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P20

  ..續本文上一頁出書,其中錯訛甚多,以喻昧庵身有職業,代爲纂輯,寫排之際,皆未詳校。彼再叁祈光校,而光直日不暇給。今日來信,言期緩叁年,則不足憂。然其所閱書,多屬各省府縣志及所列種書固不甚多,其中遺佚當不在少。汝于群籍,頗稱博覽,凡有出格古德傳中無者,當爲抄出,按訂年時,以備刻時隨科前後附入。又此集無論。光欲請許止淨居士作論。俾與前叁集體裁一同。又梁唐宋叁集,皆有遺佚,如于古書中見有出格高僧傳中無者,亦抄出,附一補遺一編于後。許止淨筆高萬英,文雄一代。現爲光作觀音感應頌。正文已成,光令加注,明年叁月當可告圓,則大士恩澤,普被寰宇矣。

  複周群铮居士書

  了清和尚,以手書見示,深感居士爲法真心,愛我至意,而不知其爲愛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陳梗概,以去疑情。佛門彙載,乃欲以振興法道,開導愚迷,非理致淵深,筆墨超妙如海闊天空,金聲玉振,令人一見即能猛省,如暮夜聞鍾,頓醒幻夢者,何堪湊入。印光一介庸僧,百無一能,兼以久嬰目疾,不能遍閱經論,又以素無聞性,徹過徹忘,方寸之中,了無所有,何能預此嘉會乎哉。數十年來,無事不親翰墨,蔚如搜其蕪稿,爲之刻板,已屬過分,況今又作以贻時事新報館乎。語雲,無米不能炊飯,光非不要體面,但以無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禾+會]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讓。至于俗家族第,出家年歲,及所住之處,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後人錄之以作標榜,發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爾。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無所知,了無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糞爲旃檀,美則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華則華矣,但唯色而無光。光未出家,即以虛張聲勢爲愧,況今欲從諸上善人,優遊于安養世界,豈肯無而爲有,以欺世自欺乎哉。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一日念佛叁十萬,則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當致力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實行,止圖虛名。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皆屬虛張聲勢,以自诳诳人耳。此種習氣,染之則徒勞無功,小則無而爲有,大則以凡濫聖,非徒無功,其罪有不可盡言者。 現今僧人雖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請法師不易,故致如是。然聽經如爲修持淨業,發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則其利大矣。若止求通達教義,不以淨土爲事,則斷惑證真,恐無此力,帶業往生,又以不生信願,雖有佛力,莫由依仗,則成有因無果之業識茫茫人耳。須知一代所說,皆屬自力法門,乃通途教理。淨土乃特別法門,全仗佛力。若能現生斷惑證真,不仗佛力,亦不爲過。不能現在斷惑證真,而又不仗佛力,則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類皆如是,哀哉。 學道人事事從實,信劄後何得空用百拜字,將以此虛套子爲恭敬乎。以後不宜如此,但雲頂禮而已。 林心蓮信,問及李卓吾,此人蓋亦似是而非者。觀其出家而不受戒,便自說法,及地方人謂爲狂悖邪說,則又加冠爲儒。以卓吾之學識,何不能推陳儒釋心法,而便率爾還俗,則其行爲,無有定章,任己意見而爲,尚得謂之爲明理盡性之君子乎。居士傳特爲立專傳,實爲過舉。恐林尚不以光言爲是,故補書于汝書中。 汝久欲出家,不知若何懇切。今見汝在太平寺,蓋亦悠悠泛泛之倫。其欲出家,乃圖清閑自在耳。若果欲修持,斷不至如此寬泛。 楞嚴有何不可研究,但須以淨土爲主,則一切經皆發明淨土利益經也。楞嚴開首征心如是難,則知末世衆生,猶欲以研究了事者,其爲自誤誤人大矣。而況二十五圓通,列勢至于觀音之前,其主持淨土也大矣。至于發明五陰魔境處,破色受二陰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則其利大矣。凡研究時,必須息心靜慮,凝神詳閱,則如入大寶洲,必有所得。倘如趕路之只圖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則不但經義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傷氣吐血等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楞嚴一經,實爲弘淨土之妙經。然未知淨土法門者,每每因楞嚴而反藐視淨土法門。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己未具正眼,故以己意會經意之所致也。楞嚴貫攝頗明了,然釋文最易明了者莫如指掌。但指掌大關節,多有與文句不合處,是在各人之善會耳。初須將淨宗研究到無動惑處,方可泛閱各經論。倘淨宗未能了明,一經泛閱經論,難免隨經教知識語言轉,反將淨土置之度外。今人稍于經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發明,便注重于參究。其源總因不知自己是業力凡夫,不能自證解脫耳。極深妙者,即極平常者。譬如一句佛號,本極平常。念至及極,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均可悉得。又如樹木,本極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幹成枝,出葉開華結果,實有不可思議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實有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則多分難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說語矣。 令友患病,只宜勸其回家將養,萬萬不可令來普陀。以彼系大派頭,食用須精,屋宇須華,供役須伶俐。