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5

  ..續本文上一頁

  (四)勤于增長已生之善:

  對未生之善使生,爲勤精進也。又謂五種善根雖未生,爲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也。

  此四正勤爲叁十七道品的第二科。

  爲叁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此時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較薄弱。

  二、四正勤的修持

  能夠非常地努力實踐,稱爲“勤奮”。能夠適當地、非常努力地實踐諸“法”,稱爲正勤。沒有任何勉強成分的努力,稱爲“正勤”,也可以稱爲“熱切的精進”。這種努力會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這種努力具有四項特徵。這四項特徵:

  “甯可讓我的皮膚、筋肉、骸骨乾枯,甯可讓我身內血肉涸竭,我都不會放棄精進地努力,直到自己證得以人類的能耐、努力與勇決精進所能證得的境界爲止。”。

  這些特徵可以精簡方式表達如下:

  1、甯可讓皮膚乾盡。

  2、甯可讓筋肉乾盡。

  3、甯可讓骸骨乾盡。

  4、甯可讓身內血肉涸竭。

  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已經按佛陀一生所教誨的,窮其一生努力精進了,可是還是沒有證得禅定、道、果,那麼,才可以說未能證得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的本質上,或者這個人是“二因人”的緣故(只有兩種無貪、無嗔的根本條件),或者過去世缺乏足夠的波羅蜜。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與佛陀所指示的精進程度,相距甚遠,他們甚至不想嘗試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念身”(觀身體叁十二種成分),來治療盲目飄蕩的心靈;他們說,他們之所以無法證得“道”與“果”是時代使然。有些相同狀態的人則說,現階段的男衆與女衆,缺乏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讓他們證得“道”與“果”。還有些相同狀態的人表示,現階段的男衆與女衆是“二因人”。這些人之所以會如此說,是因爲他們不了解處於未了行者階段的人,是由於缺乏“正勤”,才無法證得“道”與“果”。

  如果適切的“正勤”,再加上“專心致志”,一千位修行人付諸實踐,其中會有叁百、四百或五百位修行人付諸實踐,那就有叁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證最高的成就。在此“專心致志”是指“終其一生努力不懈,縱使犧牲生命,還是努力不懈。”

  注:

  已生惡業與未生惡業

  在輪回中飄流的衆生中,都具有兩種惡業,稱爲:已生的惡業。未生的惡業。

  “已生的惡業”是指過去與現在的惡業,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輪回所作的惡行。

  “未生惡業”是指未來的惡業。從今生的下一個刹那開始,不論是今生與來世的機緣裏,一個人將要作的一切新惡行,都稱爲“未生”。一個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惡業會綿延無數個世代。

  所有這些“未生惡業”都根基於“身見”。

  已生善業與未生善業

  現在我將“善業”分爲“已生善業”與“未生善業”。首先是關於戒、定、慧叁學,其次是關於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

  當我們說,輪回非常可怕,因爲“已生”與“未生”的惡行是以身見爲基礎的。所謂的沒有隱蔽處,沒有天堂,無處可依,因爲惡行與“身見”是相同一致的。

  當“身見”根除了,新舊的惡行,也就滅絕了;當新舊的惡行滅絕了,就可以從叁惡道的輪回中解脫,只剩下生爲人類、天人或梵天較高的境界。既然衆生爲了保證可以從叁惡道與新舊惡行中解脫出來,因而想找尋佛法。現在,遇見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見”大惡。貪、嗔、癡也各有叁種層次。爲了徹底摧毀“身見”的這叁種層次,人們必須在戒、定、慧叁學上勤奮精進。

  第十五節 四神足

  四神足爲叁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處、四正勤之第叁行法。又作四如意分、四如意足。系由(欲)、心念(心)、精進(勤)、觀照(觀)四法之力,引發種種神用而産生之叁摩地(定)。此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從其“不測”這點來說,又稱爲“神”,此種通以定爲其依止的腳足,故稱“定”爲“如意足”或“神足”。而得此定的方便有欲、精進、心、思惟四者,所以此“定”從因而分爲四種。即:

  (1)欲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欲”(欲求)是希望“欲求”的意思,即希求得到勝定。

  (2)心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心念)又稱爲“心念”,謂守攝心念欲得勝定。

  (3)勤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精”(精進)又稱“勤進”,謂精勤策勵欲得勝定。

  (4)觀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觀照)又稱爲“智”或“思惟”,即以智慧思惟觀察而得定。

  “神足”,這個詞的解釋是:“證得圓滿的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總共有五種“如意”,分別是:

  對於諸如“名”、“色”等需要特別的知識,達到圓滿的境界。

  對於諸如“苦聖谛”等需要全面了解的事物,達到圓滿的境界。

  對於諸如“集聖谛”等需要斷絕的事物,已經證入斷絕的圓滿境界。

  對於諸如“滅聖谛”等需要實現的事物,已經證得的圓滿境界。

  對於諸如“道聖谛”等需要發展或培養的事物,已經達到發展的圓滿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五種根本的“如意”。

