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南寺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內,在賀蘭山主峰巴音森布爾的西北側,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寬闊地帶。這裏,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距離甯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110公裏。南寺,就坐落在這裏。
南寺的正式名稱爲“廣宗寺”,藏文稱作“噶丹吉林”,是藏傳佛教文化的一塊勝地。
寺廟始建于乾隆二十叁年(1758),依山而建,山門的兩側岩壁上雕滿了彩繪佛像,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寺內因供奉六世達賴喇嘛的靈塔而聞名宗教界。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歲時剃度入布達拉宮爲黃教領袖,十年後(1706年)爲西藏政教鬥爭殃及,被清廷廢黜,解送北上,道經青海今納木措湖時中夜遁去,不知所終。倉央嘉措曾留下很多優美的詩歌,是藏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實際上,相傳,只身遁去的倉央嘉措化名爲阿旺曲紮嘉措,遊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後,于1716年來到阿拉善,被當地人信奉爲上師。1746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時,圓寂于此。南寺占地曾達40萬平方米、擁有廟宇數十座,倉房僧舍2859間,僧侶人數最多達1500多名,可謂氣勢磅礴。
倉央嘉措身世:權利鬥爭的悲劇
倉央嘉措爲什麼這麼叛逆,一個是因爲信仰紅教的原因,還有一個是當時的第巴桑結嘉措爲了能繼續執掌政權,在五世達賴圓寂後密不發喪長達15年,致使尋訪靈童的工作不能開展,當倉央嘉措被迎進布達拉宮的時候倉央嘉措已經是一個16歲的情窦初開的少年了,一下子讓他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自然是難以接受的了。
六世達賴六世達賴經名爲“倉央嘉措”,藏語意思爲“音律之海”,其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生的預言!藏傳佛教高僧對其評價爲“六世達賴以世間法讓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詩歌和歌曲淨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用最真誠的慈悲讓俗人感受到了佛法並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獨立特行讓我們領受到了真正的教益!”從六世達賴的一生來看,他無愧于一個大乘行者的德行,當然政治鬥爭非他所長,說他是犧牲品到是蠻中肯的。所謂,婦人之仁就是最終的大慈悲,一切人如果都有婦人之仁的話,極樂也就不遠了。
也正因爲如此,倉央嘉措在藏傳佛教中一直被奉爲六世,而把乾隆皇帝後來指定的六世達賴稱爲七世。系藏南門隅之邬堅嶺地方人,藏曆第十一繞迥之水豬年(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父名紮喜丹增,母名才旺拉莫。
五世達賴圓寂後,當時擔任第巴的是他培養的親信弟子桑結嘉措。桑結嘉措爲了繼續利用達賴的權威掌管格魯派事務,並和固始汗的繼任王達賴汗固始汗之孫)爭奪獨掌西藏的政治權力,乃“僞言達賴入定,居高閣不見人,凡事傳達賴之命以行”,密不發喪達15年之久。公元1696年(清康熙叁十五年),康熙帝在蒙古親征准噶爾叛亂時,從俘虜的口中才得知五世達賴早已去世,即降旨向桑結嘉措問罪;桑結嘉措惶恐萬狀,此時才將五世達賴去世的實情禀告朝廷。因此,于火兔年(1697年),第巴桑傑嘉措才選定倉央嘉措爲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九月。拜五世班禅羅桑益西爲師,剃發受戒,取法名爲羅桑仁欽·倉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倉央嘉措成爲五世達賴的繼承人,是第巴桑結嘉措一手製造的政治鬥爭的産物。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坐床時,年已15歲,他只是格魯派的一個忠實平民信徒,驟然端坐黃教領袖的高位之上,他是不適應的。因此,關于這位六世達賴的短暫一生,民間有許多極有人情味的迷人傳說。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故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著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著美麗的情人。他便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追求浪漫的愛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來,鐵棒喇嘛發現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腳印,便順著腳印尋覓,最後腳印進入了倉央嘉措的寢宮。隨後鐵棒喇嘛用嚴刑處置了倉央嘉措的貼身喇嘛,還派人把他的情人處死,采取嚴厲措施,把倉央嘉措關閉起來。關于類似的浪漫傳說還很多,但都以悲劇而告終。同時,倉央嘉措還是一位才華出衆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熱情奔放的情歌,他的《情歌》詩集,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在民間廣爲流傳歌誦。 此時,西藏的政局發生變動。金蛇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與第巴桑結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銳。木雞年(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買通汗府內侍,向拉藏汗飲食中下毒,被拉藏汗發覺,雙方爆發了戰爭,藏軍敗,第巴桑結嘉措被處死。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向康熙帝報告桑傑嘉措“謀反”事件,並奏稱由桑傑嘉措所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是假達賴,請予“廢立”。康熙帝准奏,決定將倉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廢黜。但于火狗年(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據說行至青海湖濱時去世,時年24歲。有的記載中說他是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蒙藏印等地,後來在阿拉善去世。
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實,倉央嘉措在內蒙阿拉善地區弘法利生,最後圓寂于此。騰格裏沙漠中的承慶寺(六世達賴的圓寂地)、昭化寺(法體停放地)和賀蘭山廣宗寺(真身舍利存入處)就見證了六世達賴這一段生命曆程。
六世達賴于乾隆十一年(1746)5月8日坐化,年64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世達賴弟子阿旺多爾濟依照師父生前的意旨在賀蘭山中修造廣宗寺,寺內供奉著六世達賴靈塔(六世達賴肉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爲該寺賜名“廣宗寺”,授予镌有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寺名的乾隆禦筆金匾。此匾的落款爲“大清乾隆歲次閏八月十六日”,從此南寺有了這個正式名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造反派闖入南寺,搗毀了六世達賴靈塔,強迫僧侶們自己破壞六世達賴肉身,還焚燒了大量佛像、佛經。守寺的少數喇嘛當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鬥後趕出寺院,一些無家可歸的僧人被驅逐到附近社隊。70年代初,將南寺的廟宇全部拆除,木料用作他途,財産由有關部門低價變賣處理。南寺變成了一片廢墟。
後由一老喇嘛將倉央嘉措遺骨偷偷火化,留有舍利存于寺內。
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以落實。1981年南寺部分僧人來到原寺址蓋起蒙古包和帳篷,舉行了夏季祈願法會,並由羅蔔桑甯吾,尚巴丹達爾,丹比甯吾等人出資出力.在原葛根倉房的遺址上蓋建了15間平頂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撿起收藏的六世達賴骨灰重新造塔供奉。在旗人民政府批准下成立的南寺管理、籌措資金。從1989年開始新建了有歇山式屋頂的30間殿堂。1990年7月初新殿舉行了開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