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之佛,我及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从兹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是名缘因,此属修德,亦始觉也。修德功深,性德体显,方知从昔已来,承正因佛性之力,行种种背性之事,受种种幻妄之苦,犹如暗室触宝,反受损伤。今已亲见本有佛性,则昔本不失,今亦无得,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名了因,乃性修双融,始本合一也。凡佛所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无非令众生亲证乎此而已。然众生根有利钝,职有亲疏,难以普益。故以建立塔庙,庄严法相,鸣钟击磬,扬拳竖拂,为助发入道之缘。而古人每于大聚落处,建大塔庙者,以期见者闻者,纳佛种于八识田中,后来必至亲证觉道,非徒为壮观瞻也。苏州报恩寺者,乃三国吴主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原名通玄寺。至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重修,僧正慧建十一级宝塔,备极庄严。隋文代陈,为吴令孙宽所废。唐初,僧慧頵重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开元为额,遂改名开元寺。中有金铜玄宗像,昭宗大顺间,为淮西贼孙儒焚毁。后唐同光三年,吴越王钱镠,另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瑞光寺旁,以晋愍帝建兴元年,由海浮来之二石佛,修无梁砖殿以供之。吴越王钱镠,自唐僖宗时,征黄巢,平董昌,尽忠唐室。昭宗时封王,所辖吴越,法道大兴。五代之世,唯吴越最为安靖,以数世信佛,绝无苛政所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尽献所辖之地于宋。此八九十年,于佛于儒,均有莫大之关系焉。当五代周显德间,钱王于故开元寺基,重建寺,移支硎山报恩寺额于此,为报恩寺之所由名也。至宋神宗元丰间,重修寺塔,苏东坡捨铜龟以藏舍利。自后兴衰,不一而足。明万历初,塔寺复毁,由僧性月任兴复,适如金至,性月悉委任之。金广谈因果,显大神力,致檀施云集,阅九年而竣功。清康熙五年,一源法师,欲为重修。适太傅金文通公告老居家,因劝倡修,遂得大逾前规。道光十六年,邑绅潘梅溪,独捨巨资,俾得一新。光绪二十四年,敏曦老法师莅苏,邑绅以报恩寺塔颓败,欲仗德望恢复,请为住持。法师许之,未及开工而寂。法徒咏荷公,极力担当,令徒孙昭三公辅弼之。祖孙二人,竭力监督,功甫及半,而咏荷公殁,时在光绪三十一年。昭三公接住持,惨淡经营,至次年,俾九级浮图,及各殿堂,悉皆完整。迄今又三十余年,风雨摧残,木朽瓦裂。今年五月中旬,塔巅第八层陵角,忽然崩堕。由上至下,层层受损,若不急修,则后难收拾矣。昭三公持志书来,并说现状,拟即募修,祈不慧撰一缘起。恳祈十方宰官长者,善信人等,发菩提心,行方便事,捨不坚之资财,培无尽之福德。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桂兰蔚茂,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
阜阳资福寺重建念佛堂开莲社缘起(民二十六年)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今则人心陷溺,世乱已极。变乱是非,颠倒黑白,争夺欺陵,极力演变。若不挽救,则人道或几乎熄。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浊恶,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阜阳资福寺,乃几朝古刹,载之志乘。近以住持无弘法之资格,一班不知佛法者,竞倡维新,破除迷信,急欲毁灭其寺。虽明哲之士,谕以正理,绝不肯听。阜阳佛教会代表邢纯斋,愤不顾身,奔走省垣,面见主席雪亚刘公,祈其出示保护。幸蒙刘公护法心切,爱民情殷,立即出示禁止,方得保存。地方人士,因思佛法理智高深,利益广大。更念资福为颍地名胜,自古迄今,人民沐恩戴德者,多难胜数。不忍任其荒凉,于是重谋兴复。现已建立念佛堂五楹,请秉初法师暂主其事。拟安戒德师僧若干位,常年修持净业。每月朔望,聚集在家信士,念佛一日,以资提倡。午后念佛毕,不拘缁素,为之讲演念佛大旨,与居尘学道,在野报国之法。以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理。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则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为希圣学佛之事。此实不居位而护国,救民,不现形而移风,易俗之大方便法门。愿若缁若素共勉之,则其利益大矣。
