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津一弟子爲靈岩請,已有,故歸于佛日。福建一弟子,托光爲其鄉一寺請一藏。及請後,已交款,(預約先交清)彼查一友已爲請之。故光爲請之一藏,歸于龍居。(在佛日之前)光已自出資請兩部,法雲寺李耆卿請。安徽江灣佛光社亦有人爲請。汝之經,若肯送之遠方,當待月余,光爲打聽一二處。若有,則不送,無則送之。昨靈岩當家師說,現住五十多人。念佛之人有四十位,余各有職業。(事務)佛七或請四十人,或只請叁十四人均可。 又明道師又接一顯甯寺,風景甚好。(去佛日七八裏)真達和尚,擬在此養老,或可送經于此,則省事。若送此,候明道師回,令將已來之經請太平寺去。以後再出版,令印經會將汝之經,送太平寺。佛日龍居二處之經均送太平寺。龍居乃古道場,住僧不堪,將賣與學堂。地方有二叁信士不忍,強江西一僧接之。彼于佛法,未甚明白,因請前在報國寺住之了然師同住,以故光以爲閩師所請之經送之。了然師先注重于禅,近十年來,專以淨土爲提倡。
複李宗本居士書
汝學佛法,何得學世間商人誇張虛浮。汝雲寄一盒糕即已,何得說得如此好聽,如此貴重,又令光寫信再要再寄,汝直以光作小孩子看,汝太不知世務了。以後切戒此種虛浮誇張之劣習,念佛當可得實益。否則縱有修持,皆被虛浮誇張喪盡。到頭不濟事,尚不知自取之禍,反謂佛不慈悲,佛法不靈。而不知是自己自炫之所招感也,哀哉。光老矣,目力不給,拒絕一切信劄。今見汝信,不禁心痛。汝見我信,能改前非,則後來定可往生。否則一派虛假,何能得其實益,依否由汝,且盡我心而已。 所言貓瘟,不知爲何病,亦不知何藥可治。當令其家至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戒殺吃素,當可獲效。此後不許再來信,亦不許介紹人皈依。若來信決定不複,以目力精神均不給故也。一函遍複中所說,無論何等人均宜依之而行,並傳子子孫孫。若能依行,家道自可興盛,子孫自可賢善。若以爲老僧迂腐之談,則其家聲欲振者,如敲冰而取火,決無可得之希望矣。
與妙真和尚書
昨下午王幼農居士來言,前日往李柏農家,言靈岩將欲建念佛堂。柏農雲,正值歲煞,不宜建造。光因時局之故,言法雲大殿,幸未動工,且待時局平靖。幼農言,靈岩不宜建。即宜建,如此時局,亦宜從緩。今木料已來,宜堆于念佛堂後之屋基上下。須用石墊二尺高,庶不至潮濕黴爛。須二面太陽都曬得到,木頭面上,不可蓋草,蓋草則永遮日光,買幾領大草蘆席蓋之。柏農與滌民所說,雖各有理。但以時局關系,故宜仍依幼農之言。待來年秋後動工,較爲妥善,祈慧察是幸。
複崔益榮居士書一
接手書,知汝慕道之心,頗爲真切,意欲皈依。然光乃粥飯庸僧,實不足爲人作師。但能專志修持,依光所說而行,固無有不滿汝所願者。譬如無足之人,坐于叁叉路口。有歸家者問之,則直示其所行之路。斷不可以彼不能行,而不依其說以自誤歸途也。今爲汝取法名曰宗淨。宗者,主也。淨則現所修之淨土法門,將來往生之極樂淨土也。淨土法門,爲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于淨土法門之大義也。又凡欲學佛,須令心地清淨。凡一切不善心皆爲垢染,必須打掃幹淨。凡一切善心,必須擴充推廣。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自行如是,化他亦然。世人尚宜普化,況父母妻子等,豈可令彼不沾佛恩,仍舊輪回,以失爲子爲父爲夫之道乎哉。今之世道,亂已至極。其源皆由兒女小時,未受父母因果報應,及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之善教。當與令妻詳說利害,令兒女必須認真教訓,勿任性慣,令其習以成性,致爲家國天下之害也。
複崔益榮居士書二
前接汝募鑄鍾之信,以冗忙不能即複。旋致書梅荪,彼極贊成。又以鑄之銅鍾之量,去信相商。以妙蓮往赤山,遲二十余日。梅荪來書言,初以妙師未在,今令商酌妥貼。所用之銅,並鍾之量,方可致書,祈師作疏。昨接汝書,知汝于此事尚未了然。必須說其若幹斤,並用甚麼銅。該銅每斤需若幹錢,方可令人取信。凡鑄鍾宜用響銅,則音聲自好。響銅甚貴,如不全用,也須用一半,大約連工帶料每斤總在一元以上。汝若以爲難,即便取消。如縱二叁千元亦須要鑄,則待南京信來便可作疏寄汝矣。 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乃從小失教所致。小時失教,大了便難成器。汝際遇如是,但當仰念汝父母,汝兄之故,勿生煩惱,認真念佛,求佛加被于彼,俾開知識,自可做好人矣。若自己生煩惱,則于彼無益,于汝之身,並教養侄之德,皆有損矣。汝果志誠念佛兼念觀音,一心懇求加被于彼,誠之所至,金石爲開,彼當漸漸轉變爲好人,不至長作浪子及廢人耳。