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一▪P22

  ..續本文上一頁處,挂號寄去,阍人不知彼之法名,言無此人,遂爲退回。不久彼自來蘇,始知彼不知世務。令嶽母令子法名,另紙書之。令嶽母懿德堪欽,故名德懿。令子宿有慧根,故名福睿。睿,即智慧。有福有慧,便能自利利人。念觀音,不獨邀淨友念,當于村中及近村宣告,無論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家各人在各人家裏,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臥中常念,決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處虎疫甚劇,陝西澄城縣寺前鎮附近,死數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兩個壞人,余均無恙。甘肅甘谷何鴻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處,疫不入境。汝邀淨友念,是小辦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辦法。頂好吃淨素,如其不能,亦須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當此凶險之時,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爲能救護。彼怕死願安樂者,當不至猶不以爲然而忽之。聚道友念,宜分叁班。一班出聲繞念,兩班靜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過勞。若一同出聲念,久則過勞,或致受病。由不善設法,反令無知之人謂佛法不靈,徒造口業,不可不知。(民廿四 元月初四)

  複穆宗淨居士書叁

  令郎法名犯祖諱,當隨改。今作智睿,當不至又有犯者。若又犯祈自己改之,不必又令光改。南北鄉風,各不相同。南方亦有嚴論諱者。亦有子用父名之要字,如父名鵬,子名小鵬,父名謙,子名續謙。至于法名,有專用一字者,則祖孫父子同一上字。光不用字派,隨用字,人多而無表白者,則同一上字,已有表白者,則各用上字,以免違俗之嫌。曾子字子輿,孟子亦字子輿。子思學于曾子,孟子乃子思之門人。古人寬而今人嚴,于此可見。然大事當依理,小事宜隨俗。此持身涉世之准則也。(民廿四 元月十五)

  複穆宗淨居士書四

  楊母法名,另紙書之。光之相片不便寄。以戰事,郵局不肯收包裹。今寄勸念觀音文,祈爲廣勸。本令印五十萬,以戰事停工。此後或印出,郵局肯寄,或可寄來。亦不能定,以時局故。德森師病,已好八程。汝以後不得絡索一無所謂。又未會過,來信即複,勿道病人,即十分強健,亦日不暇給。光于民國七八年來,在普陀法雨寺了無一事,來信即複。致日日以複信爲事。彼講經之法師,萬不能來信即複,以無此功夫精神應酬故也。戰事劇烈,以持大悲咒念觀音爲要。無要事,切勿來信。戰事未息,永不許來信。以持誦來不及,無暇答複也。(民廿六 八月十九)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縱有不知者且置之,再叁看幾次,多有前後發明處。即令不了然,且體貼上下文義,當可以意會。若隨有所疑即問,倘絕無一事之人,則亦無妨。若終日忙不及的煩瑣之人,何忍加之以勞乎。光老矣,不能應酬諸所問。即德森師以江西壽量寺及專員提寺産事,忙以成病,亦不可再贻以勞也。

  複穆宗淨居士書五

  叁十余法名,另紙書之。麗澤蓮社章程,甚好。光目同生盲,藉手眼二鏡,勉強能見,故字多不如法。從此以後,祈永勿來信,來決不複。有欲皈依者,令皈依當地僧,或皈依德森法師。若不見諒,即是欲令光永不見天日于朝不保夕之暫時,想諸位必不至如此之不諒人情也。(民廿八年十一月十二)

  光目乃光之宿業所致,不得于蓮社中爲光祈禱。及效法無知俗人祝壽,以敗佛門。光一生聞見僧祝壽代爲發羞。汝等自己修持,不得拉光名于此無道理之俗派中,令有知見者譏诮,切切。

  複穆宗淨居士書六

  所誤寄之法名,在近處,不幾日即寄來。另寫寄去今加之名,當不再錯。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永勿來信,亦勿介紹人皈依。以朝不保夕,死則徒勞,即不死亦不能長支此差事。當以安老爲事,不當以役老爲事。光自民七以來,日爲人忙,現欲再爲人忙,而目力已不能爲我所用矣。凡諸同志,皆以此語爲說。以免彼此徒費心思,了無所益也。(民廿八 十二月二十一)

