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P36

  ..續本文上一頁成之佛,我及一切衆生,皆是未成之佛。從茲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返妄歸真,背塵合覺,是名緣因,此屬修德,亦始覺也。修德功深,性德體顯,方知從昔已來,承正因佛性之力,行種種背性之事,受種種幻妄之苦,猶如暗室觸寶,反受損傷。今已親見本有佛性,則昔本不失,今亦無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了因,乃性修雙融,始本合一也。凡佛所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無非令衆生親證乎此而已。然衆生根有利鈍,職有親疏,難以普益。故以建立塔廟,莊嚴法相,鳴鍾擊磬,揚拳豎拂,爲助發入道之緣。而古人每于大聚落處,建大塔廟者,以期見者聞者,納佛種于八識田中,後來必至親證覺道,非徒爲壯觀瞻也。蘇州報恩寺者,乃叁國吳主孫權,爲報母恩所建,原名通玄寺。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重修,僧正慧建十一級寶塔,備極莊嚴。隋文代陳,爲吳令孫寬所廢。唐初,僧慧頵重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開元爲額,遂改名開元寺。中有金銅玄宗像,昭宗大順間,爲淮西賊孫儒焚毀。後唐同光叁年,吳越王錢镠,另建開元寺于盤門內瑞光寺旁,以晉愍帝建興元年,由海浮來之二石佛,修無梁磚殿以供之。吳越王錢镠,自唐僖宗時,征黃巢,平董昌,盡忠唐室。昭宗時封王,所轄吳越,法道大興。五代之世,唯吳越最爲安靖,以數世信佛,絕無苛政所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叁年,盡獻所轄之地于宋。此八九十年,于佛于儒,均有莫大之關系焉。當五代周顯德間,錢王于故開元寺基,重建寺,移支硎山報恩寺額于此,爲報恩寺之所由名也。至宋神宗元豐間,重修寺塔,蘇東坡捨銅龜以藏舍利。自後興衰,不一而足。明萬曆初,塔寺複毀,由僧性月任興複,適如金至,性月悉委任之。金廣談因果,顯大神力,致檀施雲集,閱九年而竣功。清康熙五年,一源法師,欲爲重修。適太傅金文通公告老居家,因勸倡修,遂得大逾前規。道光十六年,邑紳潘梅溪,獨捨巨資,俾得一新。光緒二十四年,敏曦老法師莅蘇,邑紳以報恩寺塔頹敗,欲仗德望恢複,請爲住持。法師許之,未及開工而寂。法徒詠荷公,極力擔當,令徒孫昭叁公輔弼之。祖孫二人,竭力監督,功甫及半,而詠荷公殁,時在光緒叁十一年。昭叁公接住持,慘淡經營,至次年,俾九級浮圖,及各殿堂,悉皆完整。迄今又叁十余年,風雨摧殘,木朽瓦裂。今年五月中旬,塔巅第八層陵角,忽然崩墮。由上至下,層層受損,若不急修,則後難收拾矣。昭叁公持志書來,並說現狀,擬即募修,祈不慧撰一緣起。懇祈十方宰官長者,善信人等,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捨不堅之資財,培無盡之福德。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骈臻。富壽康甯,現身獲箕疇之五福。桂蘭蔚茂,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

  阜陽資福寺重建念佛堂開蓮社緣起(民二十六年)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爲律,教,禅,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叁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當今之人,欲于現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絕無希望矣。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于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今則人心陷溺,世亂已極。變亂是非,顛倒黑白,爭奪欺陵,極力演變。若不挽救,則人道或幾乎熄。于是各處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叁世之因果,顯六道之輪回,示娑婆之濁惡,表極樂之嚴淨。以期斯世之人,克己複禮,生入聖賢之域。了生脫死,沒歸極樂之邦。阜陽資福寺,乃幾朝古刹,載之志乘。近以住持無弘法之資格,一班不知佛法者,競倡維新,破除迷信,急欲毀滅其寺。雖明哲之士,谕以正理,絕不肯聽。阜陽佛教會代表邢純齋,憤不顧身,奔走省垣,面見主席雪亞劉公,祈其出示保護。幸蒙劉公護法心切,愛民情殷,立即出示禁止,方得保存。地方人士,因思佛法理智高深,利益廣大。更念資福爲颍地名勝,自古迄今,人民沐恩戴德者,多難勝數。不忍任其荒涼,于是重謀興複。現已建立念佛堂五楹,請秉初法師暫主其事。擬安戒德師僧若幹位,常年修持淨業。每月朔望,聚集在家信士,念佛一日,以資提倡。午後念佛畢,不拘缁素,爲之講演念佛大旨,與居塵學道,在野報國之法。以及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事。並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理。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爲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則于一切時,一切處,皆爲希聖學佛之事。此實不居位而護國,救民,不現形而移風,易俗之大方便法門。願若缁若素共勉之,則其利益大矣。

