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女性態度的轉化—專訪慧空法師
Venerable Karma Lekshe Tsomo(慧空法師)目前是聖地亞哥大學的助理教授,也是藏傳佛教的比丘尼。她有夏威夷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並且是國際知名的佛教學者,她曾在許多藏傳法師的座下學習,包括:第14世達賴喇嘛、第16世DB法王、那王達毅格西 (Geshe Ngawang Dhargyey) 、若特格西 (Geshe Rabten) 等。慧空法師同時也是許多佛教書籍的作者,目前是Sakyadhita善女人國際佛教婦女協會的主席,也是文殊女衆佛學院的創始人兼院長。文殊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的組織,致力于爲發展中國家的佛教女衆提供教育。在今年(2006年)一月,應Buddhist Gem Fellowship(BGF)之邀請,慧空法師來到Petaling Jaya,領導、帶動佛法精進營,同時也與大衆討論了第九屆Sakyadhita(釋迦提達)善女人國際佛教女性研討會的會議事宜。第9屆Sakyadhita會議在2006年6月17~21日于馬來西亞舉行。 在佛法精進營後,Wong Lai Ngee小姐立刻對慧空法師展開訪談,她問了一些有關于佛教女衆的問題,及即將舉行的會議,以下是當天的訪談內容。
1.問:請問法師,當我們提到 “佛教女衆” 時,指的究竟是誰呢?
答:“佛教女衆”包括了出家女衆、在家女衆以及在美國産生的新的族群:即所謂的 “既不出家也不在家的「女衆」”,這是指她們是全職的修行人,但卻沒有受戒成爲出家人或法師。佛教女衆可以是非常多元的-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修行;女衆有醫生、律師、商人、藝術家、作家、學者、靜坐修行人及社會運動者;在教育或收入方面,也是非常極端的,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有所謂的文盲;有人是百萬富翁,也有人難以繼日。佛教女衆可以說是非常多元, 而且是無所不在的。
2.問:那麼她們有什麼共通點呢?
答:她們在佛陀教導的道路上,潛心修行,因此她們有相似的價值觀,像是誠實、和平、慈悲、愛與智能。她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她們是佛教徒。她們各以獨特的方式,在生活中,力行這些價值觀。在第9屆Sakyadhita國際佛教女性研討會中,將會有這些不同的佛教女衆前來,與大家共同分享、學習。
3.問:Sakyadhita網站上提到全球有3億多的佛教女衆,在過去40年來,這些佛教女衆的狀況是否改善了?還是她們仍面臨同樣的挑戰?
答:是的。在近20年來,有許多重要的進展。1987年,當我們在菩提迦耶舉辦第一屆Sakyadhita大會時,我們開始意識到,許多佛教女衆的困難處境,她們甚至缺乏生活的必需品和遮風擋雨的地方-她們不知該怎麼辦,她們希望出家受戒但卻不被允許;希望受具足戒卻沒有人願意爲她們舉行;想學習佛法,也沒有任何機會。
在1987年時,只有幾百人來參加Sakyadhita會議,但所有的人都觀察到佛教女衆所面臨的困境,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在那個時候,許多較長老的出家女衆身穿破布,沒有足夠的食物,沒有地方遮風蔽雨,也沒有適當的醫療支持。由于不識字,她們無法研習佛法經典,她們的情況是非常不幸的。近20年來,情況的確是改善了很多,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來說,由于許多人的努力及慷慨捐助,我們開始得以提供佛法的教育與訓練給這些國家的女衆,例如:2000年在斯裏蘭卡成立的訓練與禅修中心。
一般來說,在臺灣與韓國的女衆是很幸運的,她們有任何修行佛法所需的東西-教育、書籍、食物、閉關設備、僧院,這兩個國家有上百間佛教大學,通常提供出家、在家的女衆免費而有系統的教育,佛教女衆是很努力才有今天的好環境,她們也充分的利用這個機會,來研讀、修行佛法並且也嘗試教導與書寫弘法書籍,看到這兩個國家佛教女衆的卓越成就實在是太美好了。至于其它國家,雖然情況也改善不少,但還是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例如:透過文殊女衆佛學院,我們在印度設立佛教女衆教育中心;在孟加拉國爲年輕女孩設立小學,然而, 目前我們仍面臨許多困難,例如師資短缺,學生營養不足,無基本的醫療保健等,因此出家和在家女衆仍無公平的受教機會。
4.問:公平受教的機會是否跟特殊佛教傳統有關呢?像韓國、臺灣是屬大乘佛教,比丘尼的受戒非常成功、普遍,但在南傳的系統裏,女衆似乎很難有受戒的機會,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呢?
