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酷刑折磨。(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经典,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着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2、十八层地狱说之由来
一般人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却不是想象中如楼房般的一层一层的。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空间的上下,而在于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
若与人间的时间比较,第一狱是以人间的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年,在这里的众生必须在此生活一万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这一万岁就相当于人间的一百三十五亿年。而由于地狱的时间和寿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地狱,便以亿亿亿年为单位,如此长期的受刑时间,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万劫不复,痛苦和残酷的景象,是人类所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而地狱到底位在何处呢?根据《新婆沙论》所说,地狱大部分处于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地下,具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层次高低,最底层为此洲地下四万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由此而上分别为极热地狱、热地狱、大叫唤地狱、叫唤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而从等活地狱到地面,仍有一千由旬的土石层之遥。另一种说法,则是平面排列的,无间地狱在中间,其余七个围绕于四周。
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地狱也不全然都在地面下,因为“孤独地狱”遍于旷野、山边、水旁,甚至虚空中,可说是无所不在,例如虽身在人间,却受尽各种折磨,便感得如地狱般的果报。
在六道之中,地狱是受苦最多的一道,仅次于鬼道,地狱道的众生也称鬼,但是地狱道的鬼是地狱囚犯的“罪”鬼,这与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3、地狱的故事
说到地狱,则不免要问:真有阎罗王吗?其实,阎罗王是梵文yama-raja的音译,本为婆罗门教的神祇之一,后来被佛教引用,在《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中记载阎罗王的身世,他本为一位国王,在一次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为地狱王,并有十八位臣子也立愿随从。
根据《长阿含经》、《起世经》的记载,当人死后,会被带到阎王面前进行一场审讯,有趣的是每个人审讯的内容完全一样,因为任何众生来到地狱,大都不服气,自认生前并没有作恶,这时,阎王就会呵斥说,我已派了“老、病、死”三位化身使者到人间,让人们藉此体验到老病死的苦痛,认识到人生之无常、可悲与脆弱,从而能够行善去恶、积功累德、精进修行,以免堕入地狱道,但多数人却都不知道,还不停造恶业,也就很容易堕入地狱。
地狱道之苦,让人心惊胆寒,因此人们不免关心是不是人死了都会下地狱?在《问地狱经》中,叙述了当人死亡神识离开身体时,在等待投胎转生的阶段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飘飘荡荡的来到“黑耳狱”,这里一片漆黑没有半点光亮。中阴身进入到此地狱后,然后会吹起一股风,生前行善多者,应当受福报者,所受的风有芬芳的气味,并吹成来生可能有的端正形象,而作恶多者,则被吹恶臭风,吹成粗蠢的形象。而应受福报者,很快就转生其它地方了;而应受恶报者,则会留在地狱中受报。
《净度三昧经》则是说人将死去的时候,因个人所造的善恶业不同,而有不同的神鬼来迎接,有人生天,有人下地狱,所以,其实,人未必在死后即入地狱。
第三节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二、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 业三种。
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淫;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瞋恚、邪见等。
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黑白业:善恶交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