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法師談感應篇▪P2

  ..續本文上一頁性本善,由對境涉緣,不加檢察,遂致起諸執著、好惡、種種情見,以埋沒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聖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複其初。其語言雖多,總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輿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欲也。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致者,推極而擴充之謂。知,即吾人本具愛親、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檢點,從茲隨物所轉,或致並此愛親、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自心乎。是以聖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說工夫,妙無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須有成範,方易得益。五經、四書,皆成範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見各書,不以類聚,頗難取法。而未多讀書者,更無因奉爲典型也。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爲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爲善,何者爲惡。爲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爲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爲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爲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僭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爲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曰,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其發揮可謂透徹之極。然見仁見智,各隨其人之性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斷叁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書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棟之箋注,最爲精深宏暢,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次則彙編,實爲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唯直講一書,爲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

  《續編卷二 感應篇直講序》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爲,自有所畏而不敢爲。講因果之書,莫善于《感應篇》,及《陰骘文》。此二書,能爲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後,根本一壞,遂泛濫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無親之說,家庭革命之談,乃昌言而不諱。馴至朋友則利交而貨賣,夫婦則獸合而禽離。廉恥道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即起孔子釋迦于今日,亦無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則將柰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爲子女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續編卷二 示殷德增母子法語二則》

  2、受持流通感應篇之利益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謂其善教兒女,俾成賢善。以之風于一鄉一邑,以及天下之謂也。吾常謂教子爲治平之本,而教女爲尤關切要。以女有相夫教子之權,女若賢善,則其婿與兒女皆賢善矣。故又曰,治家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欲家門興盛,子孫賢善,當以吾言爲圭臬,則所求皆得矣。又提倡因果報應,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骘文。以善惡類書,一目了然,易于獲益。彭定求從小日誦此二書,至中狀元作尚書時,猶日日誦之。且得暇恭書送人,題爲元宰必讀書。跋曰,非謂讀此可以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可知此書之要矣。

  《叁編卷一 複朱仲華居士書一》

  令友求子,擬舍百金。當令請百部《感應篇彙編》,以送通文理有信心之正人君子,實爲不可思議功德,當獲感通。又須知求子,先須從培德節欲起。印施善書,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骘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果能追彼芳躅,以期德日增而過日減。即不用功過格,凡了凡之所得者,令友亦當得之。況彼主持報館,握言論機關之權。…………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叁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骘文以爲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監。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爲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爲人。生爲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沈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爲博雅通人,致令後世並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骘文廣義》,爲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沈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女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雲爲,以作爲聖爲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恺切言之。亦未始非已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

  《增廣卷二 與永嘉某居士書》

  以世世奉佛,奉《陰骘文》,《感應篇》。其志固長欲利人,而天固長施厚報也。

  《叁編卷四 複劉觀善居士書二》

  至于所說《感應篇》,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則雖未能即純,亦可以常然如是。顔子叁月不違仁者,亦是微有間斷,未能畢竟與仁打作一塊之樣子。希聖希賢,在人自勉。若一放縱,則便不可名狀,如今日之爲國爲民者然,可不哀哉。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身體孱弱,當息心正念,俾神不外馳,心自歸一,身亦可漸漸安康。若欲得往生,傥此心堅固不解,或起魔事。去來任業,鎮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受用乎。

  《續編卷一 複念佛居士書》

   (注:弘法法師爲江蘇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靈岩山寺監院,蘇州報國寺住持)

  

  

《印光法師談感應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