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一▪P14

  ..續本文上一頁者,倘來普陀,當以原書及回光之書取而閱之,自知光非妄語。光無學無德,迫不得已,但效集字掃葉之迹以應之。唯企塞責了事,何堪過譽,不任慚惶。居士爲現今第一極力宏揚佛法之人。化他須以自行,固宜常齋。即其妻子朋友,亦宜令其長齋。縱入道未深,不能全斷。當令由漸而斷,此爲要義。世人不知物類皆由業力所致,謂天生此種,原爲養人。若知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之一番深理,當有食之不能下咽者。居士固宜以身率物,當即永斷肉食。即肉邊菜,亦不須效往昔大士之迹。以宏法之人,須識時機。今之時非古之時。如滴水成冰之日,斷不可以夏間之服食示人,以致誤人性命耳。貧民教育社之舉行,具見婆心真切。惜光一貧如洗,不能隨喜,歉甚怅甚。佛學小辭典,雖未見其書,觀其序,知其便于稽考,大益同倫。但有光紙落墨,藥水輕者,只可經十余年。能經二十余年者甚少。藥水重者,數年即落。光曾試之屢矣。光昔上佛學叢報書,特爲此事,隨便兼呈九條。前年爲周孟由,寄著法雨幼僧抄錄。彼懶于寫字,故前之書信,及後之叁條,悉略之耳。亦將此意陳于端甫。時事報中登出,當知鄙懷。彼唯利是圖之商人,固不堪與言此意矣。閣下唯欲宏法利生,須以久久不落,方有實益而獲溥利。若落則徒費資財,致失實益。敢請閣下大發慈悲,一切有益世道人心之書,皆勿用此紙。唯一閱即作廢紙者,用之無傷。光無力作功德,擬以此言當做施經書于天下後世之信心佛子。或亦可以仗此消業累而獲往生耳。

  時事報館,亦開標示瑕疵一紙,與閣下書同,無須抄寄。

  教育刍議,文理俱佳。但末後一段,似有致人輕蔑叁教之弊。夫教會中人,孰能所作所爲超乎叁教之上。孰能于叁教外自立一教,以爲敵抗。縱其熱心至極,亦只遵叁教聖人之意,而極力奉行而已。縱令外洋各教及回教之不信叁教者,豈其教果出于叁教之外,不被叁教如天如地之道理所覆載乎。不過聖人隨方設教之迹,稍有不同耳。以愚見觀之,似宜雲,吾國聖教,大宗有叁。曰儒,曰佛,曰道。儒以己立立人爲懷。佛以自覺覺他爲事。道雖恬退,大體同儒。而修煉家,尤以積德累功濟世救民爲要務。今教會中人,仰體叁教一視同仁,天下爲公之心。發而爲老安少懷,不獨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之事。其赤誠熱心,直可以塞天地而貫日月。倘舉國之人同發此心,同行此事,則無一人不得其所。俾大同之世,複見今日,其利溥哉。吾願各省。(下如文)

  近人著述,每有揚摅過當。其意實欲人谛信其法。其蔑古破法之弊,亦基乎此。孔子所謂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者。一則伏其後益,一則伏其後患之所致也。筆之于泛常不關緊要之書尚不可。況筆之于宏法利生之書乎。古德謂,此事如金鈚刮翳,稍不如法,則其目立壞矣。可不慎哉。紀文達謂,遍觀秘書,知後人之著述,遠不及前人。縱有似乎精微者,乃依前人藍本而脫出耳。敢自诩爲千古第一無侶,及謂前人皆悉纰謬乎哉。閣下虛心爲法,故敢獻此谠論。

  印光于教育學校一事,實屬外行。但感公直欲備取天下之善法以立法,因以愚見上呈清覽。貧兒教育,似宜提一班天姿高者,異日必能爲官爲紳,輔國善民,專以平常學校之法教之。其止能爲工爲商自食其力者,似宜教藝兩兼。如近來孤兒院之章程,似乎校會省費,而貧兒獲益實深也。光見甯波佛教會孤兒院之法則,凡孤兒能自穿衣吃飯,不需人照應者,方許入院。其教之之法,則讀書,寫字,學算,學畫,打草鞋,編涼席,涼枕,涼帽,石印,訂書,裁縫等,一體兼學。待其十五六出院時,即能自食其力。即去學工學商,亦自易易。平常學校,七日一假,及節假年假暑假。一年之內,除假期外,只剩六個多月。況一日之中,八句鍾上校,四句鍾出校,此中止七句鍾,又有空時。若非十分天姿,學得成個甚麼。只是虛度光陰,枉費辦理諸人一番苦心。而天下學校,悉以爲例。止利其教員,而不利于校中學生,良可慨歎。孤兒院中,不立假期。其日中所學時刻,當亦加長。以兼作工藝,短則一項不能了辦耳。其所製造種種物件,自用之外,悉以出賣。此種出息,亦可少助校費。貧兒孤兒,相去幾何,真欲令其上中下根,悉能自立。似此一法,最爲得宜。但須經理之人真實辦理。否則只有虛名,一事無成。此吾國向來辦公事者之通弊也。倘以佛菩薩度人,聖賢經濟之心,全副用之于此。則吾國之興,可立待矣。況貧民得益乎。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叁

  適接來書,謙譽過甚,令光慚愧無地。光所閱者,只上編及下編余論,余皆未閱。其所標者,乃閱過者。語不成文,何堪刻于卷端。倘不見棄,待光徐徐將下編詳閱一遍。其當更改者,另逐一標出,大家商量。如肯見聽,光當于後累贅幾句,以作巨燭之跋。至于光標示更改之語,斷斷不須提起。然光目實不堪受用,當須數十日方可回複。(民七 二月初七)

