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酷刑折磨。(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獄(又名想地獄),此中衆生備受砍、刺、磨、搗之苦,皮開肉綻,痛苦至死,當身體被冷風所吹,傷口愈合,身體複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斷的受罪,直到業報受盡才能出離這苦痛無間的地獄。而且在地獄中的衆生,壽命又特別長,在受罪之時,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據經典,地獄可分四大類:1.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的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熱地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最底層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2.遊增地獄:八熱地獄的每一熱地獄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總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衆生,要一一遊曆此處受苦,所以稱爲“遊增”。3.八寒地獄:極爲寒冷,此處衆生經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爲之凍得變色。4.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遊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2、十八層地獄說之由來
一般人所說的“十八層地獄”,數目是對了,但卻不是想象中如樓房般的一層一層的。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十八泥犁經》,這十八層的差別,最主要不在空間的上下,而在于時間和內容上的不同,尤其時間上。
若與人間的時間比較,第一獄是以人間的叁千七百五十年爲一年,在這裏的衆生必須在此生活一萬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這一萬歲就相當于人間的一百叁十五億年。而由于地獄的時間和壽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地獄,便以億億億年爲單位,如此長期的受刑時間,可說是名符其實的萬劫不複,痛苦和殘酷的景象,是人類所難以想象和理解的。
而地獄到底位在何處呢?根據《新婆沙論》所說,地獄大部分處于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地下,具體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按層次高低,最底層爲此洲地下四萬由旬深處的“無間地獄”,由此而上分別爲極熱地獄、熱地獄、大叫喚地獄、叫喚地獄、衆合地獄、黑繩地獄、等活地獄,而從等活地獄到地面,仍有一千由旬的土石層之遙。另一種說法,則是平面排列的,無間地獄在中間,其余七個圍繞于四周。
雖然說法不同,但是地獄也不全然都在地面下,因爲“孤獨地獄”遍于曠野、山邊、水旁,甚至虛空中,可說是無所不在,例如雖身在人間,卻受盡各種折磨,便感得如地獄般的果報。
在六道之中,地獄是受苦最多的一道,僅次于鬼道,地獄道的衆生也稱鬼,但是地獄道的鬼是地獄囚犯的“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3、地獄的故事
說到地獄,則不免要問:真有閻羅王嗎?其實,閻羅王是梵文yama-raja的音譯,本爲婆羅門教的神祇之一,後來被佛教引用,在《問地獄經》、《淨度叁昧經》中記載閻羅王的身世,他本爲一位國王,在一次戰爭中,因兵力不敵而立誓爲地獄王,並有十八位臣子也立願隨從。
根據《長阿含經》、《起世經》的記載,當人死後,會被帶到閻王面前進行一場審訊,有趣的是每個人審訊的內容完全一樣,因爲任何衆生來到地獄,大都不服氣,自認生前並沒有作惡,這時,閻王就會呵斥說,我已派了“老、病、死”叁位化身使者到人間,讓人們藉此體驗到老病死的苦痛,認識到人生之無常、可悲與脆弱,從而能夠行善去惡、積功累德、精進修行,以免墮入地獄道,但多數人卻都不知道,還不停造惡業,也就很容易墮入地獄。
地獄道之苦,讓人心驚膽寒,因此人們不免關心是不是人死了都會下地獄?在《問地獄經》中,敘述了當人死亡神識離開身體時,在等待投胎轉生的階段稱爲“中陰身”,中陰身會飄飄蕩蕩的來到“黑耳獄”,這裏一片漆黑沒有半點光亮。中陰身進入到此地獄後,然後會吹起一股風,生前行善多者,應當受福報者,所受的風有芬芳的氣味,並吹成來生可能有的端正形象,而作惡多者,則被吹惡臭風,吹成粗蠢的形象。而應受福報者,很快就轉生其它地方了;而應受惡報者,則會留在地獄中受報。
《淨度叁昧經》則是說人將死去的時候,因個人所造的善惡業不同,而有不同的神鬼來迎接,有人生天,有人下地獄,所以,其實,人未必在死後即入地獄。
第叁節 業力與輪回
一、業的定義與輪回說
“業”,梵語karman,音譯作羯磨,是“行爲”(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種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們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爲、造作,稱爲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爲叁業。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因爲業既然是一種行爲,這個行爲無論善惡,都會産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爲,新的行爲又會産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爲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爲,展轉相生,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力,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爲罪業,罪業報生叁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爲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爲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這種行爲的業力,維系了叁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裏生生循環不息,于是便産生了叁世因果的“輪回”說,而這個輪回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所以佛教主張:人的禍福是由自身業力所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便成爲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論與特質。
二、業的性質與種類
一般而言,業分爲身、口、意等叁業。內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稱爲“意業”,又稱“思業”;把內心的意志表現在身體的行動與言語上,稱爲“身業”與“口業”,二者又稱爲“思已業”,也就是已付諸行動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
(一)善業、惡業和無記業
身、口、意所造的業,並非全是惡業,因此若依性質分,業有善業、惡業、無記 業叁種。
善業:凡合乎人間道德,合乎大衆利益的,都稱爲善業。譬如身行放生、布施、淨行;口說誠實語、柔軟語、贊歎語;意起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等。
惡業:凡是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行爲,都稱爲惡業。譬如身行殺生、偷盜、邪淫;口說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意起貪欲、瞋恚、邪見等。
無記業:不能記爲善或惡,即非善非惡,如無意識的動作等。
衆生若造善惡之業,其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因爲有業因,必然招感業果。但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則無招果的力用。
(二)表業和無表業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業爲表業和無表業,認爲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爲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則稱無表業。意業則不分表與無表。大乘佛教則認爲意業于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
(叁)引業和滿業
引業:又稱總報業。就是牽引我們在四生六道輪轉的業力,故稱引業。這種隱而不顯的力量,在生死輪回中起伏,橫遍叁際虛空,無所不在,是叁世累劫以來的強勝業力。
滿業:又稱別報業。就是圓滿有情的衆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的善惡業。例如:同樣轉生爲人,在人當中,卻有身體強弱、壽命長短、賢愚不肖、貧富貴賤等差異,此種差異的産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業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貴報,殺生者得短命報,這種令各人完成圓滿一生的業報,就稱爲滿業。
(四)共業和不共業
共業:衆生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爲共業。又譬如天災、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災難,就是衆人的業報所招感,此稱爲共業。
共業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不共業: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也就是有別于群衆共業的個人業力,稱爲不共業。譬如每個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樂會有所不同,此即不共業。
不共業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系,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于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五)定業與不定業
定業:就是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也就是不但決定了怎麼報,連報應來臨的時間也已決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俗語說:“閻王叫人叁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這就是所謂的“定業不可轉”。
不定業:就是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不定,因爲時候和因緣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惡事,報應來臨的方式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所謂“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贻家人,其禍必危。”這就叫做不定業。
(六)四業
四業是指四種不同的業果報應,根據業的善與不善分,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業和不黑不白業。
黑黑業:惡業名黑,惡業招感苦果(惡報),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業”。
白白業:善業名白,善業招感樂果(善報),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業”。
黑白業:善惡交參的業,招感白黑間雜的果,所以叫做“黑白業”。
不黑不白業:這是解脫善惡諸業的無漏業。永斷煩惱的無漏業,其性質已超越相對性的…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