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無始,後盡未來,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豈究竟至極無加之孝乎哉。
《增廣·循陔小築發隱記》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道好還,無往不複。欲免惡果,先斷惡因。欲得善果,先植善因。此天理人情之至誼也。是以現今有心世道人心之人,無不提倡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以闡明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事理,而冀其普天人民,同享安樂,同得解脫也。
《增廣·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說》
梵網經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楞伽經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于中取之而食。大乘經中,如此說者,多難具錄,觀佛所說,可知殺生食肉,其禍甚深,人畜循環,互相殺食,尚複執迷不悟,則成如來所名可憐憫者。須知兵劫,皆由殺生而起,世間一日所殺,不知有幾萬萬兆,由殺生食肉者之惡心,與受殺諸物等之恨心,結爲兵劫。十余年來,中外戰爭,罹死亡者,有數萬萬。而況天災屢降,水旱瘟疫,風吹地震,海嘯河溢,土匪盜賊,諸種災難,層見疊出,谷米昂貴,民不聊生。吾人值此時代,再不發一自憫憫他,自傷傷他之心,以期挽回劫運,則亦何貴乎預叁才之數,爲萬物之靈乎。忍令具可以爲堯舜,可以作佛之心性,而長劫沈淪于互相殺食之業海中,莫之能出,可不哀哉。
《增廣·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
入楞伽經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于中取之而食,食肉之過,可勝言哉。泉州諸善士,欲挽殺劫,特立大同放生會。放生雲者,欲感發衆人之慈悲心,從茲不忍食肉耳。既不食肉,則現在不造殺業,將來不受殺報,雖曰愛惜物命,實爲預護自身,若大家同抱此志,何難感召天和。倘放者自放,食者自食,則所放有限,所食無窮,消放者個人之殺業則可,消衆同分之殺業則未也。
《增廣·慈悲鏡發隱》
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增廣·爲在家弟子略說叁歸五戒十善義》
放生一事,原爲感發同人戒殺護生之心,實行自己恻隱不忍之念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異,縱不能全皆感動,即感動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殺若幹生命,況不止一人乎。至謂小魚被大魚所食,即放之長江,亦難免不遭網罟。此種計慮,似乎有理,實則爲阻人善念,助人殺業。其人幸得爲人,或不至身受殺戮,故作此無理之理,以顯己之智,能折伏放生者。使彼爲魚,及諸生命,當受殺時,斷斷不肯起此種想念。唯冀有人救己之命,別無他種救亦恐或後來又被別物所食,別人所得,唯願甘心受戮,免致後複遭殃等想。果能當此時,作此想念,尚不足爲訓。況萬萬不能當此時作此想念,而于無關痛癢時,作此阻人善念,啓人殺機之語。其人來生,若不自受其報,則日月當東行,天地當易位矣,言可妄發乎。大魚食小魚,固有此事。放之又遭捕,亦不能無有。若謂小魚被大魚食盡無余,則無此事理。放者盡被人複捕去,亦無此事理。何得如是過慮。譬如救濟難民,或與一衣,或與一食,亦可不至即死。在彼則當曰,此一衣一食,何能令彼終身溫飽,與之有何利益。不如令彼凍餓而死,便可不至長受凍餓矣。又如強盜劫人,有力者爲之捍禦。彼將曰,汝若能捍禦彼一生,則爲甚善。唯捍禦一時,究有何益。反不如任彼搶劫一空,後來不至再被搶劫之爲愈也。父母之于子,常常撫育,而慈母不能撫身後之子。彼將謂,既不能撫育,不如殺之之爲愈乎。君子修德,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彼必期于萬無一失,方肯行放生,則令世人盡壽皆不行戒殺放生之事矣。其人將來必膺萬無一人能救己于死也,哀哉,痛哉。不禁絡索言之。
《續編·複愚僧居士書》
必須令彼等各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人天福報。凡夫有福,必造殺業,既造殺業,難逃殺報。況有福之人,不止造一殺業。然則求福之人,乃爲自他求禍也。學佛之人,不可不知此義。德明,邀大家念觀音,人各十萬,放生一百萬,以祈消滅殺劫,此亦莫大之功德也。然觀音當終身常念,凡入會者,各各戒殺吃素,方是徹底辦法。否則,今日出錢買些生放,日日買生自殺,或買于殺而賣者之家,仍是一暴百寒,何能消自他之宿現殺業乎。放生,乃提倡戒殺吃素之法耳。若不注重于戒殺吃素,則所放者有限,所殺者無窮矣。
《續編·複戰德克居士書二》
買物放生,與布施同。須善設法,勿立定期,勿認定地,勿議定物。隨緣買放,生得實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買牛,羊,豕,須有常年草料費,爲數甚巨。然每有放者,或不納費,則須辦者代買。似宜以資交辦理之人,令彼隨意,或買生物,或買草料,爲合宜耳。師壽之勸人放生文,甚好。但當以勸人戒殺吃素,護惜物命爲事,則不費錢財,不招多捕,其功德甚大。
《續編·複念佛居士書》
