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藏傳佛教五大派別(完德才讓)

  淺談藏傳佛教五大派別

  完德才讓

  摘要:隨著曆史的發展,藏傳佛教中出現衆多教派,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較爲系統化地闡述藏傳佛教五大教派的各種特點,對各教派的主要觀點和教義著作等方面進行敘述。

  關鍵詞:甯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中圖分類號:B9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8-0162-02

  佛教是人類曆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叁大系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自稱“佛教”或“內道”,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爲“喇嘛教”。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甯瑪派:甯瑪派(rnying-ma-ba)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個派別。“甯瑪”(rnying-ma)藏語意爲“古”、“舊”,該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爲主,故稱爲“舊”;根據《土官教派源流》載,班智達彌德之前所譯的密教稱爲舊密教,而大譯師仁欽桑布(957—1055)之後所譯的密教則稱爲新密教,然而,如今很多人則把蓮花生大師的跟隨者稱爲甯瑪派。嚴格意義上的甯瑪派是11世紀時“大素爾”索爾波且釋迦迥乃(1002—1062)等叁素爾建立寺廟並有較大規模的活動時才形成的。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持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甯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以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甯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甯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爲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于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甯瑪派最爲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爲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並甯瑪派的教法主要爲九乘叁部當中的無上瑜伽部密法爲基本特征。甯瑪派流傳比較分散,沒有領導全藏地的中心寺院,曆史上與各政治勢力的結合也較松散,未能形成政教合一的寺院集團,也從未建立過掌管藏地的地方政府。但因甯瑪派源遠流長的傳統,和各教派公認的它在密宗所有教法中最爲殊勝的“大圓滿法”,甯瑪派曆來一直受到其他教派和藏地民衆的尊敬。

  噶當派:噶,藏語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爲將佛的一切語言和叁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叁士道”次第教授之中,並據以修行。了知佛語不遺一字悉爲修行要訣之教授,或者把叁藏全意攝爲阿地峽叁士道次第而踐行,故而稱爲噶當派。

  噶當派由于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派、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導源于噶當派。該派著名的大、小俄師——俄·勒必喜饒和俄·羅丹喜饒所傳的因明,在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爲“新因明”。噶當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師之後,一直到公元15世紀都是西藏講授因明等五部大論的重要據點,爲藏傳佛教的學術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公元15世紀黃教(格魯派)興起後,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原來屬于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從而噶當派也就不再單獨地存在于西藏社會中了。

  公元1054年,阿底峽在西藏聶塘圓寂,仲敦巴成爲其教義繼承人。之後的兩年,仲敦巴分別在阿底峽大師傳法地聶塘熱振建立寺院,並以熱振寺爲根本道場,發展成爲噶當派。噶當派在傳承中形成了叁個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戒派,它們各有自己不同的經典和教義。公元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求丹熱赤的噶當教典派僧人把聶塘寺保存的藏譯佛經編訂成爲《甘珠爾》和《丹珠爾》,這就是在藏傳佛教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藏經》最初的編纂本。噶當派由于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教派都有重要影響,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都導源于噶當派。公元15世紀,格魯派興起,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原來屬于噶當派的寺院和僧人都改宗格魯派,以此繼續流傳。

  薩迦派:薩迦派中的“薩迦”(sa-skya)藏語意爲灰白色的土地。因北宋熙甯六年(1073)昆衮卻傑波(1034—1102)在後藏薩迦縣薩迦寺弘法,故名。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叁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甯波(1092—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叁祖紮巴堅贊(1147—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1280)。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爲國師、帝師,領總製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叁金法(《十叁種不越外圍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爲,修習佛法有叁個層次。還有薩迦派認爲,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曆時叁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爲《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爲豐富的一座寺院。

  噶舉派: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舉”(bkav-rgyud),藏語意爲“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瓊布朗覺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瑪爾巴譯師。這一派支系衆多,有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大傳承。達波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達波拉結,但淵源卻可以追溯到瑪爾巴、米拉日巴師徒。達波拉結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他融彙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寫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逐漸形成獨特的風規,而成“達布噶舉派”。後來,達波拉結的衆多門徒發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布于藏區等地,至今未衰。達波噶舉中的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興起後,噶舉派中僅有止貢、噶瑪、達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勢力。香巴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故也稱瓊布噶舉。因瓊波南交巴在後藏的香地區(shangs)廣建寺廟,傳法講道,故稱“香巴噶舉派”。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采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派教義。修習上,噶舉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顯密之分。顯教大手印爲修心法門,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別善惡美醜,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爲修身法門,密宗大手印則以空樂雙運爲道,分實住太平印、空樂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種,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人體呼吸、脈、明點(心)的修煉,而達到一種最高境界。

  格魯派:格魯派(dge-lugs-pa)中的“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爲善規,指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又因該派認爲其教理源于噶當派,故稱新噶當派。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製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爲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1419)爲祖師。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別年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爲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首次舉行祈願大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並自任住持,這是格魯派正式形成的標志。後來,該派勢力逐步擴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等爲代表的寺院。活佛轉世製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禅、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清代以來,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除拉薩叁大寺外,紮什倫布寺、昌都寺,青海塔爾寺、隆務寺、佑甯寺,甘肅拉蔔楞寺、卓尼寺,四川格爾底寺、甘孜寺,雲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都是格魯派的著名大寺院。

  格魯派的佛教理論繼承阿底夏所傳的龍樹的中觀應成派思想,主張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産生均有原因;性空則是自性空的略寫,一切法均無自性,從緣而起,這便是緣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即主張止往修、觀察修兩種輪次修習。格魯派認爲,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輕安之感,即是止的本體;修觀就是通過思維而得到輕安之感,此爲觀的本體。修習應止觀相互配合,由止到觀,由觀到止,而達涅。格魯派認爲戒律爲佛教之本,因此重視一切微細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則,依律而行。在顯密兩宗的關系上,格魯派則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劄倉、康村叁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製,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製度健全。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製度,規定顯密並重,先顯後密,注重戒、定、慧叁學並習的學經程序。同時格魯派寺院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曆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出自: 《學理論·上 》 2010年10期

  

《淺談藏傳佛教五大派別(完德才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