一不如意,便生煩惱,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況彼自大自高,絕無信心。雖汝兄開名代祈歸依,光至上海絕未一次禮拜過。(光非責彼不敬,由是知彼自大,兼乏信心耳。)何得令至山養病。若不將此種種說明,彼或受汝兄弟二人勸,冒然不思自己是甚麼身分性情,法雨是甚麼區處,或可即來,便成障礙,仍然不久即去,反成無益有損矣。千萬不令來山,以致彼此不安。 弘一師只好作自了漢,萬不能任事。以心行細微,任事必受傷,受傷則中辍耳,若自己用功,則自適其適矣。 買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論,固當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謂已死,與家人食,並施與貧人,亦無不可。當令食者多多爲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則食之有罪過。若能爲彼念佛,則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勸,亦能誘彼食者少種善根。即非放生物,本屬自己辦來食料,爲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謂已說歸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則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彼等吃肉之人,只知肉爲美味,不知後來自己也做了美味教人殺的吃時心裏難受。他既是這樣不洞事,任他後來教人殺的吃便了,何必要費盡心思勸他,他要討到教人吃,你教他不要討此苦頭,他心裏反不安樂。盡他去,讓他替人做菜吃,到了那個時候,心肝疼爛也無益。那時他自曉得今日之錯,及我與汝之話,不是弄聳他,已遲了也。 藥是治病之物,有業則藥便不奈何。況要死,藥豈能回生乎。即無業能志心念佛,病自不生。有病,藥亦可用。若專靠藥,則富貴人醫生家,便皆無病長壽矣。 彼食肉者,貪心所使,欲令勿食,當從因果報應及被殺之生苦痛怨結上說,則易于動人。若但辨明是淨非淨,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論涉及非淨之事。前有一大居士,弘法數十年,尚日日食肉,(此人之名,光不說,汝可想而知之。)況泛泛然者乎。汝若真欲利人,宜流通古人極慘淒之成訓。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獲益,及此非叁淨說,乃講家支離瑣碎之義。有信心者,尚生善心。無信心者,或更誹謗。十種利益收到,送盡。詳細思之,頗有令門外漢起異議處,祈送完勿再印爲是。不謂汝所說不是,只爲未能得其要領。要領何在,在于結怨聯仇,生生世世互相殺戮。汝但至心念佛,爲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脫計,則有大利益。若區區然以一文登于各佛報,究有幾多人看。汝妻與妹定要用肉待客,此二人一死,定規要變豬羊雞鴨魚蝦。若不變此種被人殺而食之東西,則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東行。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故。祈以光此語令彼看,或尚有可救。否則當常常作人待客之最好食料,不知他心滿意足,或痛苦望救而萬無可救之機緣耳。世之素食者多強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濁惡,易生欲心。素食清淨,欲心輕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養人,系欲自他來生後世皆變畜生耳。可不哀哉。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頭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緣。若特起一種之決烈心,必期于即去,則便成著魔之根,後來之禍,何堪設想。中庸雲,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難行乎患難。此行乎患難,汝今當仿而行之,爲素疾病煩惱而行乎疾病煩惱。視己爲常病之人,則無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見所瞋所愛之眷屬,即作此人乃我做工夫之試金石,偏要宜生瞋者不生瞋,宜生愛者不生愛,即所謂轉煩惱爲菩提,轉病苦爲安樂也。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時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則病苦自能消滅,眷屬自能調善,願深思之。 病未大還原,斷斷不可近女色。 現在除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不可挽救。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劉池諸君,可謂知病知藥。然未提及家庭教育,尚未能圓滿具足,祈與諸君詳言之。 如來說法,悉順人情,不強人以所難。如受優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叁,或四,或具受之,悉隨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則須全斷,在家則唯製邪淫。以男女居室,大倫所關,故不爲製。然既受佛戒,必須節欲。若不爲宗祀,唯圖快樂,雖不犯戒,亦有大過,不過比邪淫爲輕減耳。菩薩處俗既有妻室,雖無欲念,亦當俯順人情,時行夫婦之事。以凡夫不能無情,若欲絕不與相親,則或出怨恨,致起毀謗佛法之釁。不但不能增長善根,或致造謗業,墮落惡道。以故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乃曲順人情,巧設方便之大慈悲也。但當節欲,不必絕欲,一季一親,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于汝修持亦無礙,且可以誘令修持淨業。當雲,若不修行淨業,即永與絕交,彼自會勉而行之。至于生子與否,固不須論。以汝兄弟子甚多,豈必自己有子,方爲不絕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婦相處,殆有夙緣。不能使其種善根,忍令致彼墮惡道乎。詩雲,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