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

  灵岩印光老法师严净毗尼,弘扬净土,言为世则,行为道范。以文字般若,广度群伦,法雨普澍,四众推为莲宗第十三祖,近代以来,未曾有也。自维弱冠发愿皈佛,顾善根微薄,因循未果。民国卅一年间,外侮侵陵,生灵涂炭,众苦交煎,莫能遣拔,重读文钞,憬然有省。乃归命投诚,念佛茹素,此皆文钞之赐也。其后偶于丁福保居士处,见师手翰二十余通,皆文钞正续两编未收录者。因念遗稿乃法乳所寄,何可任其散佚,谨录存副本,是为搜辑兹编之嚆矢。师西归后,弘化月刊征求遗稿,纷纷应征,所获颇丰。尤以灵岩妙真和尚,杭州修仑法师悉以所存见示。诸方以手迹或副本见贻者,亦不下四五十人。惨淡搜求,计得书牍近七百通,杂文一百三十篇,其篇幅与增广文钞不相上下,题曰文钞第三编。珍惜藏之,以俟胜缘。果获问世,将大有助净宗之弘扬,与法门之维护。数载钞胥,区区微意,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共沾法益,同登觉岸云尔。

  公元一九五○年庚寅十一月初四日,老法师圆寂十周年,私淑弟子上虞罗邕鸿涛顶礼恭序

   

  附记

  此次印行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乃苏州灵岩山仅存之孤本,系罗鸿涛居士编辑遗稿,慧容法师缮写本,增加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和德育启蒙两编,因早有别行本,为罗稿所未收入。排版规格一依初续编文钞为准。校对同仁限于水平,错脱在所难免。仰冀十方缁素教友,不吝赐教,以供再版时改正,不胜恳祷之至。  

  福建莆田广化寺启 一九九○年仲冬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

  附记

  大师自述

  复弘一大师书

  致真达老和尚书

  复德森法师书一

  致德森法师书二

  致德森法师书三

  致德森法师书四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复如岑法师书

  复应脱大师书一

  复应脱大师书二

  复应脱大师书三

  复应脱大师书四

  复明心师书

  复明性大师书

  复义通法师书一

  复义通法师书二

  复传度和尚书

  复尘空法师书一

  复尘空法师书二

  复秉初和尚书

  复宗灵法师书

  复妙莲和尚书

  复宝静法师书

  复太虚法师书

  复道传大师书一

  复道传大师书二

  复显荫法师书

  复谛醒法师书

  复恒惭法师书一

  复恒惭法师书二

  复明道法师书

  上段执政书

  与高鹤年居士书一

  复高鹤年居士书二

  复高鹤年居士书三

  复高鹤年居士书四

  复高鹤年居士书五

  复高鹤年居士书六

  复高鹤年居士书七

  复高鹤年居士书八

  复叶玉甫居士书

  致关絅之居士书一

  致关絅之居士书二

  致关絅之居士书三

  致关絅之居士书四

  复关絅之居士书五

  致(关絅之,王一亭)二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致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复屈文六居士书一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复屈文六居士书三

  复许止净居士书

  复焦易堂居士书

  复潘对凫居士书一

  复潘对凫居士书二

  复潘对凫居士书三

  复周浦陈家骏居士书

  复屈翰南居士书

  复神晓园居士书

  复许焕文居士书一

  复许焕文居士书二

  复朱仲华居士书一

  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复朱智贞居士书一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复陈渭恩居士书

  复何希净居士书

  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

  复王照离居士书一

  复王照离居士书二

  复景正伦居士书

  复蔡锡鼎居士书一

  复蔡锡鼎居士书二

  复蔡锡鼎居士书三

  复刘德惠居士书

  复刘蓉阁居士书

  复李尔清居士书

  复黄子云居士书

  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复严文朴居士书

  复胡慧彻居士书一

  复胡慧彻居士书二

  复胡慧彻居士书三

  复胡慧彻居士书四

  复万梁居士书一

  复万梁居士书二

  复万梁居士书三

  复顾宗况居士书

  复夏寿祺居士书

  复穆宗净居士书一

  复穆宗净居士书二

  复穆宗净居士书三

  复穆宗净居士书四

  复穆宗净居士书五

  复穆宗净居士书六

  复高慧荫居士书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二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三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四

  复罗省吾居士书一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复吴思谦居士书

  复孙艺民居士书

  复章以铨居士书一

  复章以铨居士书二

  复章以铨居士书三

  复徐志一居士书

  复王海泉居士书

  复周善昌居士书一

  复周善昌居士书二

  复周善昌居士书三

  复周善昌居士书四

  复陈慧恭居士书

  复陆培谷居士书

  复季国香居士书一

  复季国香居士书二

  复黄葆戉居士书

  复宁德晋居士书一

  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治疟疾神方

  复宁德晋居士书三

  复宁德晋居士书四

  复宁德晋居士书五

  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复宁德晋居士书七

  复宁德晋居士书八

  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一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二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三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四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六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七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九