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由一傳十,由十傳百,至千至萬,靡然風從。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此實治亂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輪也。當今之世,若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爲訓,雖聖賢齊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若不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縱天姿高上,亦難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續編·學佛淺說序》
天地間完全一團太和元氣。故風雨順時,谷麥豐熟,動植諸物,悉得生育。人若體此以行,固不愧與天地並立爲叁,而稱叁才。以茲自衛衛他,俾一切含識,悉得其所,共樂天真。非所謂繼往開來,以先覺覺後覺,補天地之缺陷,贊天地之化育者哉。而世人因貪口腹,取彼水陸空行諸物,殺而食之,以期悅我口腹,衛我生命,則欲求衛生,適得其反。由殺生故,大幹天和。戾氣所感,致有水旱瘟蝗等天災。殺業所結,發生彼此戰鬥之人禍。究此災禍之由,總因宿世現生殺生食肉之所致。食肉之禍,極酷極烈。不但害及現生,而複累及多劫。凡欲自衛其生者,可不以普衛一切水陸空行諸生乎哉。食肉衛生,大是異事。由習慣故,視以爲常。如非洲人,殺人供膳,彼地之人,恬不爲怪。緬昔聖人在位,則曰,鳥獸魚鼈鹹若。若者,順也。鹹若者,鹹令順其天性,不罹殺害之苦,與驚竄之怖也。此誠所謂乾爲大父,坤爲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之懷抱也。若此,可不名之爲大衛生家乎。惜今之衛生者,戕彼生而衛我生,卒致現生後世,苦報無窮。人羊轉毂,強弱遞換,盡未來際,亦難了結。于是古今缁素各大衛生家,鹹皆提倡愛物行慈,戒殺放生,持齋茹素,信願念佛。實爲究竟衛生,至極圓滿之義舉也。華悟棲居士,笃信佛法,修持淨業。欲挽世道人心,特輯古今名人言論,及殺生放生種種果報,名之曰衛生集。冀世人欲自衛其生,先當衛彼水陸空行諸生。則其自衛,不但止及現身,將使生生世世,凡所生處,悉各吉祥,無諸災禍。若又念佛,以此衛生功德,回向往生。當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斷盡煩惑,得大無畏,普爲一切孤露無依之六道衆生,以作護衛,此命名衛生之微義也。郭涵齋居士,以近來殺劫彌漫,了無底止。欲流通此集,冀閱者鹹發衛生之心,以息殺劫而正風化。祈余爲校,因稍更正其次序,名稱,卷數。又附前人所批數段,于各文之下。附唐人勸孝歌,及八反歌于後。俾各重衛生,各敦孝思,以廣仁德,以報親恩。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尤當推廣孝敬之心,以期究竟自衛衛生雲爾。
《續編·衛生集序》
光一向不主張于佛菩薩誕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事已成鐵案。捕生者特爲放生者多捕,則買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來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則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若不于此各日放,則便不肯特爲買放矣。光雖爲人如此說,究亦只成空談。
又生亦不可亂放。放之于江,則無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魚之魚亦放其中,是放賊于人民之聚處,則群魚皆爲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實難做到。是宜極力提倡戒殺吃素,以爲根本解決之法。其于放生略爲舉行,以期人各體會放之之意而已。若盡量放而設法未能合法,則亦只功過不相掩耳。
放生之舉,事雖爲生,意實爲人。人若止殺,則固用不著此種作爲。然人食肉之心愈盛,不設此舉,久而久之,將舉非洲之野蠻行爲,遍行于世。可不預爲設法,令彼嗜殺嗜肉之人,同生反躬自省之誡乎。
放生者,但以不忍殺生爲念,不能計及彼之食生物與否。魚多食小魚及小水蟲。若如所論,則放一大魚,必日殺無數小魚水蟲,則放一以殺多,是放之功少過多也。然穿山蛇獺,究無幾何。既不能盡生物皆買放,則似宜從緩,庶免閑議。
放生以志誠爲彼念佛持咒爲本。所有儀式,亦不過表示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儀式行。否則但竭誠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日當宜速行。倘泥于等齊,按儀式作法,或至久經時刻,有礙生命。居士放生,宜從省略。若真誠無僞僭之心,即按儀式行,亦非絕不可行。若妄效僧儀,則成我慢矣。法固圓融,當善用心。在家居士可放蒙山,則此放生儀,固無所礙。然須絕無僭越之心,深存度生之念方可耳。
《叁編·複羅智聲居士書一》
必須借此以普勸一切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方爲大放生。並自己同倫,通皆放之于蓮池法海中,俾永離生死苦,常享真常樂,方爲放生之一大結果耳。
《叁編·複周子秀居士書》
雲南張拙仙來函,…
《印光法師談放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