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其責任
釋明照
佛教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如今已經成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佛教在東漢末年傳人了中國,隨之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産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在新的世紀,佛教如何能夠在新的社會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同時承擔其社會責任,這些需要我們去思考。
“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這是我們的佛陀在創辦佛教教團的最初本意,也是我們佛子所不能忘卻的。新的世紀已經來到了,我們佛教徒如何把我們的教義和慈悲更好的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成爲我們學佛的重點。因此,佛教在新世紀也隨之産生許多作用。
1.慈善救濟
佛陀以大悲心普與一切衆生。 “于難拔苦”這才是佛陀精神的弘揚。我們現在諸多的佛教寺院都在積極的投身去慈善救濟中去,每年舉辦各種法會、進行各種捐贈、慈善義賣、創辦慈善基金會。比如,臺灣的慈濟功德會,在臺灣最負盛名的佛教救濟組織,開辦了慈善醫院、慈善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大愛電視臺等等。而我們上海玉佛寺近幾年來,在我們現任方丈覺醒法師的大力弘揚和倡導下,成立上海玉佛寺覺群慈善功德會,進行了一系列的佛教慈善救濟活動。今年我們的國家遇到了許多的災難,這次在四川發生了裏氏8.0級大地震,舉國哀悼,我們所有的法師和職工也全力捐助。我們相信,我們一定能幫助他們一起戰勝閑難,重建家園。慈悲不再是我們說在口裏的話,更應該是我們做在實際的工作和行動中去。這些方面,都代表這我們佛教在新世紀中爲了社會所發揮的作用。
2.心靈環保
這個名詞,它的提出,代表著我們社會的精神層面需要我們大家去關注。每個人,無論你是否富貴或者貧賤,是否齊全或者殘疾,是否聰明或者愚笨,他們都應該擁有一個美好的心靈。佛教的教義,教人向善,淨化心靈。因此,在新時期,作爲一個佛子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用我們的佛陀的慈愛之心,去關注那些需要心靈安慰,心靈救助的人。我們可以通過,定期的設立心靈溝通的窗口,來讓需要心靈關懷者與我們交流,幫助他們化解心靈的郁結。這一點,如今在我們的大陸佛教做的還很少,需要我們去加強。
3.臨終關懷
佛教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雲: “生死是大”,佛教教徒修行佛法原始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而我們現在爲他們所做的法會,只是去世以後超度他們。其實,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老年人的現實生活,了解他們的情感。每一個老年人,在他們老年的時候,因爲子女長大成人出去工作了,少了許多的關心,使他們感覺到孤獨和寂寞。他們有許多到佛教寺院裏來,也就是想通過佛法讓他們快樂,少一份孤獨。因此,現在有許多的佛教社團,都在關注在臨終關懷方面。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如在他們老年階段安排各種活動,幫助他們去除孤獨;在他們在生病期間,安排人和他們進行心裏交流,如果他們要往生了,還安排居士幫助他們助念往生等等,這些也都是弘揚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
4.佛化教育
“仰止爲佛陀,完全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我們佛教的教育家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教育。如今我們更加把這種理念弘揚了,已經成爲了人間佛教教育,也就是與我們的社會相適應。佛化教育,不但可以用我們的學校,也可以用于我們的家庭。在現今的新加坡他們的小學生就采取的是美德教育,佛教在臺灣有許許多多的佛化家庭。許多佛教寺院也在積極的弘揚佛教教育,如臺灣的佛光山在世界就建立了許多的寺院和佛教大學,弘揚佛教教育理念,在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許多的佛教大學,我們玉佛寺也同樣爲佛教的教育盡自己的努力,創辦了佛教居士培訓班,僧伽培訓班,每學期都有許多青年法師和居士來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對佛教教育的支持,也是我們繼續從事佛教弘揚的信心。
“十方來,十方去。”我們佛教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都來源于十方施主給予我們的布施。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弟子更應該懂得感恩。在新世紀我們也應該盡到我們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才是對他們的回報。我們通過慈善救濟、心靈環保、臨終關懷、佛化教育等方面,幫助他們更好地與我們這個社會相適應,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美滿的大家庭。同時,我們也要盡到一個佛子的責任,把佛陀的教法繼續的弘揚到世界各地,使佛法普與一切衆生。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的佛教肩上所負的責任和所起的作用,需要我們更加努力才能加以完成。作爲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僧人,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弘揚佛教的教義,同時也要切合我們的實際社會,用我們的佛法知識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使他們的身心調和,家庭和諧,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