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發展脈絡

  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發展脈絡

  西藏的雕塑藝術源遠流長,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士的陶器,造型優美、質樸。雙體獸陶罐巧妙地把兩個動物的造型融合爲一個陶罐,波浪式的幾何紋樣,樸素、別致。骨器和松耳石飾物造型也十分優美、製作精良,肇開了雕塑藝術的先河。考古發現的史前時期前後的雕塑爲數不多,大部分都是動物造型,與佛教傳入前古老的苯教圖騰崇拜和高原遊牧文化有關。佛教傳入前期,動物造型的雕塑有出土于日喀則的青銅護身符,造型十分奇特,爲四只連體的鳥,每只鳥均爲一身雙頭。此外,還有青銅貓科動物,銜環的青銅小熊。後藏則布隆地區出土的十二生肖動物雕塑已經開始帶有佛教的色彩,用圓形來體現時間和空間,下半部凹形的構圖中分別雕有鼠、牛、虎、兔、龍、蛇、馬、猴、雞、狗、豬等生肖,上半部分橫列造型有佛教的寶傘、金魚、寶瓶、蓮花、右旋白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瑞祥。動物和八瑞祥的刻畫力求自然寫實,風格古樸,體現出佛教傳入西藏後古老文化信仰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史前這種寫實、樸素的動物雕塑傳統在隨後的吐蕃時期依然十分流行,其中不乏造型優美、技藝精湛的雕塑傑作。據《新唐書

  吐蕃傳》和《舊唐書

  吐蕃傳》等漢文史籍記載,當時西藏有不少這樣的佳作作爲貴重的禮物送給了當時的唐朝皇帝。如公元657年吐蕃贊普就向唐太宗贈送了一只獅子、駱駝、馬、羊和馬背上騎士環視的金質雕塑;646年松贊幹布的重臣祿東贊又向唐太宗贈送了一只3尺多高、用黃金鑄成的金鵝,祝願唐太宗東征馬到成功。

  一、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

  公元7世紀初,佛教藝術隨著佛教向西藏大規模傳入,並對西藏雕塑藝術的發展産生了深遠而又持久的重要影響。佛教寺院的不斷湧現,爲佛像及其相關題材內容的雕塑創作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因此在西藏本土傳統雕塑藝術基礎上不斷吸收佛教藝術精華而形成的嶄新藝術形式――藏傳佛教雕塑藝術從而一躍成爲西藏雕塑藝術的主體。

  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的形成、發展和繁榮大致經曆了4個重要的曆史階段:

  (1)吐蕃時期各種藝術流派並存階段(公元7世紀初至8世紀中後葉)。這個時期,由于自松贊幹布以來實行的文化開放政策,印度、中原內地、尼泊爾及于阗等周邊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都湧入吐蕃社會。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在吐蕃同吐蕃傳統的苯教文化進行不斷的接觸和碰撞,各種文化及其背後的政治實體都在試圖爭奪其文化意識形態一統吐蕃的地位,由于興佛和興本勢力的均衡,形成了這一階段佛教和苯教文化藝術共生並存、各放異彩的局面。著名的桑耶寺就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在其藝術作品中,吐蕃傳統特色和城外地區風格兼備。據文獻,桑耶寺的叁層主殿分別按藏族、漢族和印度叁種藝術風格建造。主殿一層爲藏式建築風格,殿中央按藏式雕塑塑有釋迦牟尼佛及其脅侍共13尊塑像。在釋迦牟尼佛右側塑有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喜金剛和叁界尊勝明王,在左側塑有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除障蓋菩薩和不動明王。二層樓是按漢式建築風格建成,殿中央塑有大日如來佛,右邊塑有燃燈佛,左邊側塑有彌勒佛,前面塑有釋迦牟尼、藥師佛、無量光佛叁尊佛像,左右塑八大近侍菩薩和金剛明王等。第叁層系依印度建築特色修建,主尊爲大日如來佛,脅侍爲八大近侍菩薩、十方諸佛、不動明王和金剛手等塑像。這一階段多種藝術風格並存,猶如百花爭研,爲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藏傳佛教雕塑藝術逐步形成階段(8世紀中後葉至13世紀)。這段時期,由于佛教在赤松德贊後半期逐步取得了“國教”的地位,佛教文化在西藏逐步得到弘揚。雖然在朗達瑪時期佛教受到遏製,但經過一個世紀,佛教先後從青海和阿裏地區再一次進入西藏。此時期雕塑體現出印度佛教雕塑同西藏傳統雕塑互相融合的特征,藏族藝術家開始吸收印度藝術風格,印度佛教藝術也正在尋求西藏化的過程。從托林寺、古格遺址等地遺存的雕塑藝術品來看,波羅藝術風格和克什米爾藝術風格比較明顯,追求崇高、靜穆的美學意境。立像多爲叁折枝造型,寬臀細腰,乳房高隆。佛祖頭發式呈波浪形,寬額高鼻,眼大唇薄,追求叁十二相好,八十種隨形好;菩薩莊嚴持重,輕羅透體,袒露雙肩、束髻寶冠,滿身馴飾,十分華麗。藏族藝術家盡管在追求佛教造型藝術和本民族雕塑的完美融合,但佛教藝術畢竟是一種外來文化,因而免不了在早期實踐中偏重于模仿。

  (3)藏傳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階段(13世紀至15世紀末)。這一階段,西藏正處于藏族封建經濟和文化上升時期,各封建主傾心于扶持教派,廣修寺院。著名的昌都寺(1347年建)、甘丹寺(1409年建)、哲蚌寺(1416年建)、色拉寺(1418年建)和江孜白居寺(1418―1436年建)及日喀則紮什倫布寺(1447年建)等寺院都修建于此時。藏族藝術家們對印度、祖國內地和尼泊爾佛教雕塑的風格經過長期的探索,已經把它們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雕塑藝術,創作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風格古樸、粗犷、深邃、豐滿。與早期的印度、尼泊爾雕塑的影響相比,此時期的雕塑更具有元代以來宮廷雕塑的強烈遺韻。人物造型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印度藝術的原型,高鼻薄唇、橢圓形的臉面已開始被藏人熟悉的一張張面孔替代,尤其是在高僧大德造型的刻畫上,尤爲如此,表情更加剛毅自持。菩薩的叁折枝造型已不多見,而是更加端莊、穩健,注意傳達內心情感,以形寫神,神形兼備,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傑出的藝術才華和藏族固有的民族雕塑傳統。

  (4)藏傳佛教雕塑的逐漸繁褥和華麗階段(16世紀以後)。16世紀以後,藏傳佛教的雕塑風格逐漸傾向于世俗化、程式化、理性的神秘化和裝飾的繁缛華麗化,人物的雕刻更加精細,注重裝飾。密宗的雕塑則更加追求佛教教義理念中的神秘色彩,造型圃于傳統,沒有較大突破。這一階段的佛像裝飾藝術大大超過以前,其富麗豪華程度,精雕細琢工藝達到了令人歎爲觀止的程度,但從整個藝術性而言,缺少13至15世紀那樣豐富細膩的情感傳達和個性刻畫。雖然也不乏神形兼備的傑作,但已經不能同全面成熟、鼎盛時期相比。

  藏傳佛教雕塑種類繁多,質地不僅有金、銀、銅、合金等各種金屬雕塑,同時還有泥塑、木雕、石刻、酥油花等各種圓雕、高浮雕和淺浮雕作品。其中,泥塑、金屬雕塑和石刻最爲常見,作品數量也最多,爲藏傳佛教雕塑的主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