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足“欲神足”,他們甚至不知道必須去追尋“欲神足”,而成爲軟弱無力、挫敗的人。在“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中,也是如此真切。
將心靈安住在“身至念”上,就等於是建立了“欲神足”。默想有關輪回之苦的“厭離心”的奇聞轶事、對自己采取苦行, 以及其他“法”的實踐,就等於是建立“勤神足”。把自己投入深奧的“法”當中,諸如“四大”,就等於是建立“觀神足”。
如果有任何一種“神足”建立了,那麼,可以確立的是,各別的“如意”將以自己的“波羅蜜”去證得。因此,如同《注疏》中所陳述的,不具足任何一種“神足”的人,就像是旃陀羅(candala,譯按:下賤的人)的兒子,而且具足任何一種“神足”的人,就像是國王之子。旃陀羅的兒子,因爲缺乏成爲國王的根基,所以絕不會成爲國王。然而,國王之子,因爲具備了成爲國王目標的根基,總是朝向成爲國王的目標前進。
因此,現在的智者應該試著去獲得四種“神足”,這樣子才能摧毀“身見”的巨大根基,並且在佛陀的教法中,按照自己的“波羅蜜”去證得更高果位的利益。
第十六節 五根與五力
五根與五力是叁十七道品中繼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後的二行法。
一、五根
五根是修行之人在修四念處觀時,雖然善的種子剛剛發芽,但根確沒生長出來,由于根未生發,善萌易壞。學人修習這五種法。使善根生長,因此以根爲名。
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勤。
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
定根者,當知是四禅。
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
在此,一位修行人掌握自己心靈的控製力是根本的因素。
(一)信根。
“信根”是指“信仰”。“信仰”有兩種,分別是:自然信與修習信。
“信仰”可以引導一般男女將布施、戒律、初階的禅定,付諸實施,這就稱爲“自然信”。在此處,正如瘋子的例子中所顯示的,雖然“信仰”是一種控製力,可是這種控製力還是不能像修習禅定一樣地控製一般人不安的心靈。這種控製力量能控製不安,僅僅擴展到布施行爲。
對於缺乏“信仰”的一般人而言,他們的心絕不會轉向善業,反而會在邪行中感到喜悅。在“戒律清淨”的實修與聖典的研讀當中,也一樣真實。這是指,由尚未開發的“自然信”控製力是如何産生自然善業。
在修習止觀的“業處”中,“自然信”無法控製住心靈,因爲心靈很容易反擊“信仰”的掌控,而轉向他處。在“業處”的修行中,“自然信”是不足夠的。
“修習信”則是准備了種子發育的溫床,換言之,就是在修習當中,例如吸入、呼出的“業處”練習功課上,來吸取巨大的能量。
在“叁十七道品”中,這種“修習信”才稱爲“信根”。在“業處”的修習中,它代表了心靈搖擺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穩定心的生起。當心的專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時候,才有能力穩定地固著在這些對象上。“身念住”的修習,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習信”的前行溫床。如果心固著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與呼出,就等於得到“修習信”。然而,如果想要繼續在“禅定”與“直觀”的範圍當中,取得摧毀“身見”叁種層次的能力。爲了適當地修習“禅定”與“直觀”,他們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達的導師。
(二)精進根。
“精進根”就是“精進”,共有兩種,分別是:1、自然精進。2、修習精進。
另一種分類是:1、身精進。2、心精進。
“自然精進”可以很容易理解。舉凡在世間事務上擁有特異的“自然精進”,就可以輕易地獲得“修習精進”。常乞食支、常坐不臥支、樹下坐支、露地坐支、冢間住支等頭陀苦行,就是“身精進的修習”。
如果安立了“身精進的修習”之後,例如只在短時間內睡覺,並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這樣還不是“心精進”,例如在心上熱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業處”對象上不能達到穩定的專注,而且在修習的期間,無聊漫長,絲毫不能證得心靈與覺知上的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課上,只有當修行人付諸實踐,並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適當的;如果是修行功課反過來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適當的。所謂“修行功課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課上缺少實在的能量,也沒有具體的成果出現。經過日以繼夜的拖累之後,在身體的姿勢上呈現出厭惡與沈悶,最後終於怠惰了。由於出現了怠惰,修行功課上的進展也緩慢下來,由於進展放慢下來,又進一步更加懈怠。然後又出現這樣的想法:最好是改變修行功課的形式。因此,就出現了不斷變換功課形式的情形,所以說,如此做功課才會掌握住缺乏精進的修行人。
在“業處”的修行功課上,只有具足“身精進”與“心精進”的修行人才能獲得迅速的成就。從安立“身念住”的刹那開始,日複一日地開發的精進,就是“修習精進”,這種精進在“叁十七道品”中,稱爲“精進根”。它代表在“業處”修行功課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熱情、能量的出現。心強力安住在對象上會産生快感。因此,安立“修習精進”以及逐步的開展工作,與“信根”是一致的。
