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慰如來心。
遍法界尋聲救苦,隨類現身,首推普門大士。
舉冥陽興慈運悲,常時垂手,莫過地藏願王。
地藏
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緬與樂拔苦之心,共叁際十虛而莫既。
地獄已空,始示成佛,溯興慈運悲之念,舉五乘九界而無遺。
諸法淵海
佛願洪深,普被叁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格物致知確解
格除幻妄私欲物,
致顯中庸秉彜知。
賀功德林
肉食忍心招劫運,
素餐善念致太平。
體乾父坤母之心,永除肉食。
存民胞物與之念,特備素餐。
吃素念佛
緬如來愍念殊殷,常持洪名,冀曆劫罪愆,由茲即滅。
觀世人睚眦必報,永斷肉食,以殺身怨恨,決定難消。
口腹誤人,出爾反爾結怨對。
佛名濟世,念茲在茲預聖流。
素食處
推吾人惡死之心,巧行救濟。
體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殘傷。
附錄
古人雲,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德森苦惱無狀,學行全缺,若非得印老人攝受提攜,實不知何所托足,遑論其他。茲承缁素諸公,亦有垂青而憐愍者,何一非老人加被之所致也。即偶有記述,鄙俚不文,語無倫次,又何堪問世,刺人雅目。但由查賓臣居士,函述許止淨生西狀況,老人即函令德森,記述其事,附于文鈔續編之末。因奉此命,遂將有關法要,清晰情形之各事實,縷記數則,以作附錄。仍呈老人鑒核許可,乃敢附骥尾,得以隨行廣布。若曰欲步後塵,弘宣法道,則吾豈敢。但仗老人慈光,俾所記事實,傳布遐迩,令人直信不疑而已。苦惱比丘德森謹識。
念佛攝心偈(見雲水堂書壁,照錄。)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有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祖師如此極力道破,乃爲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膽,剖心瀝血之誠實語,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但吾人既知生信發願,決定求生。奈妄想紛飛,口雖念佛,心全昏散,亦屬往生之障。若如森之業障深重之最極鈍根,遵照前人幾許良法,均覺費力,仍難製心一處。茲錄雲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似發前人所未發。以之調攝身心,實較其他各法爲有效。況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自然有助淨行,毫無流弊。與勢至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謀而合。呈似印公老人,亦贊妙善。故敢鈔附于此,俾如森驽鈍之淨業行人,依之修習。偈雲。
若問念佛法 攝心自有方 每念一聲佛 口作蓮華香
因我清淨心 所以有此香 華從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 有色複有光 念到一聲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 黃色放黃光 念到叁聲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輪轉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亂 決見大願王
許止淨居士往生記並頌
居士,名業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翰林。住館八年,光複後,即隱居。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志淨土。繼讀印光法師文,即知老人法門龍象,尤爲淨宗山鬥。進知觀音大士,爲彌陀左輔,蓮邦智導。遂動朝普陀,禮大士,谒印老之念。于民十一年前往,禮觐之下,以撰就禮觀音疏進呈。(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前,載疏全文。)內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老人便意其尚未斷葷。乃問,汝吃素否。答曰,吃花素。老人作色呵斥曰,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長素,何能感化他人。厲聲大吼,居士欣然樂受。不但毫不介意,實在心悅誠服。次日上書請老人繼續編輯淨土聖賢錄,自願助成。于見面受呵之慈訓,表示萬分感激,歎爲名不虛傳。老人見其知見純正,文筆超妙,尤且虛懷若谷,殊爲末世罕有,遂請編觀世音菩薩本迹感應頌。自是函件往來,益臻款密。乃執弟子禮,求老人授皈依,賜法名。老人仍令名止淨。民十六七年,避難滬濱,聶雲臺居士請編曆史感應統紀。二書次第流通,凡具正知見之缁素,皆歎其佛理高深,文學精粹。潘對凫老居士,再請撰佛學救劫編。叁書編成,皆印老人料理排印。即四大名山志之印行,居士亦各有輔助,老人序中亦述大概。民二十五年,在報國,再求老人親授菩薩戒。(因昔年奉老人命,自在佛前受過。)居士雖具人難企及之學問道德,而虛懷謙下,逢僧必拜,見佛必禮,通身放下,恪守在家白衣,爲皈依叁寶弟子之身分,不存絲毫驕矜傲慢,尤爲今人所難能。