  募印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說明(民十四年 辦法從略)

  觀世音菩薩,于過去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救苦情殷,不離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無量世界,隨類現身,度脫衆生。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雖則十方世界,無刹不現,而于娑婆世界,因緣甚深。雖則十法界身,無身不現,而世人皆以菩薩稱之。雖則應化之處,遍滿寰宇,而浙江普陀,最爲顯著。印光受恩實巨,負恩甚深。初則出家于陝西南五臺山,爲觀音現身降伏毒龍之道場。繼則寄居南海普陀,爲善財南參觀音之聖地。每念世人不知菩薩之深慈大悲,欲搜輯大藏,及與群書,凡菩薩本地之行願,及此方感應之事迹,述爲頌文,加以詳注。俾世之同倫,同知觀音之大慈悲心,與夫隨類逐形,尋聲救苦之實理實事。庶可同持聖號,同消業障,同增福慧,生爲身心清淨之人,殁入蓮池海衆之會。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運,以期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然此心雖發,但以學識淺陋,筆墨拙樸,未能即時舉行。適江西大文學許止淨居士來山見訪,一見即成莫逆,因以其事見托,彼即欣然允許。遂潛心撰述,時經二年,述成頌文二萬余言。每句事迹,悉注于每段之後,俾閱者一目了然,共成叁卷。又錄經中要義,名爲經證一卷,附于頌文之後。又金剛經功德頌一卷,亦附于後。俾誦經念佛人,同知向方。以期即凡心以見佛心,克遂如來度生之願。現今天災人禍,相繼降作,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特借此以作挽狂瀾,扶世道,同登聖域,共證菩提之向導。今即付排發刊,願有力善信,共出淨資,俾舉世同人,各沐觀音菩薩之慈恩,以迄同得親證本具佛性,圓滿無上覺道。區區之心,如是而已。(下略)

  楹聯

  肇于宋初,蜀後主孟昶慶新春。自後僧俗,各以之贊頌功德,發揮道妙,摅心所蘊,藉谕同仁。雲棲法彙,曾載各聯,今踵芳規,以博一笑。印光識。

  釋迦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其年,令九界衆生,徹見本來真面目。

  睹明星而悟道,談經叁百余會,俾大千佛子,複歸原有舊家鄉。

  佛應西乾,度衆生以悟證菩提,故感天龍常擁護。

  法流東土,開文化而震發聾瞆,致令賢智盡歸宗。

  叁惑盡而二死亡,一塵不立。

  五蘊空而六根淨,萬德圓彰。

  圓悟藏性,徹證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

  慈起無緣,悲運同體,恩遍聖凡含識中。

  冀有情共證真常,本寂滅心,說圓通法。

  期含識同登覺岸,依一實道,開方便門。

  華嚴頓演圓宗,獨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願導歸極樂,全收九界,方堪大暢成道利物之本懷。

  華表圓因,顯如來成始成終之道。

  嚴彰實果,示衆生心作心是之門。

  彌陀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叁乘。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衆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叁乘五性齊登淨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

  成就六八大願,居西方以作佛,舉華藏世界諸莊嚴,圓彰淨土。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衆男女,同往蓮邦。

  捨西歸捷徑,九界有情,上何以圓成覺道。

  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五住二執,蒙光頓圓夫四德。

  叁乘六道,克念定證于一真。

  佛願宏深,十方共贊。

  生心懇到,九界同歸。

  壽量無邊,豎窮叁際。

  光明有象,橫遍十方。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唯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願令我滿,心令我安。

  濟度無方,憐伊體一。

  津梁罔測,憫彼迷深。

  誓願宏深,十方共贊。

  慈悲廣大,九界同歸。

  彌勒

  寶閣覆十虛,宛若空含萬象。

  分身遍塵刹,直同月印千江。

  坦腹笑容攝海衆,

  分身散影示時人。

  宴坐等人來,預攝龍華會裏有緣之輩。

  逢機以笑應,圓彰大肚皮中無所不容。

  樓閣門開,圓彰法界修因事。

  慈悲願普,預攝龍華證果人。

  佛

  徹證一真法界,叁惑盡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類聖凡,五蘊空而六度具,道繼大雄。

  觀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裏無雲萬裏天。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雲起慈門,憫彼迷情不易悟。

  波騰願海,憐伊佛性了無殊。

  慈悲心切,雖救苦…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