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學佛的人該如何面對單位裏的競爭、升遷?
法清法師:競爭有合理和不合理。合理的競爭,是工作的一種方式,是必須去面對的。
一個人在單位裏邊,總得要表現一下你的工作能力,體現一下你的工作成果,做這些,其實就是參與競爭。那你如果不去參與競爭,就說明你沒有在工作,沒有把工作做好。單位裏競選或者競爭什麼的時候,大家都報名,那你該參加就參加,這是告訴大家你的工作方式和你的工作能力的機會。而且,參與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應該去參與。如果不去參與,就是你的工作失誤。但是,競爭時,總是存在利害,存在成敗。如果你是懷著你死我亡的心情,那就是錯誤的。當我們去參與了,結果出來後,自己不是第一——當然也可能是第一,但是是倒數第一,這種情況下,我們心裏面不但不産生嗔恨,反而很高興地接納這個結果,這是學佛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首先,第一層,你應該去參加競爭。這種競爭是公司的正常工作行爲,不是搞什麼邪魔鬼怪,大家都在參與,那你也應該很積極地去做,去參與,這樣,才能說明你是在很認真工作。但是,最後的結果出來,說你沒有達到,或者沒你什麼事,那就說明你努力的還不夠,你的福報因緣還不夠,因緣不具足。碰到這樣的結果,你心裏邊如果覺得自己很失敗,覺得沒辦法放下驕傲的心情,爲這樣的結果耿耿于懷,那你的心態就是屬于世俗社會的。但你看到這些的時候,心裏面如果能很坦蕩地去面對,那你就是佛的弟子。
所以,學佛的人對待這種問題,一定要記住:隨緣而爲,隨遇而安。隨緣而爲就是隨著因緣去做,比如你在公司裏面,在單位裏面,大家都是這麼來做,那你也就要這麼來做。這個緣,是大家共有的,大家都這麼來參與,這麼來做,在這種氛圍下,你必須隨緣去參與,去做,該競爭的,要去競爭,該發表言論的,要去發表,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這就是隨緣而爲。
隨緣而爲之後,要隨遇而安。隨著遇到的狀況,隨遇而安。碰到了什麼,都接受,都安下來。給你評個第幾名,就是第幾名,沒有關系。因爲這個最終的結果,是很多因緣綜合而成的,還要有很多福報加在一塊。所以,當結果出現的時候,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隨遇而安,都全部接受,這才是學佛的人應有的思想狀況。
而不是說,你爲了表示自己清高,就站得遠遠的,不去參與競爭,只是在那裏鄙視別人。如果是這樣,那就是錯誤的。你隨緣而爲,很積極地參與競爭,但不在意最後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不在意我是第一,還是誰是第一,完全不存這種想,這才是佛的弟子。如果在乎這些,那你就是世俗社會人的心態。脫俗跟世俗的差別,僅僅就在這麼一個點上。
有的人說,最後的結果有時候不是靠工作表現,而是靠人情關系。那也一樣是緣啊,你也一樣要隨啊,如果大家都送禮,那你也應該送嗎。如果大家都送,你沒有送,這表示你的工作沒做好,這是你的問題。什麼叫隨緣?大家都送禮,你也送;大家都不送,你也不送。這才是隨緣。
開始的時候,該做什麼,你都去做,只是最終不要貪這個東西,這才是學佛的人應有的知見。什麼叫正確的知見?就是該參與就參與,但最後不貪一個特定的結果,沒有擁有或不擁有的問題。
許多人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志在必得,你死我亡。這是世俗社會的人的心態,沒有出家的人才是這樣的。那我們出家的人,就不這樣,我們只是去做,沒有志在必得的想法。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在意最後給我們的結果是什麼。那最後如果得了,是因緣;如果不得,還是因緣。你只問自己前期的工作做好了沒有,有沒有盡你的能力,這就是學佛的人、佛的弟子應該具有的人生態度。
但如果說,大家送禮你不送,最後沒評上,你還在那邊發牢騷,這個那個的說一堆,生很多煩惱,這就是沒有智慧。因爲送禮也是布施啊!一切財富,一切福報都從布施中得,這是佛早就教我們的啊!佛告訴我們,一切財物、富貴,都是從布施當中得到的,不是無緣無故的。你沒有給領導送禮,領導怎麼能評上你個最高?所以,該送就送,這是布施,是結善緣,還要送得比別人更多一些。
作爲佛的弟子,要記住的最關鍵的一點是:不在意最後的結果,如果在意,就是貪了。但前期,該做的一定要做好,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