募印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说明(民十四年 办法从略)
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救苦情殷,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无量世界,随类现身,度脱众生。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十方世界,无刹不现,而于娑婆世界,因缘甚深。虽则十法界身,无身不现,而世人皆以菩萨称之。虽则应化之处,遍满寰宇,而浙江普陀,最为显著。印光受恩实巨,负恩甚深。初则出家于陕西南五台山,为观音现身降伏毒龙之道场。继则寄居南海普陀,为善财南参观音之圣地。每念世人不知菩萨之深慈大悲,欲搜辑大藏,及与群书,凡菩萨本地之行愿,及此方感应之事迹,述为颂文,加以详注。俾世之同伦,同知观音之大慈悲心,与夫随类逐形,寻声救苦之实理实事。庶可同持圣号,同消业障,同增福慧,生为身心清净之人,殁入莲池海众之会。用此以正人心而挽劫运,以期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也。然此心虽发,但以学识浅陋,笔墨拙朴,未能即时举行。适江西大文学许止净居士来山见访,一见即成莫逆,因以其事见托,彼即欣然允许。遂潜心撰述,时经二年,述成颂文二万余言。每句事迹,悉注于每段之后,俾阅者一目了然,共成三卷。又录经中要义,名为经证一卷,附于颂文之后。又金刚经功德颂一卷,亦附于后。俾诵经念佛人,同知向方。以期即凡心以见佛心,克遂如来度生之愿。现今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世道人心,陷溺已极,特借此以作挽狂澜,扶世道,同登圣域,共证菩提之向导。今即付排发刊,愿有力善信,共出净资,俾举世同人,各沐观音菩萨之慈恩,以迄同得亲证本具佛性,圆满无上觉道。区区之心,如是而已。(下略)
楹联
肇于宋初,蜀后主孟昶庆新春。自后僧俗,各以之赞颂功德,发挥道妙,摅心所蕴,藉谕同仁。云栖法汇,曾载各联,今踵芳规,以博一笑。印光识。
释迦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其年,令九界众生,彻见本来真面目。
睹明星而悟道,谈经三百余会,俾大千佛子,复归原有旧家乡。
佛应西乾,度众生以悟证菩提,故感天龙常拥护。
法流东土,开文化而震发聋瞆,致令贤智尽归宗。
三惑尽而二死亡,一尘不立。
五蕴空而六根净,万德圆彰。
圆悟藏性,彻证自心,道通天地有形外。
慈起无缘,悲运同体,恩遍圣凡含识中。
冀有情共证真常,本寂灭心,说圆通法。
期含识同登觉岸,依一实道,开方便门。
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之弘誓。
行愿导归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物之本怀。
华表圆因,显如来成始成终之道。
严彰实果,示众生心作心是之门。
弥陀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直须全体总亲承。
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捨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五住二执,蒙光顿圆夫四德。
三乘六道,克念定证于一真。
佛愿宏深,十方共赞。
生心恳到,九界同归。
寿量无边,竖穷三际。
光明有象,横遍十方。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济度无方,怜伊体一。
津梁罔测,悯彼迷深。
誓愿宏深,十方共赞。
慈悲广大,九界同归。
弥勒
宝阁覆十虚,宛若空含万象。
分身遍尘刹,直同月印千江。
坦腹笑容摄海众,
分身散影示时人。
宴坐等人来,预摄龙华会里有缘之辈。
逢机以笑应,圆彰大肚皮中无所不容。
楼阁门开,圆彰法界修因事。
慈悲愿普,预摄龙华证果人。
佛
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观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云起慈门,悯彼迷情不易悟。
波腾愿海,怜伊佛性了无殊。
慈悲心切,虽救苦…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