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于增长已生之善:
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也。又谓五种善根虽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得生也。
此四正勤为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科。
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处所修之行品也。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二、四正勤的修持
能够非常地努力实践,称为“勤奋”。能够适当地、非常努力地实践诸“法”,称为正勤。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可以称为“热切的精进”。这种努力会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这种努力具有四项特徵。这四项特徵:
“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乾枯,宁可让我身内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精进地努力,直到自己证得以人类的能耐、努力与勇决精进所能证得的境界为止。”。
这些特徵可以精简方式表达如下:
1、宁可让皮肤乾尽。
2、宁可让筋肉乾尽。
3、宁可让骸骨乾尽。
4、宁可让身内血肉涸竭。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已经按佛陀一生所教诲的,穷其一生努力精进了,可是还是没有证得禅定、道、果,那么,才可以说未能证得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上,或者这个人是“二因人”的缘故(只有两种无贪、无嗔的根本条件),或者过去世缺乏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与佛陀所指示的精进程度,相距甚远,他们甚至不想尝试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念身”(观身体三十二种成分),来治疗盲目飘荡的心灵;他们说,他们之所以无法证得“道”与“果”是时代使然。有些相同状态的人则说,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缺乏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们证得“道”与“果”。还有些相同状态的人表示,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是“二因人”。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处於未了行者阶段的人,是由於缺乏“正勤”,才无法证得“道”与“果”。
如果适切的“正勤”,再加上“专心致志”,一千位修行人付诸实践,其中会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位修行人付诸实践,那就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证最高的成就。在此“专心致志”是指“终其一生努力不懈,纵使牺牲生命,还是努力不懈。”
注:
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
在轮回中飘流的众生中,都具有两种恶业,称为:已生的恶业。未生的恶业。
“已生的恶业”是指过去与现在的恶业,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轮回所作的恶行。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今生的下一个刹那开始,不论是今生与来世的机缘里,一个人将要作的一切新恶行,都称为“未生”。一个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恶业会绵延无数个世代。
所有这些“未生恶业”都根基於“身见”。
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
现在我将“善业”分为“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首先是关於戒、定、慧三学,其次是关於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当我们说,轮回非常可怕,因为“已生”与“未生”的恶行是以身见为基础的。所谓的没有隐蔽处,没有天堂,无处可依,因为恶行与“身见”是相同一致的。
当“身见”根除了,新旧的恶行,也就灭绝了;当新旧的恶行灭绝了,就可以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只剩下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较高的境界。既然众生为了保证可以从三恶道与新旧恶行中解脱出来,因而想找寻佛法。现在,遇见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见”大恶。贪、嗔、痴也各有三种层次。为了彻底摧毁“身见”的这三种层次,人们必须在戒、定、慧三学上勤奋精进。
第十五节 四神足
四神足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又作四如意分、四如意足。系由(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此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从其“不测”这点来说,又称为“神”,此种通以定为其依止的脚足,故称“定”为“如意足”或“神足”。而得此定的方便有欲、精进、心、思惟四者,所以此“定”从因而分为四种。即:
(1)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欲”(欲求)是希望“欲求”的意思,即希求得到胜定。
(2)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心念)又称为“心念”,谓守摄心念欲得胜定。
(3)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精”(精进)又称“勤进”,谓精勤策励欲得胜定。
(4)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观”(观照)又称为“智”或“思惟”,即以智慧思惟观察而得定。
“神足”,这个词的解释是:“证得圆满的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总共有五种“如意”,分别是:
对於诸如“名”、“色”等需要特别的知识,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苦圣谛”等需要全面了解的事物,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集圣谛”等需要断绝的事物,已经证入断绝的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灭圣谛”等需要实现的事物,已经证得的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道圣谛”等需要发展或培养的事物,已经达到发展的圆满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五种根本的“如意”。
“神通如意”
是指:圆满地分析认知“第一义谛”的数目与意义,而一位修行人要是没有认识到“第一义谛”,就会逾越佛法的范围。经由他们具有的“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来圆满了解“苦圣谛”。
“舍断如意”
是指:圆满摧毁烦恼的“集圣谛”。本书主要的重点是放在证得最低层次的预流道圣人,而不是较高果位的圣人。圆满摧毁“身见”,就是“舍断如意”。去除“疑”的工作是包括在摧毁“身见”的工作当中。
“现证如意”
是指:身心双方面都圆满地实现“灭圣谛”。
“修习如意”
是指:开发戒、定、慧三学,一直到证得、灭苦出世间的“道圣谛”。
如果按照“清净道”的次序将“如意”加以分类,圆满成就“戒清净”中的“四遍净戒”,就具足了“四如意”;在“心清净”中同时圆满成就“八正定”、“遍作禅定”、“近行禅定”,就具足了“八如意”;圆满成就五种世间神通,诸如神变能力,就具足了“五如意”;在“慧清净”中,圆满成就“见清净”,就具足了“一种如意”。依照此种方式,就可以认识到更深一层的“如意”。
“欲”是指,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勤”是指带有四项特质的正勤精进,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人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在“勤”上软弱的人,一旦面临要极大的努力,就会从修行上退缩下来。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远离亲朋好友与尘嚣的时候,他们就会畏怯、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畏怯、退缩。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节食少睡,他们就会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退缩。他们很像:“白狗不敢冒险踏入草丛。”白狗之所以害怕进入一腕尺(译按:肘至中指的长度)以上的芦苇丛当中,是因为它们认为这些芦苇会栖息着豹、虎、象。
“心”是指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虽然一个人生活在美好奢华的世界,生活在权势与幸运当中,一位修行人是不会被这些事是所引诱的,他在经典当中,并且加以研究,他的心灵总是朝向“如意”的。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全神贯注在与“如意”有关的事务,他才能够获得满足与宁静。就像炼金师全神投入将根本物质转化为金银的活动上,这位炼金师对於其他的事物漠不关心,只集中在炼金活动上。他废食忘寝,走路的时候会漫不经心。“心”就是这种巨大的专心活动,或这种性质的固著活动。
“观”是指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的其中一种,终其一生会在“身念住”的安住以及佛法当中更高的层次,诸如“心清净”、“见清净”等上面,持续努力精进,不会懈怠、无力。只有那些从未具足任何一种“神足”、无力区分生命深浅以及法的深浅的人,才会感到无力,无法持续从事任何的努力。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当中的任何一种,无论是在今生或来生当一位天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波罗蜜”达到“出世间的如意”。至於修行人具足了二种、三种或四种“神足”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不具有任何“神足”的人,他们应该尝试去追寻一种的“神足”。只因为他们不想追寻高超的佛教利益,例如“四念住”,才会感到无力懈怠。他们应该将这种无力感视为通往“恶趣”的快速道路。因此,他们应该研究、思考、沈思那些能够唤起“欲神足”的偈颂与开示。他们应该亲近一位能够唤起“欲神足”的导师,而且依止这位导师。
因此,佛陀如是说:
精勤努力去开发“欲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勤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心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观神足”。
有些远离“如意”的修行人,他们甚至不想证得“神足”。如果没有…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