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楊全)▪P2

  ..續本文上一頁,對此應當加以反省和節製,如果對人類追求物欲的滿足不加以節製,任其無限發展,必將導致人類精神境界的墮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終人類將喪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爲動物,只不過是比普通動物在獲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領的動物。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貧窮生盜賊,富貴起淫心。”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十分片面的。貧窮和富貴不是影響人心的根本要素,關鍵要看個人的先天秉賦及其周圍的社會精神氛圍和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庸俗唯物主義往往認爲:貧困使人壞,富貴使人好。而另一些膚淺的唯意志主義、唯心論者卻認爲:富貴使人壞,貧困使人好。這都是十分片面的。

  有人認爲,人類對物質文明的追求應當是無止境的,並認爲有多高程度的物質文明才能支撐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應當永遠同步。這種觀點不過是一種庸俗的唯物主義而已。因爲只要獲得了溫飽,一個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達到無限高遠的,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達到無限的高遠。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稱楷模的聖哲先賢們無不是這樣。這些聖哲先賢們沒有一個是在大富大貴之後其精神境界才達到了十分的高遠的。有些雖然具有了大富大貴的條件,但卻自願放棄了大富大貴的生活,大都自願終生選擇了淡泊卻溫飽的物質生活。反之,一個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個十分聰明而有才幹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遠。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過份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人。這裏有個問題應當特別注意,人類追求駕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應當是無止境的,但這種追求絕對不屬于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屬于人類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如果說人類社會在未能達到物質生活條件的溫飽時,應當不惜采用過分偏重于開發和刺激人類對物欲追求,激發和促使人們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話,那麼一旦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獲得溫飽以後,就不可再過分注重發展物質文明,而應當將重點轉過來,注重發展和構建精神文明了。在溫飽之後評價人的生活質量的綜合標准和根本准則歸根到底是決定于一個人在心靈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實和幸福,這在根本上將歸結爲一個人內心的心靈感受和精神狀態,而與人的財富、名望、地位無關。

  一方面人類對物欲滿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另一方面,人類這種宇宙生靈在宇宙中發展構建物質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窮盡認識宇宙大道,但是一個獲得物質溫飽的人,只要善于構建精神家園,是可以在精神上獲得無限的充實、滿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個不善于構建自身精神家園的人,即使其物質生活條件再怎麼富足也很難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滿足和自在。例如,一個擁有五星級飯店的老板,由于挂礙太多、太過于算計而反倒不能擁有一個安穩的睡眠,而一個內心無牽挂的街邊流浪漢,只要隨便席地而臥就能擁有一個香甜的睡眠。

  第叁、佛學是倡導通過精進勇猛勤勉的高標准、至爲嚴格的向內的心性修煉追求至高妙完備的人生境地的,而絕不是消極厭世逃盾、退縮和保守的不提倡進取向上的人生哲學。

  事實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極反對懶墮、反對不求上進的,佛學十分強調從事精進勤奮的修爲實踐,並將精進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道家的無爲也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爲,這裏無爲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不要人爲的去亂爲、胡爲,去幹預自然大道,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爲並善于放棄,才能達到無爲而無所不爲,達到隨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而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這是一種人生尋求至高無上的超凡脫俗,至高的心靈大自在、大解脫的大智慧、大至理。

  正信正見的佛法是超人智本體論的、超人智形而上學的、超方法論、超認識論的大智慧,佛學在建立了終級的,完備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之後,在具體的做事和修爲的過程中不是空洞的學說,是非常實實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實,精進、實事求是的精神的,在這方面的高標准和高要求較之世俗的學界來得更爲嚴格、完備,對不同層次的修煉者提供了豐富完備的修煉法門,其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備和智慧的,只不過方法和道路不盡相同,人間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學也不排斥,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學把人智的科學早已包容在自己的法術範疇中,佛學的修煉法門不僅適用于地球的生靈,並且適用于整個宇宙生靈,在人類這個層次進行修煉,佛學是知道應當充分的重視和利用人智層次的法術也就是科學技術,因爲,作爲世間法的科學技術,世間的凡人在使用它時會感到:它具有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性強、可重複性穩定性較好的特點。但這種重視和利用應當時時爲更高層次的見地所把握和引導。

  關于如何正確領悟和認識佛所倡導的出世的精髓要義:(一)、遠非人世間所曲解誤會的狹義的、消極、逃避的出世,反而是主張積極的順乎天道、因果緣由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陀所倡導的出世僅僅是去除抛棄阻礙自性顯現、導致無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層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價值、生命價值並倡導積極地、精進認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叁)、佛陀所倡導的出世,也不僅不會導致對人生價值生命價值的消極、厭世、逃避、頹廢的態度,反而是最徹底最實在的批判並消除任何對人生對生命及其無限潛在價值的消極、厭世、逃避、頹廢、漠視的態度的、最爲完備並能夠提供切實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門的學說。佛陀所倡導的提升和拔高人生價值與境界的修煉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一切世俗的勤奮和認真所能達到的程度,其勇猛精進勤勉奮發所要求達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難以想象的。其原動力和深層次的心理內驅和動因不再是世俗常規的那種對感官享樂和虛榮滿足的追求所激發出的世俗心理動因和內驅力,而是一種高度升華了的、對至高無上生命價值和境地——至高無上的人生自我完善、無上自在的、能夠充分徹底的調動激發修煉者勇猛精進奮發向上的驅動力量。這是一種至崇高至清純的精神力量;(四)、佛陀所倡導的認真求實精神的要求也遠遠高于世俗世界對認真求實的最高要求。這既是一種高標准、高要求的行事、修爲的認真求實精神,又是一種高度智慧的、絕對不會由于認真求實得過度而導致執著于人和事的實相,進而遭致無明的至高妙態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認真求實卻不可避免地會由于執著于世界的實相而遭致局限或陷于無明。