  复吕智明居士书

  复钱士青居士书一

  复钱士青居士书二

  复钱士青居士书三

  复智(牧,声)二居士书一

  复智(牧,声)二居士书二

  复罗智声居士书一

  复罗智声居士书二

  复罗智声居士书三

  复罗智声居士书四

  复罗智声居士书五

  复李慰农居士书一

  复李慰农居士书二

  复李慰农居士书三

  复李慰农居士书四

  复李慰农居士书五

  复李慰农居士书六

  复李慰农居士书七

  复冒善甫居士书

  复东海居士书

  复陈飞青居士书一

  复陈飞青居士书二

  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复霁清居士书

  复玉长居士书

  复傅慧江居士书

  复杨慎予居士书

  复(了凡,冶公)二居士书

  复熊赫居士书

  复宗愿居士书

  复罗铿端居士书一

  复罗铿端居士书二

  复慧清居士书

  复胡宅梵居士书一

  复胡宅梵居士书二

  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复岳明寿居士书

  复周子秀居士书

  复周志诚居士书一

  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复蒋德泽居士书

  复庄炳火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

  大师自述

  民廿八年冬,外国人某氏至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自述略历行愿如左。

  经历 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闲寮。三十余年不任事,至民十七年有广东皈依弟子拟请往香港,离普陀,暂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拟去,以印书事未果。十九年来苏州报国寺闭关。廿六年十月避难来灵岩,已满二年。现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五十九年之经历也。一生不与人结社会,即中国佛教会,亦无名字列入。

  近来动静 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

  行事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一生不收一剃度徒弟,不接住一寺。

  主义及念佛教义 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

  复弘一大师书

  昨接手书,并新旧颂本,无讹勿念。书中所说用心过度之境况,光早已料及于此,故有止写一本之说。以汝太过细,每有不须认真,犹不肯不认真处,故致受伤也。观汝色力,似宜息心专一念佛。其它教典,与现时所传布之书,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损无益。应时之人,须知时事。尔我不能应事,且身居局外,固当置之不问,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实益,为唯一无二之章程也。

  致真达老和尚书

  光三四十年承兄照应,不胜感激。今晨精神陡疲,若将死者,因将上海各络索事大概交德森法师。过二句钟,又觉无甚关系,虽不即死,死也不免,不妨预为谈叙。光生性不喜多事,死了也同死一个平人一样,否则便是加光罪过矣。

  复德森法师书一

  所寄之附录,昨二点钟后方到。以与客谈话久,无精神看。今晨逐一看过。适孟庵来令看,赞叹不置。续钞上本已定,若下本屡附之文多,则二本厚薄不同。宜将此册附于上本之后,则两本适均。附不必定在末后,上本后亦是附,不可决定附于下本之后。现各处款收齐将近二万,用报纸也不过印二万上下。若用毛边,一万只能印三四千部。乐居士之心,可谓尽善,惜不知时宜。光自印书来,尚不用毛边,何况报纸。后以毛太破碎太多,剔出少半作废纸卖,而其纸价仍算于书中。况福建江西出纸处,都遭兵灾,以故只好用报纸。乐盖不知光之本心,万余部书,在印处觉得很多,若分出去,实为甚少。乐之论,系太平时世之常法。光之意,乃饥荒时世之权法。不执一,则二俱合理。一执一,则二俱未善。今说一譬,以明其义。譬如有人于米珠薪桂之时,以十万济饥。以十万有限,饥民无穷,当用稍贱之粮,以期多济时期及穷人耳。若用上等食粮,善则甚善,钱尽后将奈之何。文钞之感发于人不少,非纸好而得。郑哲侯六十岁前,与佛为怨,六十岁看文钞,将从前韩欧程朱之所说,置之度外,极力提倡佛法。可知真欲利人,宜以广布为事。有谓多则被人遭践,有损无益,须知佛经儒书,不能令绝无遭践之事。吾人业力凡夫之书,何能绝无遭践之事。现在中外信佛者多,固不须作此深虑。当念无佛法处之大通家,尚有不知佛法之苦。若曾左李阎,(阎丹初,朝邑人,曾为副相。人极淳朴,不谤佛,亦绝未研究。)皆不谤佛,亦不知佛之人。可不哀哉。祈慧察是幸。此字不可附入文钞。

  致德森法师书二

  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