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修與外弘關系的一點思考
作者:法源法師-閩南佛學院女衆部教師
最近,我有幸赴臺參加“兩岸禅學研討會”並參訪臺灣著名的佛教院校和寺院,親身感受了佛教臺灣的蓬勃發展,尤其對臺灣僧人較高的社會文化素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出家人應如何處理內修與外弘的關系?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由此可知,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亦雲:“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都說明,凡夫欲進菩薩位、菩薩要完成佛道,都必須普度衆生。諸佛菩薩所發之願,皆不離度生。菩薩即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故弘法利生是佛子的本份事。現在的出家人大都發如是心,初出家即倡談如何利生,如何發展佛教事業,並從多方面積極付諸行動。然而,他們不知疲倦地進行多種弘法活動,耗時費力,精疲力竭,有時收效卻不盡如人意。之所以如此,該與佛子不注重內修大有關系。故內修之于弘法,至關重要。
實踐證明,光有弘法的熱情是不夠的。唯有提高僧人的內在修養,才能做好弘法之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佛教之所以能夠存在于世間,正是因爲它有不共世間的內證法門。內證即是通過實修獲得現量境界。即與真理相契合。釋迦世尊也是通過長時間的修行,證悟宇宙人生真理之後,才廣宣教法的。由此可知,內修是證悟的基礎,證悟是外弘的基礎。內修與外弘是住持正法、利樂有情的根本所在。能否擔當起弘法的重任,首先要看自己有幾分內修與內證之功,曾體達幾分法意,得到幾分法味,對佛法的信心有幾分,對叁寶的信心是否堅固。如果這些尚未具備,恐難達到弘法利生的真實效果。尤其是在當今高科技飛速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如無內修或內修功底較淺,便難以攝衆。更有甚者,恐怕連自己的信仰都會動搖。所以爲了更好的弘法利生,我們當先樹高遠之目標,並行之于腳下,安頓身心,思惟法義,常服法藥,摒除貪、嗔、癡諸煩惱,增明心智,使心與真理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延續佛菩薩的事業。
蓮池大師曾告誡我們說:“人見如來彈斥偏小,贊歎大乘,知菩薩道所當行矣;不審其實,而徒假其名,爲害滋甚。是故未能自度先度人者,菩薩也;因是而己事不明,好爲人師,則非矣!”(竹窗隨筆)。大師關于自度(內修)和化他(外弘)之關系的闡述,是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