  第四、佛學以及老莊學說的精髓要義和終極目的另有所在,其至高妙完備的人生哲學、心靈安慰學說以及完備的解釋學的功能和價值只是佛學的淺層功能和價值,而世人往往誤以爲是其最大功能和價值所在。

  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看,佛學不僅飽含至爲高妙完備的能使人生獲得最好的空靈超越性和最大的安慰、解脫的人生哲學,佛學中更蘊含著至爲高妙完備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分析學說,是至爲高妙完備的解釋學,可以說較之當今世俗學科中的人生哲學、心理學及其咨詢學說以及解釋學更爲博大精深、高妙而完備。佛學是人類在遭遇生命之“輕”(閑極無聊、空虛)[5]、“重”(挫折、打擊、痛苦、不幸)境遇時最好的精神港灣和避難所,能給世俗的人們提供一定層次的化解和超越生命之“輕”、“重”境遇時的最佳方法,能使世人獲得一定層次的超脫精神和空靈自在之感,因而可說是人類心靈和精神的終極家園。佛學在這裏所提供的方法作用絕不是“阿q”似的簡單的“精神勝利和超越之法”,而是極具說服力、極深邃透徹、極具安慰性的,是至高妙完備和智慧的方法。但是這些作用和方法僅僅只是佛學的淺層次的功能和價值所在,而不是佛學最根本最重要最奧妙的精髓要義所在;很多學者往往將此誤認爲是佛學最高的、最根本的功用和價值所在。這又是一種誤解。

  爲了對此問題作爲一番較深入的探討,這裏有必要簡要地談一談什麼是學佛所倡導修煉的終極目的和所要達到的至高境界?在這一問題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認爲學佛和修煉的初期目標應當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備的宗教信念體系,有利于使現代人逐漸深刻地意識和領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靈、寵辱不驚、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靜無爲、“應無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機,以至最終能夠培養出以出世之心,精進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態度,如此將有助于抵禦各種不良誘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難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極積樂觀、充實而和諧甯靜的心態,進而達到一種健全而完備的人生境地,而終極的目標則是:真正達到、“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見性[6]、空靈自在、中道無爲的至高境地。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佛學和道家學說的終極目的和精髓要義是在于提供了一種向內深層次的開發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強的高深學說。其向內深層次開發智慧的深度可達到喚醒基因層次的潛在的記憶、潛在的智能的程度。

  勸世、勸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淺層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層次的功能作用則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都給出了至爲高妙完備的通過修煉,充分開發自身的無限潛在智能、得道成佛的大法。能提供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修養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靈的慰籍的港灣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淺層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隱居也只是修煉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根本法是通過退守隱居獲得排除外界幹擾、清心寡欲、清淨無爲、與世無爭…,也就是佛家倡導的澄懷無住、息心淨念、清淨六根、去除七情六欲,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爲、清心寡欲、心齋、坐忘的內煉修爲的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還在于清靜無爲,在于通過至高妙的正靜定、坐忘修煉而得道成佛。清心寡欲、無爲、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澄懷無住、清淨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質仍然是一種方法,是爲了去除我執、妄念、人爲的亂幹預天道。總之,偉大的宗教思想學說中包含著能夠提供人們完備的信心體系以及心靈的自我慰籍、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的機製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無限和生發出高妙的超脫精神,能使人們産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贊歎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以及能給予人們化解煩惱、苦難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的大解脫、大自在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

  第五、世俗佛學和學佛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佛學的問題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把佛學看作是一種理論學說,是一種好的人生哲學,這是世間學人的普遍態度和共識。用此態度和認識是根本不能領悟真正佛學中的精髓要義的,是不能悟道見佛的。要想真正悟道見佛,不能通過尋常做學問的方法,更不能憑借理性思辨、甚至語言、邏輯、概念,因爲“道可道,非常道”[7]、“禅可言,非真禅”,只能通過實踐的方法,而且這裏的實踐也不是尋常“行千裏路、破萬卷書、交八方友”式的實踐,而是身體力行、全身心投入的實修親證。其方法更多采用的是體悟性的高妙修煉方法而不是僅僅憑借人智的理性思辨、借助語言邏輯概念甚至思維去進行所謂“實踐出真知”的方法。[8]這種把佛學僅僅看作是一種學問、哲學理論和思想的看法,正是世俗佛學的又一誤區。因爲建立在理性思辨、憑借語言邏輯概念體系、思維體系基礎上的人智是有偏和殘缺不全的。語言和理性思維只能是在一定層次上才是可以借以悟道見佛的工具,但是有相當的負面作用和局限性,特別是在不具備一定高度的修煉層次情況下,僅僅憑借語言和理性思維就想去悟道見佛就更爲有害,往往會陷入佛所說的語言障和思維障而不能悟道見佛,還會誤解和曲解佛、道的精髓要義。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關于這一點我在另文中已經有所論述,可參見拙作《談談佛法與見地和科學之關系》見孔子2000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org/。

  [2]同[1]

  [3]轉引自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韓少功、韓剛譯 作家出版社1989年月版p337

  [4] 《妙法蓮花經》(轉引自張澄基先生《什麼是佛法?》一文)

  [5]此概念出處同[3]

  [6]見《六祖壇經》

  [7]見《老子•第一章》

  [8] 同[1]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3、《金剛經》

  4、《華嚴經》

  

《佛學基本問題的五個辨析(楊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