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證圓覺,不能測度,此事並可如是分別,非爲正問,而起信義記亦引鳥飛虛空之喻,以顯衆生無量,故不可說有增減,究亦難使人決然無疑。(衆生顯有頭數,何雲無量。如真無量,除非一衆生能化多衆生,果此亦可免佛界不再起衆生界之疑。然一衆生一靈識,此理又說不過去矣。)然此義深遠,佛尚因衆生迷故,難以暢說,即說而衆生不知如故。弟子何人,何敢以凡夫知見,測度此事。惟敝處學佛士紳,以弟子學佛比伊輩頗早,意謂能解此理,多有質問者,弟子當雖援引經論以答,伊輩總不滿意,且疑佛學說理,亦有不圓而墮信心者,故特錄此一段,思求我師指示此理,可否另用譬喻,略爲闡明。一免弟子再起此惑,二令有以酬答彼等質問也,則幸甚。
答,佛界衆生界,兩俱不增不減,此是據理而論。汝何得據幻迹而論。不觀金剛經度盡一切衆生,不見一衆生得滅度者。若以迹論,佛語便成矛盾。若知直顯理體,則如示醉人迷人,謂屋轉方移者,謂屋本不轉,方本不移也。又何得以醉人之屋轉,迷人之方移爲是。而以不醉不迷者所言爲非乎。如汝所說,俱屬戲論。彼醉人迷人未悟之先,斷不能死心信其不轉不移,以親見故。及至一悟,方知是妄非真。汝將以彼爲准乎,抑以此爲准乎。了此則何須辨論。汝作海波泡說,皆在迹上執著。以佛欲人知自己全體是佛,由迷而有衆生之相。即此衆生之相,全體屬妄。屋轉方移,汝執著于轉移。可謂捨本逐末,將見常轉常移而不息矣。佛爲出礦之金,衆生佛性,爲在礦之金。在礦之金,絕未成金。不過明人知其有金,而始加烹煉令出,以得受用耳。佛恐衆生不肯承當,故注重于發明本體。以既知本體,斷不肯自輕而不修耳。若知從體上論,則無須疑。若捨體言迹,且請閣下另求大通家爲之論判。光之庸僧,無此智慧辯才也。
批念佛居士書(頂格寫者,均系印公批答之語。其低一格寫者,則爲永嘉念佛居士之原書)
奉讀慈谕,極諄切,極方便,數載泣歧,一朝知正。今後當一心念佛,普爲衆生回向淨土。其余期圖,若俗若真,皆已放下,唯此一著,確可安身立命,自利利他,上慰悲願,而報鴻恩。乞賜加被,常行精進。茲擬來月或八月再事禁語,默持觀音聖號,日期長短,隨力隨緣。所有關中禮念儀式,及諸疑問,謹陳于後,即請誨迪,只遵爲感。
心常存于修持,關與不關,皆無甚緊要。然須圓通,不可死執,或致心有不安,反爲無益。觀音慈悲廣大,決定有感即應。但不可過于急躁求應。譬如種谷,今日下種,今日即望收谷,便成癡人。而菩薩固有一舉念,即蒙加被者。但不可作此種崖板觀念期望,則有大益矣。
入關第一天
早起念十氣佛,盥漱畢,禮十方常住叁寶,各一拜,本師釋迦牟尼佛叁拜,西方教主四十八拜,淨土經論叁拜,觀音叁十二拜,勢至海衆各叁拜,地藏蓮宗諸祖(現在師僧)各一拜,念供養咒廿一遍,念蓮大師西方願文一遍,念觀音贊一遍,繼續專念聖號,于其中間,除眠食外,兼于近午過午,近晚正晚,禮觀音叁十二拜。
儀節以簡爲妙。
以後各天
早起念十氣佛,盥漱畢,禮觀音叁十二拜,繼續專念聖號,于其中間,除眠食外,兼于近午過午,近晚正晚,禮觀音叁十二拜,如第一天。
完滿一天
早起及近晚各儀如前,正晚聖號念畢,念西方願文一遍,禮西方教主四十八拜,觀音叁十二拜,勢至海衆各叁拜。
又蓮大師願文中,專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句,自應改爲專念觀世音菩薩萬德洪名,余句尚須改易否。
宜酌量。
願文中首段,今于佛前翹勤五體,念至此句時,只須一禮便起,或須伏至以下某句才起。
久伏或致傷氣。不可不知。
通行觀音贊雲,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十二大願四字,恐系誤引藥師如來因緣,應改何語。
十二大願無出處。改爲慈悲誓願最弘深。亦可。
臨臥如不成寐,只管憶念聖號,以治之,抑須暫停聖號,靜心以治之。
靜心念聖號。
欲念起時,須作已死想,抑作將死想,關中尚有應須注意之事,統祈指示。
事豈能盡指出,唯志誠恭敬,不急躁求靈應。但取心與聖號相應。不求感通,自獲感通。否則或至著魔。
平日屢夢,在屋內飛行念佛,惟被椽瓦蓋住,不能沖升,又一日在某寺見一幀水墨畫觀音像,身眼巨大,至今尚覺怖畏,以上二緣,未知是何罪障。
此夢系好境界。但尚未至業力大消,故仍有礙。見像怖畏,亦無礙。然不得常存念在心。
又恩師嘗謂行人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又謂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爲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爲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雲雲。然則行人見有境界,或因心想不周,或因文字疏拙,以致少說多說,亦有妨礙否。弟子曾蒙恩師叁次示夢,當向某友等宣說,雖非欲自炫,亦非爲證明,實爲令其啓信,不知仍屬有過否。
