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把握現在,面對未來——寫在“香港萬人祈福法會”後面的話(般舟法師)

  把握現在,面對未來——寫在“香港萬人祈福法會”後面的話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學僧 般舟法師

  一年之計在于春……

  二零零叁年元月一日,由香港多個社團及社會名流發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同全港各大佛教團體機構主力的“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在香港大球場舉行,來自海內外及本港僧尼千余人以及善男信女萬余人聚集一起,至誠恭誦《仁王護國般若經》。寄此新年之始,萬事開泰,祈願叁寶加被,佛光普照、世界和平、人民安樂,香港繁榮富強、人民幸福,法會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上覺下光長老主持。

  曆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紀風雲變幻、對于整個亞洲來說,一九九八的亞洲金融風暴風聲雖過,然而後患並未消除,加上現在全球整體經濟的衰退與下滑,使得原來就已經出現的傷痛上又撒了一把鹽,這就猶如已經不堪負重的身體上又加了重荷。這是現時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所以,面對環境如此,現實生活的人們唯有以平等的智慧來觀照,從反思中總結經驗,把握機遇,惜緣惜福、勤奮努力,這樣才能走出困境,走出希望,走向成功……

  一、以緣起之理觀察,發起希望之心:緣起是佛教是核心思想,緣起理論告訴了我們世間萬有此與彼的關系,此與彼並不是對立的雙方,而是相互聯系的,簡單說父母、父子,夫妻,師生、朋友等個體,複雜來說,小到家庭、工廠、大到社會、國家、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等,都是在因緣二字中。

  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那是因爲他自己連甚麼是“迷信”都不懂,迷信有兩層意思,一是非常的信,已經入迷了,這是信心的表現,另外一種是半信半疑,自己也搞不清楚、迷迷糊糊的。這是盲目的表現。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僅強調有宗教感情,而更希望通過佛法能使衆生有自我反省及以智慧觀照我們的生活、這表現在生活的層面就是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聽信天命,而是應該有正見的智慧,能如理的思考事物的發展的過程與規律,亦即是了知世間萬事萬物,一切無非因緣二字,任何事物不是無因而有,更不可能冥冥注定的。

  比如香港的當前經濟雖然有所下滑與衰退,這亦是因爲受著整個國際的環境的影響,這個影響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間接的,直接的比如亞洲周邊國家的整體經濟的影響與國際變幻莫測之風雲,日本(日元貶值)、國際股市、包括恐怖事件(二零零一年美國9.11事件,二零零二年十月印尼巴厘島爆炸)以及戰爭(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問題),間接的就是香港本地的一些因素,這包括解決工人就業問題,社會福利問題、教育問題,以及製定長遠的經濟戰略發展規劃等問題。這需要領導者的智慧與民衆的支持,所以,個人以爲當前香港人重要是自己要有信心,香港得利于地理上的優勢,可以吸收過去的成功經驗,吸收某些地區、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吸取過去之不足之處,觀察當前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然後能從中吸收(經驗)、吸取(教訓)、改進(計畫)、製定(目標)。這樣,前患已知,後患未生,朝著新的目標與方向前進,那麼必將是“冰凍過後春再來,春來處處景依然”。

  二、以平等之心對待,慈悲關懷奉獻:因緣而成的萬法說明事物的平等性,亦即是諸法的平等,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因才成其果,其果並不是無因而有,更不可能宿命的注定與上帝的主宰,如果相信命運就等于把自己套在了(消極與悲觀)枷鎖上。比如一個富翁當他富裕的時候,他認爲這是他的命,假若當他破産窮困潦倒的時候,他亦認爲這是他的命,那麼他只能是寄托于天命來幫他轉機了,在消極與悲觀中等待希望的到來;如果相信主宰那麼比命運更可怕了,等于把自己綁在了消極與悲觀並且加上絕望的繩索,等著命運來主宰了。

  縱觀當前香港經濟的消靡,加上國際形勢整體不穩,所以,港人在此更不應該人心低迷,應該齊心向上,團結奮進,互相幫助,須知人心齊泰山移,衆志成城,那麼又豈會因爲小小障礙而裹足不前,而錯過機會呢?

  發展的本身就是明了事物變化的真理,香港有過去的繁榮,也必有今天的下衰,而今天的衰退,意味著明天的成功,春花、秋月、冬雪、日出日落是自然的回圈,難道眼前的一切又不是如此嗎?面對當前的困難與障礙,若能以一顆智慧的平常心來對待,那麼,任何情況都可能會出現新的轉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然而春天已在眼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