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
羅賓
格魯,藏語意爲善律,因該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而得名。又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教。格魯派是藏傳佛教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以噶當派教義爲基礎,吸收其他教派的精典教義而創立的,達賴轉世和班禅轉世系統都出于該派。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各教派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戒律廢弛的現象,許多僧人生活奢靡,喝酒玩樂,彼此爭吵,一些修持密法的僧人,吞刀吐火,民衆多有議論。在這種形勢下,宗教改革家宗喀巴應運而生。宗喀巴本名叫羅桑劄巴,出生于青海西甯附近。西甯一帶古稱宗喀,“宗喀巴”意爲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7歲正式出家受沙彌戒,16歲到西藏求法學經。他拜西藏地區各教派高僧爲師,汲取各家之長,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書,佛學造詣很深。
1388年冬天,31歲的宗喀巴在講經時,一反往日習慣,頭戴一頂持律者所戴的黃色僧帽,表示他下決心從自己做起,重整戒律,振興藏傳佛教。此後,宗喀巴主要致力于兩件大事,一是著書立說,另一件事就是開展宗教社會活動。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的狀況,倡導宗教改革:提倡僧人嚴格遵守戒律,不應幹涉世俗事務,不要娶妻和從事生産活動;大力複興寺院,興建寺院;每年定期舉行傳昭法會,在法會上講經傳法,主張僧人修習步驟爲先顯宗後密宗,規定必須修5部經論,並創立了辯經、考試、授以格西學位的製度(藏傳佛教的學僧學修到一定的階段,通過考試後,可以得到格西稱號。“格西”爲藏語,意爲“善知識”)。
1409年,宗喀巴第一次創立的祈願大法會在拉薩大昭寺舉行。法會爲期15天,場面隆重宏大,施物衆多。這次法會不分教派,不論等級,兼容並蓄,給藏傳佛教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新的活力。此後這種法會每年都舉行,成爲慣例,一直沿襲至今。同年,宗喀巴建甘丹寺爲格魯派主寺,故該派亦稱甘丹派。以後該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等諸大寺,影響日漸廣泛。
格魯派的興起
格魯派之創建開始于宗喀巴,然而其發展到擁有完整之派風,實有賴于大師衆弟子的共同努力。宗喀巴大師爲推行其改革計劃故建甘丹寺,意義非常重大。宗喀巴逝世後,弟子們本著大師遺願,發揚其宗風,又分頭建寺。
由甘丹主寺最早發展出來的爲哲蚌寺,該寺創建人爲紮西班丹。紮西班丹,通稱降央卻吉(1379-1449年),宗喀巴的弟子。他博通顯密,講聽傳授,一遵宗師規製。奉師指示,紮西班丹1416年在拉薩之西的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實施宗喀巴教學的改革計劃。以後達賴第二、第叁、第四、第五世均在此坐床。二世達賴在此建立甘丹頗章(宮),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宗師弟子釋迦耶協,通稱降欽卻吉(1352-1435年),曾代表宗師晉京,朝拜明永樂皇帝,受封爲大慈法王。降欽卻吉于1418年興建色拉寺,寺在拉薩北郊。哲蚌寺、色拉寺與母寺之甘丹寺,合稱爲衛部的叁大寺。後來,格魯派弟子又修建起藏部的紮什倫布寺,合稱爲衛藏四大寺,各寺內均成立學院,分科修學顯教,此後又相繼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16世紀時,哲蚌寺認定根敦嘉措爲宗喀巴的大弟子根敦珠巴之轉世,作爲二世達賴,追認根敦珠巴爲一世達賴,創興達賴的活佛轉世製度,用教主製來保證格魯派的發展。1542年,該派認定鎖南嘉措爲二世達賴根敦嘉措的轉世,鎖南嘉措受明朝政府冊封,活佛轉世製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就在同一時期,紮什倫布寺僧又認定洛桑
卻吉堅贊爲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轉世,作爲第二世班禅,追認克珠吉爲一世班禅,從此衛藏的政教合一製更加鞏固。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禅兩個轉世系統均得到清政府扶持、確認。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由于最晚出現,它幾乎汲取了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叁金法、噶舉的大手印、甯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爲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