(叁)念根。
在“叁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諸如吸入、呼出的身體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開發“修習念”,一直到證得“出世間的正念道”。
“定根”與“慧根”可以同樣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對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會驅散心靈的不安,“慧根”則消除混亂、模糊。
“信根”、“精進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輔佐國王登上王位一樣,“信根”、“精進根”、“念根”會協助“定根”及“慧根”證得巅峰的成就。
(四)定根。
(五)慧根。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靈之後,如果踏上“禅定”的道路,“定根”就變成八正定,“慧根”就變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變能力。如果踏上“直觀”的道路,“定根”就變成“空禅定”、“無相禅定”、“無願禅定”,而“慧根”就變成“五智慧清淨道”(即“見清淨”、“度疑清淨”),並且是以“見清淨”開始,而後是“叁隨觀智”、“十直觀智”、“四道智”、“四聖果”、“十九觀察智”。
要是沒有開發出“五根”,我們稱之爲一個人的“蘊”,就像一個國家沒有領導人或國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沒有政府存在。一個沒有領導人或國王的國家,就沒有法律,在那裏,人是不受規約的。就像動物一樣,強者掠奪弱者。同樣的,一位沒有開發出“五根”的人,他的內心是迷惑的,會受到汙染的騷動。當一位沒有開發由“五根”的人,聽聞到有關緣起或修習心靈的開示,他們會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評。對他們而言,想在“禅定”與“直觀”的功課中全心投入的欲望從未生起過。
另一方面,一位開發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義、執法的國王所統治的國家,類似中型的村鎮與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單位。這樣人不會被各種紛亂的理論所動搖。佛陀所開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聽聞到緣起法或內心開發的修行開示,他的心就會很清澈、柔和。他肯定會在“禅定”、“直觀”的功課上全心投入。
爲此,這世界上所生起的兩種欲望,不是衆生的任務,而是依賴“五根”的開發。如果沒有開發“根”,其中的一種欲望會生起。如果開發了“根”,這種欲望會消失,另一種新的欲望必會生起。“根”愈是展開,這種新的欲望就會增強。當“五根”全部建立起來,對於“道”、“果”的欲望將會直接出現。因此,衆生必須開發“五根”,才可以將“自然信”、“精進”、“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
二、五力
五力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産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
(一)信力:對叁寶虔誠,可破除一切邪信。
(二)精進力: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
(叁)念力:修四念處以獲正念。
(四)定力:專心禅定以斷除情欲煩惱。
(五)慧力:觀悟四谛,成就智慧,可達解脫。
此五者均有破惡之力,故稱爲“五力”。其內容與五無漏根相同,爲佛教之實踐道。其實踐上,系由前者循序漸進至于後者。
“力”的定義是:“對治障礙,所以稱爲“力”。”
如同“根”的情形一樣,“力”有五種,分別是: 一、信力。 二、精進力。 叁、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爲了摧毀“身見”的王國,他們是五位將軍或指揮官。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樣,“信力”有兩種,分別是: 一、自然信。 二、定信。
“自然信”是指沒有經過特別的修持與開發,而是依照環境與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産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業”。“自然信”沒有力量克服“貪欲”,相反的,“貪欲”掌握住“自然信”。
這是說明“貪欲”如何以強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聖典中提到四種聖人的傳統修法,就如同太陽、月亮清澈地存在於天空中。
這四種修法是: 一、在食物上很容易滿足。(乞食) 二、在衣服上很容易滿足。(糞掃衣) 叁、在居住上很容易滿足。(樹下坐) 四、在修習中發現喜樂。(身心寂靜)
這四種修法形成了“信”。在現代,“信”這位偉大的國王還是很隱匿、很沈淪。今天,衆生都是在物質的生活上享樂,在世間的職務、尊嚴與榮耀上享樂,在滿足快樂的生活、世間的財富與權勢上的享樂。因此,“貪欲”這位巨大的國王就像大海包圍島嶼一樣明顯。這說明了“自然信”在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則是在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習有所成就,並消除了心靈的不安與騷動之後才生起的,這種“定信”可以驅除在財、食、味上享樂的“貪欲”。這種“定信”可以將比丘…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