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有天眼通者,豈肯爲人催眠乎。汝今既學佛,當專志學佛。現極樂國,唯心淨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鏡,磨之及極,自然發光。用術現,則心先不淨,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塗鏡,望其發光,不知封蔽更甚也。●問,修觀是否仗佛力。十叁觀內雲,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其別與參禅之點爲何,較參禅易否。(十四)答,參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圓成,則全同。當修持用功,則迥異。譬如登程,舟車各異,歸家是同。●問,修觀者,想乎,觀乎,抑觀想全用乎,取遠取近。(十五)答,觀想二字,何可分之爲二,攝心而想,即是觀。汝認作二,則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觀想則何分遠近。●問,每觀至少,須若幹日。(十六)答,汝將謂此一觀作幾天,又作彼一觀乎。不知佛雖說有十六,而最初即當觀第十叁,方爲契理契機之修。●問,初即想像者,非躐等乎。(十七)答,既知前說,此可類推。●問,初觀是一心想日,抑須默持名號。(十八)答,觀與持名,原是一事。將謂作觀之時,便不能持名,不可持名乎。●問,坐則修觀,余時持名,較專持一種,爲優爲劣。(十九)答,有沈潛純粹之心,則修觀亦好,持名亦好。否則持名較穩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觀則多致魔事。●問,觀見極樂國土,乃真淨土乎,抑假現象乎。(二十)答,觀見之極樂,乃唯心所現。謂之爲假,便是門外漢。●問,觀見極樂國土,及能聞法,是否爲天眼通,天耳通。(二十一)答,此是觀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觀,亦可見聞。●問,有雲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前乎,抑彌陀佛來接耶。(二十二)答,臨終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歸于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問,至十叁觀時,此時可得隨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終,方可往生耶。(二十叁)答,業報未盡,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責之于一切人也。●問,觀至見佛聞法時期後,每天再觀,仍須自初觀始乎。(二十四)答,作觀只取得力者作,何必從頭至尾,日日重習。佛之說此十六種者,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後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觀既知,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諸觀耳。●問,十四觀以下,乃各品生者,既無境可現,令觀之意爲何。(二十五)答,此義已見前說。●問,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觀者之往生。不知修觀者之往生,也應如何著想。(二十六)答,往生者,品位萬別千差,經中只以九品攝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觀之往生乎。須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懸殊,豈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蓋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賢等,汝將謂用不著作觀乎。●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二十七)答,念佛記數,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爲妄心難製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民二十年)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現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裏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挂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挂無礙。若現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後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爲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钏,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捨不得赈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爲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幹幹淨淨。汝心裏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後作只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福可享。因享福而造業,定規一氣不來,墮落叁途。由惡業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願汝信我所說,則實爲莫大之幸。
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誠,必能滿願。至于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爲慮。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譬如大石,裝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叁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叁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語,自然可滿汝願。今爲汝取法名爲慧脫,謂以智慧,信願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脫離生死也。
江蘇吳縣佛教會通告各寺院僧衆巽言(民二十叁年)
大覺世尊,乘悲願以示生,本人心而立教。俾迷頭認影者,親見本來面目。懷寶受窘者,頓獲原有家珍。故得叁乘速證菩提,六凡同登覺岸。此道傳天上天下,教布叁千大千之所由來也。良由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生佛同具,凡聖一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佛由究竟悟證,故得福慧兩足,煩惑永亡,享真常之法樂,施隨機之大教。衆生由徹底迷背,以致煩惑永熾,輪回不休,如暗室之觸寶,反更受其損傷。世間諸教,鹹屬權說。契理契機,唯獨佛教。以故自漢以來,教傳東土,曆朝欽敬,舉世尊崇。使無明因示果,俾世人敦倫盡分,以輔治道,識心達本,令學者斷惑證真,以入聖流者,何能延至而今,仍複不墜厥緒耶。況經叁武之暴君,韓,歐之拘儒,以及程,朱陰奉陽違之辟駁,仍複振興于世者,以其有大力王臣爲之衛護,大德高僧爲之宏揚故也。清末,世風日下,國家無暇提倡,僧衆類多懈于修持,以致無正知見者,各懷驅僧奪産之念。然以世亂日亟,有心人各群起而學佛,尚不致于受大困厄。我同袍當念爲佛弟子,當宏佛化,教化衆生,爲世津梁,報佛恩德。若自己尚不自勵,反資驅僧奪産者之根據,爲在家精修者所藐視,豈非自贻伊戚乎。人未有不願人恭維者,若不勉力修持,即是自討下作。佛法非天魔外道所能敗壞,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敗壞。譬如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人皆可以爲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所貴者自勉耳。明末,蕅益大師,木渎鍾氏子,天姿聰敏,少即隨母吃素禮誦。七歲讀書,以聖學自任,誓滅釋老,開葷酒,作論數十篇辟佛。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後遂極力研究,二十四歲出家,徹悟自心,深入經藏。一生著述數十種,均爲古今不多見者。現有四川鄧奠坤,乃法政學堂畢業生,狂悖特甚。民國初,專門毀壞佛教,無論神廟佛寺,悉率其徒黨拆毀。後忽知非,力行改悔,來普陀求皈依。住上海居士林八年,精進修持。前年滬戰,彼住林中,不驚不動。林前後左右,均成一片焦土,林中所落大小炸彈,無一開炸。足見人能改過遷善,佛菩薩即爲嘉獎而保護之。吾人縱不如蕅益,亦豈不如奠坤乎。奠坤以罪大惡極之人,尚有如是感應,吾人何可因循度日,不加勉力,如登寶山,空手而歸乎。近來政府,每有明令,于中國佛教總會,令其誡饬僧伽,各守清規。須知僧爲人天師範,政府教饬,已失僧體。若猶夢夢,則後來之驅僧奪産,恐難苟免。現本縣佛教會既已成立,大家都要一致進行,維持佛教大局,不可只期自了。若佛教會無法維持,則欲自了者,不能了矣。是以各須認真修持,以自尊重。現今在家居士,各務精修,及與研究。忍以堂堂比丘,反出居士之下乎。有血性者,當爲奮發。又當各出資斧,以助會務。會務與己,休戚相關,譬如兩手兩足,互相爲用。一不相輔,便難生活。光以待死之粥飯庸僧,一生空過,尚慚愧忏悔之不暇,何敢于諸山各善知識前獻醜。因主席道恒和尚,以光年老,所說人當見聽,祈爲宣示由致。雖自知無道德以服人,而一番爲法門計慮之誠,諒必有所見許也。因將佛教曆來景況,及近時情形,略爲敘述。凡我同袍,祈各奮發大心,以期上續佛祖慧命,下作衆生福田,俾佛法重興于危亡之秋,人民盡被夫法化之益,則幸何如之。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弁言(民二十四年)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爲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
法雲寺佛教慈幼院規約書後誡勖諸生(民二十一年)
天下事,均以誠爲根本。誠之所至,金石爲開。其成績實效,均資于誠。慈幼院,自發起開辦以來,諸董事均秉濟貧恤孤之誠心,費盡精力,爲之籌畫。俾貧苦孤兒,同得成就正器,成家立業…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