宜勿分別,作己子不才想,但求佛菩薩憐憫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轉變妙法。 沙居士所作之二篇文,當寄之上海淨業社,登月刊中。光之勸戒殺吃素文,所該者廣。聶雲臺曾照樣排單張送人,光令附于龍舒淨土文後。龍舒文彼印叁千留板。但此次甚貴,合叁角多一部,以後印時當省一半。觀音頌有七萬多部,文鈔亦另排。此文,文雖不好,頗將一切不宜殺生之理由說明矣。 拜經愈疾,乃業消災滅之祥。申江之行,以時局不靖,擬待九十月或來年耳。大士頌尚未付排,欲往申江,正爲此事。倘時局有變,則恐有誤,故不敢付排,即付排,至少亦須上十月方可出書。若出,自當寄汝及沙,範李諸君,不須再說。 關帝皈依智者大師,(在隋文帝時)開玉泉山,此事出佛祖統紀。佛教以關帝爲護伽藍神,亦本此。待有暇,當爲文以表彰之。 吃素不難,難于不肯捨貪口腹之心。若不貪口腹,有何吃素之不便乎。雖吃華素,不吃素日,亦須少吃。以一切物類,皆是貪生怕死,皆知疼痛苦楚。但以口不能言,故爲人作食料。倘其能言,其臨殺之悲哀怨恨,尚忍聞之乎。思及此,則肉自不便下咽矣。 拜經念佛,當以恭敬至誠爲本。恭敬大,則功德利益大。恭敬小,則功德利益小。若不恭敬,但做道場,則是自欺。欲欺人尚不能,況欺佛菩薩乎。祈真實恭敬行去,其利益莫大焉。
複崔益榮居士書叁
鑄鍾事,已與梅荪言。令酌其大小量度,未見來書。昨到佛頂山鍾樓,見其鍾亦不甚大,言有四千多斤,然則法雲之鍾,亦當須叁千斤,況響銅每斤約一元多。汝發心募,亦不一定。多也好,少也好。多則用鑄磬,報鍾,火板。少則南京地方再爲湊集,固不必執定完全不多不少也。彼既不來信,當大約說叁千斤。待後鑄再定准斤兩,序當爲作之。 光于八月初一下山往申,住陳家浜太平寺,大約須二叁十日方可回,設法印大士頌。中華工人罷工,若不設法,不知延于何時。 放豬事,前得梅荪書,已知。當寄于淨業社載之月刊,俾大家同生兢惕。 李仲和既欲皈依,不妨爲彼取一法名。彼名壽平,夫真實之壽,唯是自性。此性非智莫顯,有此智則知一切衆生,一念心性,與叁世諸佛,六道衆生,悉皆平等。此平等之智,實爲最上最妙。今爲彼取名智上,以此最上之智,自行化他,修持淨業,俾一切衆生,同生西方,同證此平等無二之本壽,是爲最要之事。能如是,則不愧爲如來弟子矣。祈爲彼言之。
複崔益榮居士書四
接手書,知全家念佛,不勝欣慰。念佛時突起妄想,但不隨彼妄念轉,久之自可不起矣。 不妄語,亦須漸漸練習,久之自無。 所言照片,光一向不喜照相,以徒耗資財,了無所益。若必欲要者,當到上海照以寄來。此間香會過,無照相者。 今寄文鈔一包,祈送李勉與其子,但肯依之而修,自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若以文字觀,則殊堪刺目,不得實益矣。
複崔益榮居士書五
佛七小引,此刻無暇,待六月遲早當寄來。其期宜于冬初,以此時收獲已畢,人各閑適,則念佛者多。然但以念佛爲事,不得張羅鋪排,及糊紙紮等。 至于來山進香,且宜作罷。以汝家不甚豐,且膺人家職務,往返旬余,用洋數十元,尚不能隨意作功德,令凡所交涉者,皆生歡喜。觀世音菩薩無處不在,豈必唯在普陀乎。未曾去過,則一瞻道場。去過而家寒,事多,則不必也。 汝子與汝,殆有宿緣,宜善教之。切勿任性驕慣,致成敗類。世之不肖子弟,皆其父兄不善教養之所致也。
複崔益榮居士書六
接手書,知健庵居士歸西,不禁爲居士幸爲如臯人歎也。(已失向導)觀其平生信心,臨終正念,雖未聞見佛,而能隨家人默念,亦可往生。以佛昔有誓,若有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健庵居士平素修持,臨終正念,足可往生,況又有異香頂溫之證乎。此系仗佛力往生,往生即了生脫死矣,則可決定,斷其了無含糊。若修余法門,勿道如此景象,不能了生脫死,即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要去就去,要來就來者,不能了生死者,尚有一半多,是以必須要專志修持淨土法門也。所寄事實擬另述一篇,附于新排文鈔之後。當與其子說,宜及早將訃啓寄來。有可采者,略爲采之。又彼以未見光爲憾,今則將其事迹附文鈔中,亦可釋此遺憾。又光于朝暮課誦回向時,稱彼名爲之回向叁七,以盡法門神交之誼。新排文鈔,叁四月即可出書,令其子任印若幹部,以施送于有信心通文理者。一可釋其父之遺憾,二可以傳其父之事迹。較彼特印單張送人,看過則置之者超勝萬倍也。若肯發心,速爲通知,以便書名于後。此次比前多一百叁十頁,共四百叁十頁,以現候壽康寶鑒排完,(即同付印)便止不附,故尚不能定准頁數。此次當印一萬部,以後則令書局自印而自賣耳。若向書局請,比此則貴,大約一部須八角上下。觀音頌二百十頁,尚須叁角四分,此系前年八月所定之價。近來戰事,紙貴許多矣。 又健…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