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西藏宗教文化對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淺談西藏宗教文化對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章筱蕾

  【摘要】本文分析了西藏宗教文化的發展,淵源以及特點,認爲西藏的旅遊業應充分發揮宗教文化資源的優勢,以宗教文化遊爲核心帶動西藏的旅遊業發展,進而推動西藏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宗教;藏傳佛教;旅遊動機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旅遊者層次的不斷提高使得很多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進入瓶頸狀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經濟僅僅是旅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旅遊活動真正的核心是文化,沒有文化的旅遊活動必然是空泛的,很難持續發展。作爲當前旅遊開發的熱點地區,西藏具有其它地區無可比擬的旅遊資源優勢,尤其是當地獨特的宗教文化,更是對旅遊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西藏宗教文化的傳承

  任何一種特定的宗教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背景,宗教本身就是社會政治經濟在社會文化中的反映。西藏位于中國西部,由于受到特殊而嚴酷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曆史條件製約,在生産力低下的曆史階段中人們很難擺脫自然的壓力,于是就開始轉向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公元5世紀佛教傳入,並與當地藏族的原始苯教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最終相互融合、演化,産生了別具一格的藏傳佛教。11世紀中葉以後,由于當時西藏處于長期分散割據的形勢,導致不同地區自立政權間的不斷鬥爭,在地方政權的扶持下形成和發展出各宗教教派,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五個教派:甯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其中格魯派創建于1409年,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它是由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派。後來其勢力逐步擴大,並創建了達賴、班禅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成爲藏傳佛教主流教派,“政教合一”也因此成爲藏傳佛教最顯著的特色。

  西藏佛教的傳入主要來自印度、中亞、漢地叁地,由于傳入的佛教本身教義思想就存在差異,再加上不同的傳教僧人在傳播教義的過程中加入了個人的理解和思想認識,因此藏傳佛教很自然地産生了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並在修法實踐上形成了獨特的系統。密宗雖淵源于印度,但在傳承、經典、修習次第和製度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傳統上把西藏佛教密宗稱爲"藏密"或"西密"。藏傳佛教包括顯宗和密宗,但習慣上視密宗爲聖教精髓,提倡顯、密共修,先顯後密。“咒術性”和“活佛轉世思想”都是其具體獨特的表現形式。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兩次重要階段:前弘期(7世紀中葉--9世紀中葉)和後弘期(10世紀末--15世紀初)。藏傳佛教于後弘期時傳入青海、四川、甘肅、內蒙、雲南及今蒙古國,13世紀末開始傳入元、明、清宮廷,並對當時中央政府的宗教政策和治藏政策産生重大影響。藏傳佛教曾先後傳入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周邊鄰國,本世紀初開始傳入歐美並得到迅速發展,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均建有傳教中心或藏傳佛教研究機構。

  二、西藏宗教文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旅遊雖然是一種經濟現象,但其本質卻是一種文化體驗,現代旅遊即是各種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響。通過對宗教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遊産品,開拓新的旅遊市場,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聖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麥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羅馬、梵蒂岡等都成了國際旅遊業發達的地方。有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著名的旅遊景點中,宗教名勝所占的比例,在中國達到了55%”,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中,宗教名勝占了90%” (引自《旅遊與宗教》,許曉光,四川人民出版社,P151)。由于擁有藏傳佛教這一獨特的宗教資源以及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西藏旅遊品牌在全世界範圍的知名度、美譽度都很高,推向市場後很容易被旅遊者所接受。

  1、 旅遊觀光是旅遊活動中的核心內容

  藏傳佛教在其産生後一千多年中,對西藏社會曆史、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産生了極爲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高質量的旅遊資源。西藏大大小小的寺院十分衆多,據《聖武記》載:“達賴喇嘛所轄寺廟叁千百有五十余所,喇嘛叁十萬二千五百有奇,百姓十有二萬千四百叁十八戶。班禅所轄寺廟叁百二十七所,喇嘛萬有叁千七百有奇,百姓六千七百五十二戶。”其中最具代表性有曆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布達拉宮、位于拉薩老城區的大昭寺、北郊的色拉寺、西郊的哲蚌寺,位于達孜的格魯派祖寺甘丹寺,以及位于後藏首府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這些寺院主要建築形式爲藏式建築,建築規模都相對較大,牆體非常厚實,由石頭壘砌而成,佛殿廟宇一般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有致,並級級升高,上下銜接緊密,組成了與山形山勢融爲一體的建築群,屋頂多平坦並裝飾有金壁輝煌的金頂,雄偉壯觀,在周圍高山和山腳低矮民居的反襯下更突出了佛教聖殿的莊嚴、高大,製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圍。