夢境尚無大關系。禅定中之境,切須慎重。修行人每每犯未得爲得之病。
居家處世,見人有不如法,既無威德,足資製服,又不善勸谕,使令感悟,只好忍耐隨任,憶念觀音,以祈慈佑得乎,並懇開示幸甚。
誠之所至,金石爲開。即彼不得益,自己卻得大益。
修持偈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戒殺護生 吃素念佛 回向往生
極樂世界 以此自行 複以化他 是名佛子 所應行者 若能如是 功德無量
複蔡吉堂居士書
光四月二十六日,由揚州回申,見所寄桂圓及香,謝謝。觀音大士頌稿,雖寄來,尚須詳校,方可付排。恐今年不能出書。慈幼院隨緣以辦,能多亦好,少亦無礙。即不能助,空冊寄回,亦無所礙。光于一切事皆任緣,斷不以多少有無,起分別計度心也。真達師令附筆問好。尤惜陰居士,尚未動身,不久當南去。所住地址尚未定,待彼爲光開出時,當爲寄來。當此天災人禍,相繼降作,宜發誠心念佛,以祈覆庇,庶不負此好時光。否則如入大海,既無導師,又無指南。欲不沈溺,何可得乎。
致心淨和尚書
今日有從如臯來,代崔宗淨之信,所說之鍾,大小適宜與否。如其適宜當向黨部買。尚有鍾架,若非朽腐,亦當同買,以免另做。亦可即擊,以察音聲。大鼓若有人發心即已,否則令彼募造。然須合中,不宜太大。當示其尺寸大略,以便彼定做。鍾鼓之費,均須彼自己出錢。不須法雲寺補助。當以此話說在前,庶不至或有難以應付之虞。
複葛啓文居士書
大家宿業,感此惡果。汝在護國寺能誦經禮忏,實爲大幸。此時除念佛念觀世音求加被外,別無良法。且莫妄想得好事,果能志誠懇切誦經禮忏,自己也得莫大利益。若只圖了事,則欲佛菩薩加被,便難如登天矣。除志誠念佛念觀音,及志誠懇切誦經禮忏外,別無第二方法。祈慧察。
複李觐丹居士書
接手書,知閣下衛道之心,極其真切。而彼欲爲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獄種子,極可憐憫也。起信論之僞,非倡于梁任公。乃任公承歐陽竟無之魔說,而據爲定論,以顯己之博學,而能甄別真僞也。歐陽竟無乃大我慢魔種。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嚴起信爲僞造者,乃欲迷無知無識之士大夫,以冀奉己爲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臺賢諸古德所說,與彼魔見不合,則斥雲放屁。而一般聰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爲善知識。相宗以二無我爲主。彼唯懷一我見,絕無相宗無我氣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未受戒,不應著壞色五條之缦衣。此衣五條,不分塊。(五衣,五條,每條一長一短。)亦非海青,海青即大袖之袍子也。今日法門無人,任意妄爲。故凡受五戒者,皆著五衣,乃違佛製。而僧俗悉各相安,亦可慨也。
複康寄遙居士書一
念佛會章程,甚好。但青年婦女,令彼安住家中念佛,勿來預會。以現在人情過壞,兼有兵士。恐或途中有不如法,則彼人及念佛會皆無光彩。此爲避嫌遠禍之要義。楊叔吉已于前月十叁下山。現今天下紛亂,陝地更甚。何可無事,萌遊行之心。豈非居安覓危乎。千萬不可出外。即欲大家遊觀勝境,須太平無兵災時方可耳。在家雖繁,不致別有他慮。當此亂時,身縱出外不逢殃禍,一日之中,心仍計慮家眷,豈能清淨無事幹心乎。希真之死,已屬天罰。彼得一進步之信,便欲盡殺一切政界中人。所以未至京即病,至京便死。使此人不死,必致大亂。老天有眼,令彼先死。則不致憑空擾亂也。熊大冥得一極有善根之子。(未半歲,即知拉彼婆及父母令拜佛,若依之拜,則便歡喜。)以預北戰,及胡憨之戰,其子遂死。彼竟同狂癡,來信告苦。光乃直指天罰。若不改行,其罰尚不止此。汝等既信奉佛法,當以佛心爲心,則有益。若大冥希真,所謂枉爲佛弟子矣。光目不佳,非常發疾。
複康寄遙居士書二
前寄本校所出書,即欲複說我意。以事須深思遂已。繼而思之,遊藝之說,不可如是辦。且小兒知識甫開,即導之以作戲。恐不在行孝行弟上用心思,而向扮妝生旦淨醜上做工夫,則成捨本逐末,弄巧成拙矣。光幼時聞老人雲,吾鄉叁四十年前,各處皆調雜戲。(即平民子弟,及工農等人,于閑時唱者。)但不唱武戲,余與唱戲全同。有請唱者,須自具一切箱妝器具,但去空人。又須具全帖磕頭奉請,以不受錢,當上客待。迎來送去,大家以此爲樂。後以每調雜戲,必遭旱災,從此遂止。可見遊藝之說,不可即以作戲實之。夫凡夫之情,隨物所移。土木形骸,妝飾美妙,即生貪染之心。況幼年子弟,妝作女身。雖雲高擡教化,實有誨子弟入輕佻之咎。況欲其妝扮逼真,不下一番心思,豈能令人悅目。光本僧人,何問人教育之事。但以爾我有緣,不得不爲盡一番計慮。行孝行弟之道,只可爲彼講說。若令彼做出,則勿道弊端。其曠誤工夫,何可勝計。士子專習舉業,尚不能變化氣質。以好頑之機,…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