又雖法法融通,而修持唯謹,全同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毫不遊移。幸叁寶加被,宿業淨行兩相感召。將往昔殺生食肉,惱害衆生之惡業,必使將來生生世世,墮落叁途之後報重報,轉作即今之現報輕報。以便即生了脫,徑往西方,故致近多年來,常多病苦。(請查戒賢玄奘二古德事實,自信斯言非妄。)因森常侍印老,與居士複有鄉誼,平常小事,多與通訊,故知之頗詳。今但敘其大要,至每日定課,精進修持,與兼行世善,竭誠維護叁寶之一切細則,均無暇備述。迨民二十七年五月,避難廬山牯嶺黃龍寺,又大病。至閏七月,病稍間,仍奄臥不能握管,便口授,令外孫代書,函告病時經過,與今後急求解脫,早得生西。但念九華志未出,乃有如不即往生,望先讀爲快等意。森念衰殘至此,知非人世久客。十月得福海師函,知已西逝,時年六十叁歲。至二十八年,查賓臣居士,將同居寺中之姚半僧居士,致乃兄函(乃兄姚節卿,爲居士門生。)抄寄,藉悉居士生西詳情。函雲,九月初一日,(指二十七年陰曆。)招弟至前,以後事相屬托。繼則莞爾曰,今早夢見佛來,遍身璎珞,相好光明,向余曰,我來看汝。余即禮拜,少頃便醒。毋乃世尊慈悲,特來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現接引,令我帶業往生,則大幸矣。語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見。自是不複開聲,唯專心默念佛號,至初叁早七時,安詳西歸。通身冷透,頭頂猶溫。入龛時,遍身柔軟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狀,面色光澤逾平時。正所謂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禅定。缁素見聞,肅然起敬,歎爲希有。留寺念佛七日,依律火化,骨灰尚存黃龍寺中。森謂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得如所願,滿菩提願。願見聞者,發菩提心,同念佛號,同生西方。將來七寶池中,得與居士把臂共行,同爲彌陀之弟子,聞法證忍,同度娑婆之衆生,以滿居士之願,而爲之記。複說頌曰。
籲嗟淨公,法門金湯。具正知見,安分循常。遍研經藏,深入佛祖堂奧。示現白衣,堅守祇園邊疆。每嗟末季,缁素多忝乎厥職。力倡蓮社,必依僧伽作紀綱。宗說兼通,堪稱外護之翹楚。安僧衛法,益歎龍象之無雙。法法圓融,單提契理契機之淨土教。門門暢達,直往易行易到之極樂邦。今既瓜熟蒂落,果蒙西方教主親接引。尤冀速證無生,不違本願,即回娑婆,護持叁寶,普度衆生作慈航。
得助念失助念之損益比較
劉曉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贛縣人。少年留學東瀛,與蔡公松坡等同學。光複後,曾任第一屆國會議員。民六七年間,任職方司司長。從堂兄好愚居士,名景熙者,乃贛州大紳,素尚佛學。故居士少時,對法門亦肯護持。城中壽量古刹,頹廢已久。民國初,土人藉辦國民小學之名,並謀得全占字據,盤踞其間。後由居士發起,請大春和尚兼任住持,藉資保護。及民八九年,寺與該校涉訟,均由居士德望所及,一倡百和,靡然風從,凡地方紳,商,學界各正士,一致主張公道,遂將學堂遷出,保全寺基,及贖回田租若幹。至二十二年開馬路,該寺適當路線,已定中爲大馬路,兩旁作小菜場,全寺盡毀,萬無保存之余地。缁素已至山窮水盡,知森昔日佐助大春和尚,與該寺向有因緣。其時在蘇隨侍印老,必識有力護法,函請設法挽救。適居士亦由避難來蘇,已皈依印老法師,吃花素,修淨業,法名德誠。森爲二十尺之鐵質大士法相起見,奔走呼號。得以達到保全,進而重興者,亦得居士贊襄之力不少。迨其二十五年回裏,寺事尤多賴維持。但因公私衆務紛繁,信心雖發,實行難專。每日不過少時功課,隨緣修習而已。至二十七年秋末,因宿世今生殺業所感,又發生大病。(當身未皈佛時,喜打鳥網魚,殺害許多生命。民十幾年時,曾生對口瘡,病勢危殆,痛苦之極,遂發願斷此惡習。因念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忽憑空聞香,病遂漸愈。)纏延日久,痛苦難堪,令其子發莊,彙洋數百圓,囑森供養印老,及代作其他功德。森辦理後,回函勸其長素,聞至年底始實行斷葷。延及二十八年叁月,病勢日重。幸妻妾子媳,皆印老之皈依弟子,均知臨終助念之緊要。乃于十七日,向壽量寺,請二僧爲之助念。至十九早晨,居士自知當辭塵世,遂令擡出庭前,一換空氣。喚兄弟囑咐後事,並令長子發莊,跪聽遺囑。說畢,衆見面色特異,即仍擡回臥室。二僧與家人,同聲助念佛號。發莊敬捧阿彌陀佛接引像,請其觀看。因大病初起,仍爲頸項外症,致左手下垂,數月不能提舉。正近屬纩之際,及見佛像,左手忽活動如常,舉起合掌。便現歡喜踴躍之象,急念阿彌陀佛。其時毫無痛苦,隨衆念佛聲中,安詳而逝。時年六十一,即己卯古曆叁月十九日也。居士大病數月,痛苦難堪,實由惱害衆生之後報重報,轉作現報輕報。及至臨終,得此瑞相,可謂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禅定,決定生西而無疑。身後喪葬宴客,一一皆遵印老函示,概用素筵,開南贛佛化之先河。如斯善利,雖由本人善根成熟,而家眷饬終如法,善以助念,亦實極大助緣。故末後一著,望四衆佛子,及早注意。
李丁氏,法名德宏者,曾適揚州李某。因夫婿納寵妾,自未生育,難安于家,遂依繼母丁德元居士而處。繼母亦即視同己出,互相扶持,舉止相隨,近二十年如一日。民國十七年在申,由親友引見印老法師,遂同叩求攝受皈依,請賜法名。老人亦念誠…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