  複高慧蔭居士書

  手書與家鑫祖芳之函,具悉。欲學佛者,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方爲真學佛者。若倫常有虧,或只求人天福報,則皆與佛法不相符合。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今爲彼二人各取法名,另紙書之。其詳細開示,不能備書。今爲彼二人各寄淨土五經,淨土十要,印光文鈔,嘉言錄,各一部,作一包,共二包,以作開示。以後不許再來信,介紹人皈依,以無力應酬故也。若向弘化社請經書,亦不許順便與光書。(民廿四 十一月初六)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了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別的一法門。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已證初二叁果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方了。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所悟,與佛同俦,而見惑尚未能斷。五品後心,斷見惑即證初信。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于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爲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沈生死苦海。可不哀哉。吳廷傑之往生,得力于全家助念。其全家能助念者,由慧衷習聞汝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之禍害而得。致令廷傑于念佛聲中,安詳而逝。逝後面容光潤,手足伸直,一方之人,鹹皆驚異。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一切衆生皆具不可思議之心力,由無佛力法力加持,則只能造業,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無所益。一旦聞善知識開導,歸命投誠,與佛慈誓,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視六道往還,如輪上下者,不勝憐憫也。幸其子孫皆具宿根,合家歸依,同修淨業。則獨山一邑,高出諸邑之上。其皆生入聖賢堂奧,沒登如來封疆,方不愧與天地並立爲叁之人,與親爲彌陀弟子海會良朋矣。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二

  吾人自無始以來,各有宿業,各有宿善。善用心者,惡業發現,亦可增長善根。不善用心者,善根發現,亦可增長惡業。汝之病足,病痢,病目乃宿業。由念佛而轉後報重報,爲現報輕報者。人唯事事依天理人情而行,則其現生雖不得大利益,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于不知不覺中。當益加努力,以爲往生左券。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叁

  手書備悉。光于前年十月初十,避難于去蘇垣廿余裏之靈岩山寺。今已七十九,旦暮將死。目力衰極,藉手眼二鏡,始能仿佛看來書與複書。以後切勿來信,作爲或已去世,或目不能視。有發心者,令皈依當地僧,以免彼此勞神,而兩無所益。凡皈依者,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戒殺吃素,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皈依叁寶之名。否則以身謗法,乃佛教儒教之罪人,非佛弟子也。弘化社,光不問事。現在困苦艱難,無力贈書。而道路梗塞,郵費重大,無有辦法。每包書郵費,仍一角五分,轉一汽車,加四角,二叁四五轉,則二元多矣。而兵匪充斥,又不知能到與否。凡請經書者,須先備款來,按期寄書。但以交郵局有查考爲止,到與不到,不負責任。如請經書。直寄蘇州報國寺,光不能代轉。而紙及人工,日漸加大,學佛之人,當極力寶貴經書。否則頗難購請矣。附寄一函遍複一張,以作開示。經驗藥方一張,以行方便。(叁月十五)

  當與諸皈依者說,不許來信,亦不許介紹人皈依,以無目力應酬故也。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四

  兩函,前後叁日接到。貴州路遠,皈依者當擇真實修持者。若泛泛之流,及不孝不賢之輩,均勿介紹。至香敬一節,有無均可。若以郵票代,只可以一角爲限。此次五角,直無用處。若以經書寄外國,則一包二元則有用,然亦甚少事。以若多,則或托貨箱中帶。偶爾一包,只可單寄。所言德森法師,光不敢煩。以其人常有病,而事極繁。此端一開,必致勞以成病。光何敢令膺此苦乎。其人比光體質更衰,故不願贻戚于彼也。凡皈依者,務必戒殺吃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爲不信佛法者之模範。令一班無信之人,增長信心,則其利溥矣。祈慧察。一函遍複,系最周到之開示,當爲諸人說之,則不虛此生此遇矣。(民廿八 八月初七)

  複羅省吾居士書一

  閣下既知淨土法門,但當一志修持,何必皈依。光與閣下爲蓮友可也。須知學佛之人,普願人人悉知佛法。雖極深怨家,亦願彼速出生死。至于皈依,則不敢隨便。彼以輕心慢心而求皈依叁寶,若即許者,即爲自輕佛法。亦不能令人深種善根。此依住持法道之義,與前不同。以輕心慢心皈依者,便無由生誠敬心。世間學一才一藝,下至剃頭修腳者拜師,尚須叁拜九叩。況皈依佛法僧叁寶,以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絕不肯自屈一句。空自屈話,尚不肯說,只以謹上二字爲事。光雖庸愚,何敢自輕。故祈閣下但自力修,不須皈依也。(元月十六日)

  複羅省吾居士書二

  春間之函,已忘其事。光一向坦率,凡有來信問佛法者,無論彼如何倨傲,皆與彼說。唯求皈依者,若不用自屈之字樣。或婉辭,或直陳其不合禮而辭之。汝正月間,想也是謹上。光已說其所以,不敢自輕佛法,亦不敢令人輕法。皈依不是只皈依光一人,以皈依佛法僧叁寶故。今觀汝之信,亦可謂誠懇之至。然于署名下,仍是謹上…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