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生西方。果能叁業清淨,敦倫盡分,以修持淨土法門爲勸,則相觀而善,當有潛移密化,俗美風淳之望。
續編下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民二十七年)
(一)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持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淨土;
(二)講筵大啓,理事雙诠,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佛教淨業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因標示宗旨。)
續編下講堂
前者陳豫堂寄信來,言有六善女人求皈依,令其回信寄于閣下,爲其分交。又言前次皈依之阮戚氏,法名德正者,即其夫人。知居士學佛多年,家人悉皆循化,爲可欽佩也。不知居士于淨土橫超之法,能谛信否。今既有此因緣,不妨略摅心懷。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于參禅。傥系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雲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曆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傥煩惱已斷若幹,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爲悟者,更不須說矣。良以參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叁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無不資此以爲成始成終之道。
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著,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
續編上致阮和卿居士書 (民國二十年)
淨土法門,爲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爲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聰明人,多以明理悟心爲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徑。念念若能相應,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彼明理悟心,未斷煩惑,仍複輪迥生死,了無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既往生已,親炙彌陀聖衆,當即親證無生法忍,豈止明理悟心而已哉。淨土法門,唯上上根人,與愚夫愚婦,能得實益。而通宗通教之聰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爲志事,甘讓愚夫愚婦早預聖流也。貴邑或有此種見解之人,故爲稍說其所以耳。既欲皈依,今爲取法名爲契光。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雲無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若能心心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極平常,極玄妙,若能信受,可謂超格大丈夫。光以宿業,生即病目,幸猶見天七十多年。今則目極衰昏,拒絕一切筆墨應酬。恐汝或爲他宗倡導所搖奪,故特略說特別、通途、二義,庶不至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耳。當常看淨土五經,則知淨土法門,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總持法門。其有所未喻者,當常看淨土十要,則群疑冰釋,一心月朗矣。文鈔,語雖拙樸,于禅淨之所以然,與日用倫常之互相益,稍有發明,亦可以作自利利他之一助。
續編上致銘光居士書
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叁根之機。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迥中流轉。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
續編上複翟智淳居士書
接手書,不勝欣慰。光以五十八年之閱曆,知淨土一法,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總持法門。余諸法門,雖則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誰能現生親證,而得其實益。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最下者,便與小乘四果阿羅漢,圓教七信位菩薩齊。是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諸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一切法門之修證相比而論。現在許多大聰明人,視淨土爲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駁,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聖同修之法。將墮地獄之業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將成佛道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大矣哉,淨土法門也。可憐哉,不唯不修持,而複辟駁之大聰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婦,信願持名,得與觀音勢至清淨海衆同爲伴侶。彼大聰明人,縱有宿福,不即墮落叁途,而望愚夫愚婦之肩背而不可得。況既謗此法,難免墮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務勝,實不知高勝之所以耳。使彼上觀華藏海衆諸菩薩,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則慚愧欲死,何敢視此法門爲小乘,而不屑修持乎。
續編上複陳慧恭孫慧甲書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一種好高務勝者,每每妄以禅宗求開悟爲事。其意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爲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惡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自可決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民廿八五月十五)
叁編卷一複顧宗況居士書
了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別的一法門。此法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罪人,皆當修習。皆可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與佛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已證初二叁果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方了。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位所悟,與佛同俦,而見惑尚未能斷。五品後心,斷見惑即證初信。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薩,尚不能了,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于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爲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沈生死苦海。可不哀哉。吳廷傑之往生,得力于全家助念。其全家能助念者,由慧衷習聞汝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之禍害而得。致令廷傑于念佛聲中,安詳而逝。逝後面容光潤,手足伸直,一方之人,鹹皆驚異。可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一切衆生皆具不可思議之心力,由無佛力法力加持,則只能造業,不能得其受用。徒具佛性,了無所益。一旦聞善知識開導,歸命投誠,與佛慈誓,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回視六道往還,如輪上下者,不勝憐憫也。幸其子孫皆具宿根,合家歸依,同修淨業。則獨山一邑,高出諸邑之上。其皆生入聖賢堂奧,沒登如來封疆,方不愧與天地並立爲叁之人,與親爲彌陀弟子海會良朋矣。
叁編卷一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道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甯肯舍命,決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其難也難如登天。
叁編卷一複吳思謙居士書
但當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人人皆能修,人人皆能得其實益。此佛法中之一特別法也。叁根普被,凡聖同修。愚夫愚婦,皆能入于其中。大聖大賢,不能超出其外。若于此法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倘不于此法認真修持,而于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
《印光大師法語 判教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