答:一般來說,公平受戒與佛教婦女的地位兩者之間似乎有一個強烈的關連,在佛教女衆有平等受戒的國家裏,如臺灣、韓國及越南的女衆有比較公平的受教機會,然而在女衆沒有公平受戒的地區,如不丹、緬甸、蒙古、泰國、寮國、柬埔寨、西藏等地,這些女衆較不易得到有系統的佛學教育。受過具足戒的女衆,比較容易受到社會大衆的尊重與支持,她們的有較好的生活,也比較能夠爲社會全力奉獻。
在家女衆需要老師給她們靜坐修行的指導,生活上的建議,及指導她們的孩子的協助,一旦她們接受了教育,出家、在家女衆都可以成爲佛法的教師,並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社會,例如:臺灣和韓國,女衆除了設立養老院、幼兒園、洗腎中心、研究中心、醫院、婦女庇護所之外,還興建佛寺與創辦大學。在這些國家中,出家女衆的人數相當多,光是韓國臺灣就有2萬個比丘尼!在越南則到處可見活動力旺盛的出家女衆,當她們有任何計劃時,像蓋閉關中心、安甯病房等,所有人皆一致支持。
但在沒有比丘尼的國家,情況就變的比較困難。在某些國家裏,出家女衆不被認爲是真正的出家人,在藏傳的傳統裏,女衆一生僅被視爲沙彌尼:在泰國,則被認爲是剃了頭的在家人,即使出家女衆剃了頭,穿著袍子,潛心修行,並且實行過午不食持續60年之久,在緬甸、柬埔寨、泰國、寮國,仍不被承認,而原因正是她們沒有受過具足戒,去年有一位名叫道提薩瓦提(Daw Thisawati) 的女尼被緬甸政府拘留,拘留原因竟然只是因爲她前往接受具足戒。
在斯裏蘭卡有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這是由于出家、在家女衆一同努力改變現實的結果。受到第一屆Sakyadhita會議的激勵,這些回到斯裏蘭卡的出家、在家女衆,想方設法欲重建當地比丘尼的傳承。偕同較開明的比丘的幫忙,她們實現了這個夢想。目前在斯裏蘭卡,約兩千名出家女衆中就有500名受過具足戒,且自1988年起,許多比丘尼的傳戒大典也陸續在斯裏蘭卡舉行。回顧公元第五世紀,比丘尼傳承由斯裏蘭卡傳入中國,現在又從中國傳回斯裏蘭卡,這是很美妙的。
5.問:其它國家的出家女衆可以到斯裏蘭卡受具足戒嗎?
答:可以,許多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的出家女衆已經在斯裏蘭卡受了比丘尼戒,這些出家女衆屬南傳體系因此她們希望接受南傳的戒,這些都已經在發生了。
6.問:佛教女性仍舊面臨的挑戰爲何?
答:最大的挑戰是改變對女衆的態度。主要的問題根源是來自一般人抱持的舊有態度-不知爲何,女衆總被認爲沒有男衆能幹,因此顯的較沒價值,這樣的態度的不僅是來自男衆,甚至來自于婦女本身。那種「我不配」的想法,在很多國家仍相當盛行。所謂「不配」就是:不配上學、不配識字、不配閉關、不配得到支持、不配教書等等,因此Sakyadhita的部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改變這種態度,包括對自身以及對其他女衆所抱持的態度。
7.問:不久前,當我在緬甸的時候,有一個佛教旅遊團的導遊特別提到:佛陀曾說,若收了出家女衆,將會導致僧團的衰落。這樣的態度似乎在亞洲國家非常盛行,婦女常被禁止進入寺院或是其它神聖的地方,爲什麼呢?
答:這是一個預言,由佛陀的口中說出:如果女衆能進入僧團,那佛法就會在500年後漸漸消失。這預言影響了人們對女衆的態度。然而, 佛陀會做出這樣的預言是很不可能的,在佛陀入滅後的800年,經文裏開始出現:如果女衆被允許進入僧團,那佛法將在一千年後消失,而經過了這麼久的時間,這個預言被一再修改,因爲佛陀的確收了女衆入僧團,而佛法卻沒有因此而衰退。在二千五百年的今天,佛法依然盛行,這個預言應是在佛陀之後的人所創造出來的。但問題是,這預言已嚴重映影響到人們對女衆的態度,這是很不幸的。即使到了今天,仍有汙染的禁忌,例如:在泰國、緬甸、不丹、拉達克,他們禁止女衆進入某些佛教的場所。我個人的猜想是,在佛教進入當地之前,當地的宗教便有汙染的禁忌觀念,而這些觀念不幸滲透到佛法裏面。佛陀從沒說過,女衆是不潔的、是被汙染的。
8.問:這些文化的信條或不潔的禁忌,引起了婦女是肮髒、汙穢的觀感,那女衆到底是否是健康幹淨的呢?
答:在這方面,男衆與女衆其實並沒有不同,我們的身心,不是潔淨的就是不潔淨的;不是健康的就是不健康的,沒有性別上的區別。健康的女衆,就配得到男衆的支持。在韓國、臺灣等國家裏,女衆不被視爲是肮髒的、被汙染的,這些女衆所做的工作遍及社會各階層,且受到無數的贊歎,但不管做多好,出家女衆從未獲得同等的支持,但足以讓她們存活、成長。在其它國家,我們看到了視女衆爲較卑劣的文化信仰,悲慘的是,這裏的女衆常連賴以維生的食物都不足,更驚人的是,女衆本身竟也認爲她們是較劣等的、不潔的,許多女衆傾向支持男衆,對出家女衆則給予很少或甚至不支持,因此我們必須轉化女衆本身的態度。
對女衆的態度,部分是來自佛經裏的歧視,在經文中,女衆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形象,例如:八敬法將出家女衆貶于出…
《佛教女性態度的轉化—專訪慧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