同样的,一位没有开发出“五根”的人,他的内心是迷惑的,会受到污染的骚动。当一位没有开发由“五根”的人,听闻到有关缘起或修习心灵的开示,他们会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想在“禅定”与“直观”的功课中全心投入的欲望从未生起过。

  另一方面,一位开发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义、执法的国王所统治的国家,类似中型的村镇与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单位。这样人不会被各种纷乱的理论所动摇。佛陀所开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听闻到缘起法或内心开发的修行开示,他的心就会很清澈、柔和。他肯定会在“禅定”、“直观”的功课上全心投入。

  为此,这世界上所生起的两种欲望,不是众生的任务,而是依赖“五根”的开发。如果没有开发“根”,其中的一种欲望会生起。如果开发了“根”,这种欲望会消失,另一种新的欲望必会生起。“根”愈是展开,这种新的欲望就会增强。当“五根”全部建立起来,对於“道”、“果”的欲望将会直接出现。因此,众生必须开发“五根”,才可以将“自然信”、“精进”、“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

  二、五力

  五力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

  (一)信力: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二)精进力: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三)念力: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四)定力: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五)慧力: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力”的定义是:“对治障碍,所以称为“力”。”

  如同“根”的情形一样,“力”有五种,分别是: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为了摧毁“身见”的王国,他们是五位将军或指挥官。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样,“信力”有两种,分别是: 一、自然信。 二、定信。

  “自然信”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修持与开发,而是依照环境与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产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业”。“自然信”没有力量克服“贪欲”,相反的,“贪欲”掌握住“自然信”。

  这是说明“贪欲”如何以强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圣典中提到四种圣人的传统修法,就如同太阳、月亮清澈地存在於天空中。

  这四种修法是: 一、在食物上很容易满足。(乞食) 二、在衣服上很容易满足。(粪扫衣) 三、在居住上很容易满足。(树下坐) 四、在修习中发现喜乐。(身心寂静)

  这四种修法形成了“信”。在现代,“信”这位伟大的国王还是很隐匿、很沉沦。今天,众生都是在物质的生活上享乐,在世间的职务、尊严与荣耀上享乐,在满足快乐的生活、世间的财富与权势上的享乐。因此,“贪欲”这位巨大的国王就像大海包围岛屿一样明显。这说明了“自然信”在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则是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习有所成就,并消除了心灵的不安与骚动之後才生起的,这种“定信”可以驱除在财、食、味上享乐的“贪欲”。这种“定信”可以将比丘…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