  西藏大多數寺院中都珍藏著衆多具有重要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壁畫、雕刻、靈塔、塑像等珍貴文物,它們是一座座西藏藝術的寶庫。直到今天這些豐富多彩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仍然是藏族群衆虔誠信仰的崇拜物和供奉物,它們不僅是曆史文化,也是活著的文化。藏傳佛教寺院裏都裝飾著壁畫、雕塑和唐卡,在製作這些藝術品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印度、漢族等地的繪畫技藝,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色,並且壁畫、雕塑等反映的題材十分廣泛,如:布達拉宮內的《五世達賴喇嘛入京觐見順治皇帝圖》,大昭寺內的《文成公主入藏圖》等,不僅具有極高地藝術價值,而且還是強有力的曆史考證資料,真實地再現了當時藏漢民族友好交往的曆史。

  由于受到藏傳佛教中原始苯教的影響,當地居民相信“萬物皆有靈”,自然的湖水、山峰也在藏人心目中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坐落于普蘭縣境內的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布欽峰被當地人稱爲“神山”,與神山相連的瑪旁雍措被認爲是世界“聖湖”之王。每年夏秋季,印度、尼泊爾和西藏的香客紛紛到此朝聖沐浴以求功德,並將清澈的湖水當作珍貴的禮品,饋贈親友。所有這些都是當地旅遊線路産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吸引成千上萬的虔誠信徒不遠萬裏前來朝拜,成爲中外宗教信徒心中的聖地。

  2、 特殊的宗教文化節日

  西藏的宗教文化節日,由于符合人們心理要求,不僅是信徒的節日,也成了民間流行的節日。利用宗教節日,可以大力促進旅遊業發展。

  藏族有許多節日都與佛教有關,例如一年一度的雪頓節。雪頓節是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17世紀之前是一種純宗教節日,源自佛教戒律“夏安居”的規定。遵照佛教戒律,在夏天雨季期間出家人一般都足不出戶,在家閉門修習,以免踩傷出外活動的蟲類。夏安居一般在藏曆六月叁十日結束,到了這天,出家人紛紛下山,老百姓要以酸奶敬獻。這就是雪(酸奶)頓(宴會)節的最初來源。到了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爲了讓整個夏安居期間足不出戶的僧人們輕松一下,雪頓節又新增添了跳藏戲的內容。許多民間的藏戲班子都來到拉薩輪流獻藝,範圍局限在寺廟內,以哲蚌寺爲活動中心,除了誦經禮佛之外,還會在當天舉行盛大的展佛儀式,因此也被稱爲 “哲蚌雪頓”。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與文娛活動結合的開始。18世紀拉薩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爲達賴喇嘛的夏宮,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老百姓入園觀看藏戲。從此,雪頓節的活動便更加完整,形成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爲拉薩夏日最隆重的節日。實際上,藏地許多寺院在夏季舉行的跳神、跳藏戲等活動多與宗教有關,只是各地因氣候、時令不同而舉行時間不同罷了,這些也成爲很多旅遊者選擇出行到訪的最好時機。

  西藏位于中國西部,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曆史條件的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旅遊業起步較晚。雖然西藏的許多旅遊資源單從旅遊資源本身而言,確實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壟斷性,但由于受區位條件、旅遊環境等條件的影響,西藏的旅遊資源開發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開發宗教文化資源,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旅遊業的發展也會帶動對傳統宗教文化的繼承、傳播和研究,兩者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在今後西藏旅遊業發展中,我們應該突出宗教文化特色,這是西藏旅遊開發的主要基礎。確立當地宗教文化旅遊的核心競爭優勢,更多地嘗試以藏傳佛教文化産品作爲核心,建立一個豐富的産品體系,衍生出民族工藝品、特色食品、民族服飾、藏戲等系列産品,從而爭取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 豔.以旅遊業作爲重要支柱産業促進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問題研究[D].2007.

  [2] 恰 白.次旦平措. 西藏通史[M]. 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109-220.

  [3] 許曉光. 旅遊與宗教[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51.

  【作者簡介】

  章筱蕾(1979-)女,浙江紹興人,講師,任教于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出自: 《新西部下半月 》 2010年6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