  若通冊更訂過,當令報館通冊齊登。前以內中多有不甚合宜者,恐贻誤人,以故令其止登上編及下編余論而已。今承幾次雅意,諒能依光愚見,當先書其大意,不妨大家裁度。然光以衰頹心目,近又諸事叢集。所刻千余紙,業已刻出一半,皆未校。又以來往人情信劄,不能專以此一件爲事,故須遲遲耳。揚州之行,當在五六月間。至彼即修改刷印送施。又有續刻者,以待來年,再去料理。(又白)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四

  昨接手書,並大著句解序,不勝感激。法華妙典,得一善本,排印流通,實爲大幸。然依閣下所標,亦有剜肉作瘡處。光固不得不爲一一詳陳也。 方便品,若草木及[上面是草字頭+聿],[上面是草字頭+聿]字有作筆者。雲棲正訛集,謂[上面是草字頭+聿]字音緯,草木花始生也。若詳其意,未必是筆。以童子戲頑,隨所得之草木,及草木之花葩,並以指爪之甲而畫。故此畫並非畫于紙素,乃隨地下壁上物上而畫之也。字彙,字典,皆引爲證據,似不必屈雲棲而申聞達也。 茶字,日本經中通作荼,不止鸠槃茶一事。考字典,荼亦有茶音,兼亦同茶。是故不得依日本而斥中國經書皆訛也。若以荼爲定論,則荼之音固多多也。將讀荼音,爲讀塗音,爲讀余諸音也。 形體姝好,端正姝妙,作殊也可,作姝也可。不必曆引諸書作證,但于本文決斷可也。豈一切書中,于此一字,皆無異致乎。楞嚴于叁昧一法,尚有叁種用法,不能劃一,況其余字眼之可通者乎。叁種者,叁昧,叁摩提,叁摩地。一經之中,紛紛不一,況群書乎。 末之爲抹,皆可不必過執。若謂古爲是,則今之五經四書,其字皆須改除大半,方可略順近意。若更求當日原文,則恐一字不能用矣。 及之爲乃,實屬確訛。但光尚未見過此之訛本,固非盡今本皆如是也。 名之爲明,亦可不究。句解謂名字通貫下文,此列衆何無一條又用名字。若此條獨用名字,便成譯法混亂矣。月天子,明月天子,固非一非二也。如有人稱閣下爲居士,又有稱爲大居士,豈以一大字而爲礙乎哉。 冥固是瞑。盲冥固是盲瞑。字有古今,義無增減,何必斤斤然苦校長短哉。 貞,樹身也。實,樹果也。句解尚欠分疏,諸本多訛作真,實可痛傷。 集者積集。習者修習。字雖不同,義皆可通。此字不但法華有相混者,華嚴亦有之。固無害義處,亦各隨其本而各存之可也。 受是得義。授是與義。不知以義定名,何貴乎弘經也。固不待有所證而知其訛也。 論議之議,作義亦無傷。以論字中具有議字之義。而所論議者,乃其義也。 伐之爲罰,訛之實甚。居士執古過甚,故以爲是。不知小過則罰,若小王叛逆,輪王征討,亦作罰。則禮樂征伐,武王伐纣,皆須改作罰矣。 怨賊既是各執刀加害,則繞字義長,擾字義诎矣。 怨之爲冤,經書混用。怨,怨恨也,怨仇也。冤,冤屈也,冤枉也。華嚴中有近百,而二字各居其半,是宜改正。即法華亦是二字通用也。 哆之爲多,亦屬一本。光見者固是哆字。 貪著,貪樂,義皆可通。不必遍引群經,以證其訛。 處即是受,受即是處,擬作一律,似乎過執。孟子,吾惛不能進于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此四句話,出于一時一口,尚不能劃一忽吾忽我。何況各方梵天所說之頌,必欲改而劃一乎。 道之作慧,雖似不恰。然細研速成就佛身之下句,則慧字固無大謬也。各存其各本,可也。 數之爲諸,光絕未見如此之訛本也。 聞則聞香,乃一十之與二五也。抑此揚彼,抑彼揚此,皆過也。各守其本可也。 燒,焚,亦然。 得之爲當,光亦未見此本,不得謂今本皆然也。 武帝太康,惠帝永康,諸家皆未查叁藏記集大唐內典錄,固無從正其訛。以高僧傳,未標譯法華之年月故也。 其脫落之字,查近流通本皆然。然不脫義亦不增,脫之義亦無減。宜各守一本可也。若必欲考彼本而正此本,則成捨本逐未,徒費精神。于經于人,究有何益。弘經之人,當依四依。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也。經傳數千年,遍天下,欲字句一無參差得乎。但取義意通暢而已。固不宜過爲執泥也。(民七 二月廿八)

  複丁福保居士書十五

  前十八日接所寄書,隨即奉複,至廿日閣下手書方來。郵局函物各包,每有先後到者。閣下所說海南一勺,此書于人,損益各具。光初執理甚嚴,恐人受病,絕不一啓齒令人閱之。嗣後念世間善書,絕少盡美盡善。但能得益,不妨令看。即其有受損處,亦只可隨彼人之知見而分其利害。若有不恰當者,一概拒之,未免失于引人入勝之方。故近來亦頗令人請而閱之。著此書者,其人系江西籍,姓徐名謙,字白航。叁十外即入翰院。以賦性真樸,不欲爲官,亦曾作過一兩任山長。繼則家居,專以勸人爲善爲事。兼以扶乩,其士庶拜門者甚多。後以江西省城一舉人,教門徒扶乩看病頗靈驗。撫臺之母有病,醫藥不效,因請伊徒扶乩開方。藥甫入口,氣即斷絕。細察藥方…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