  “神通如意”

  是指:圓滿地分析認知“第一義谛”的數目與意義,而一位修行人要是沒有認識到“第一義谛”,就會逾越佛法的範圍。經由他們具有的“無常”、“苦”、“無我”叁法印,來圓滿了解“苦聖谛”。

  “舍斷如意”

  是指:圓滿摧毀煩惱的“集聖谛”。本書主要的重點是放在證得最低層次的預流道聖人,而不是較高果位的聖人。圓滿摧毀“身見”,就是“舍斷如意”。去除“疑”的工作是包括在摧毀“身見”的工作當中。

  “現證如意”

  是指:身心雙方面都圓滿地實現“滅聖谛”。

  “修習如意”

  是指:開發戒、定、慧叁學,一直到證得、滅苦出世間的“道聖谛”。

  如果按照“清淨道”的次序將“如意”加以分類,圓滿成就“戒清淨”中的“四遍淨戒”,就具足了“四如意”;在“心清淨”中同時圓滿成就“八正定”、“遍作禅定”、“近行禅定”,就具足了“八如意”;圓滿成就五種世間神通,諸如神變能力,就具足了“五如意”;在“慧清淨”中,圓滿成就“見清淨”,就具足了“一種如意”。依照此種方式,就可以認識到更深一層的“如意”。

  “欲”是指,想要證得、達成、圓滿、完成的欲望。此處所指的欲望是一種極端的或過度的欲望,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絕的欲望。這種欲望會引起這種念頭:“如果我今生沒有證得這種圓滿狀態,我是不會安心滿足的;要是無法證入,我甯願死亡。”

  “勤”是指帶有四項特質的正勤精進,具足“勤”的修行人,會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標的思想鼓勵。即使人們告訴他會經曆極大的苦難,他還是不會灰心喪志。即使他真的經曆了極大的苦難,也不會心生退怯。即使人們告訴他需要經年累月地實踐努力,他還是不會灰心喪志,即使他真的已經有一段長年累月付諸努力,也不會心生退怯。

  在“勤”上軟弱的人,一旦面臨要極大的努力,就會從修行上退縮下來。當人們告訴他們必須遠離親朋好友與塵囂的時候,他們就會畏怯、退縮。看到必須經曆長時間的止觀,他們就會畏怯、退縮。當人們告訴他們必須節食少睡,他們就會退縮,看到必須經曆長時間的止觀,他們就會退縮。他們很像:“白狗不敢冒險踏入草叢。”白狗之所以害怕進入一腕尺(譯按:肘至中指的長度)以上的蘆葦叢當中,是因爲它們認爲這些蘆葦會棲息著豹、虎、象。

  “心”是指當修行人接觸、聽聞到佛法的時候,固著在“如意”上。這種固著是極強烈的熱情。   雖然一個人生活在美好奢華的世界,生活在權勢與幸運當中,一位修行人是不會被這些事是所引誘的,他在經典當中,並且加以研究,他的心靈總是朝向“如意”的。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全神貫注在與“如意”有關的事務,他才能夠獲得滿足與甯靜。就像煉金師全神投入將根本物質轉化爲金銀的活動上,這位煉金師對於其他的事物漠不關心,只集中在煉金活動上。他廢食忘寢,走路的時候會漫不經心。“心”就是這種巨大的專心活動,或這種性質的固著活動。

  “觀”是指可以清晰地覺知到地獄、輪回巨大痛苦的知識或智慧。這種知識可以清晰地覺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沈、艱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質上。具足這種知識的人,除了追尋“如意”之外,不會在任何世間的追尋上發現樂趣。只有在追尋深奧的“如意”中,他才會得到滿足。愈是深奧的“法”,他想要證得的欲望就愈是強烈、巨大。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種“神足”的其中一種,終其一生會在“身念住”的安住以及佛法當中更高的層次,諸如“心清淨”、“見清淨”等上面,持續努力精進,不會懈怠、無力。只有那些從未具足任何一種“神足”、無力區分生命深淺以及法的深淺的人,才會感到無力,無法持續從事任何的努力。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種“神足”當中的任何一種,無論是在今生或來生當一位天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波羅蜜”達到“出世間的如意”。至於修行人具足了二種、叁種或四種“神足”的話,就更不用說了。

  不具有任何“神足”的人,他們應該嘗試去追尋一種的“神足”。只因爲他們不想追尋高超的佛教利益,例如“四念住”,才會感到無力懈怠。他們應該將這種無力感視爲通往“惡趣”的快速道路。因此,他們應該研究、思考、沈思那些能夠喚起“欲神足”的偈頌與開示。他們應該親近一位能夠喚起“欲神足”的導師,而且依止這位導師。

  因此,佛陀如是說:

  精勤努力去開發“欲神足”。

  精勤努力去開發“勤神足”。

  精勤努力去開發“心神足”。

  精勤努力去開發“觀神足”。

  有些遠離“如意”的修行人,他們甚至不想證得“神足”。如果沒有…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