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泥塑藝術

  藏傳佛教泥塑藝術

  與金屬雕塑相比,泥塑取材料較爲容易,因此在各大寺院的雕塑中泥塑更爲普遍和流行。因其不易保存,早期的作品所存較少。按類別,藏傳佛教的泥塑作品可以劃分爲泥塑和擦擦兩種類型。泥塑爲大型雕塑,通常有素面和彩塑之分。在現存作品中,絕大多數作品都經過上彩和敷金,因此彩塑在泥塑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泥塑的骨架通常用木材、皮革、草等材料製成,中心的支架通常爲木材,其風格與同一時期金屬造像的風格基本一致。擦擦與普通泥塑相比,則形製較小,其技法也與普通泥塑不同,爲模子模印而成。

  阿裏地區托林寺保存的泥塑是西藏現存較早的泥塑作品之一。從現存和近年發掘作品來看,風格與古代阿裏地區,即今拉達克地區阿齊寺等寺中的泥塑風格一致。作品題材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諸佛、菩薩、弟子、高僧、大成就者和護法神等造像。其中主尊的形製十分巨大,高達數米,脅侍通常也與真人等高,具有濃郁的克什米爾佛教藝術風格;佛像比例協調,四肢勻稱,高鼻寬肩,剛毅肅穆;菩薩身材苗條,豐乳細腰,仍保持優美的S形身軀,造型婀娜多姿,與佛像相比,具有柔美的風格特點;弟子、高僧和大成就者具有濃郁的寫實筆觸;而護法神造型趨于誇張,充滿了浪漫情調。這些作品絕大多數爲彩塑、繪塑結合,將雕塑和繪畫兩種藝術融爲一體。頭部、身軀、四肢和五官等主體均爲雕塑而成,服飾和局部造型則多用繪畫技法。如阿齊寺現存代表此類藝術風格的部分作品就在腿部等位置描繪傳記故事,人物造型生動,細致入微,體現出高超的繪畫技巧。繪畫和雕塑結合的這一形式是西藏西部阿裏地區後弘期初期泥塑與衆不同的特點之一。

  日喀則地區康瑪縣的艾旺寺泥塑是前、後藏地區現存最早的泥塑藝術品之一。艾旺寺泥塑造型極其優美,技藝十分精湛,也是古代西藏雕塑藝術中極其珍貴的作品。艾旺寺建于12世紀,位于連接亞東和江孜之間的主要商道上。寺院由無量壽佛佛殿、不空見如來佛殿和伏魔殿等叁座佛殿組成。寺門南向,其外爲環繞一周的轉經回廊。主殿位于整座建築北面,殿中雕塑主尊爲不空見如來佛,左右爲彌勒菩薩等脅侍雕塑組像,每側各有叁尊脅侍造像。佛和脅侍菩薩均身著袈裟,袈裟厚重,衣褶繁密。殿中原來還塑有六尊佛陀的雕塑,但現在只有一些雕塑的頭部殘存。主殿左側爲無量壽佛殿,脅侍爲6尊身著厚重團花長袍的菩薩雕塑和殿門兩側的護法神。主殿右側爲伏魔殿,主尊魔羅進攻釋迦牟尼佛的泥塑已毀,現爲空龛。艾旺寺現存雕塑都比真人大,表面敷有一層厚厚的金粉,由于屋頂坍塌,雕塑常年暴露在外,因此金粉已失。從風格上看,艾旺寺泥塑爲印度波羅藝術和內地佛教藝術的完美融合。佛像眼睑細長、厚重,前額寬大、突出,胸膛寬闊,鼻子細小,鼻孔輪廓分明,雙唇彎曲,頂髻高聳、厚大,手掌寬厚,手指微屈,具有印度波羅藝術的主要風格特征。與此同時,整個人物的造型,尤其是弟子的造像,具有我國西北少數民族濃郁的相貌特征,注重體積感和厚重感的表現。佛冠不再是難看的叁角形,形製變大,並且更接近樹葉造型。直挺的眉毛也不再是印度波羅藝術原型中的拱形造型。方形的下颏,高度藝術化的頭發和造型細小、镂空、頂部呈尖狀的背光造型顯而易見也呈現出濃郁的中亞風格。

  寬大、厚重的袈裟,是艾旺寺佛像雕塑中最突出的特點。袈裟富于垂感,衣褶細小繁密,線條流暢,在部分作品中一直懸垂到了腳背,並且在袈裟上通常都飾有造型精美的團花,與內地雕塑中的袈裟造型極其相似。這種袈裟的造型、衣褶的處理和其中波斯風格的團花紋樣在此時期的寺院雕塑中都十分流行,成爲一種時尚。兼收並蓄、博采衆長不僅是艾旺寺泥塑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是整個藏傳佛教雕塑以及整個藏傳佛教藝術的一大特點之一。通過對各種不同風格的吸收、消化,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的江孜白居寺泥塑就是這一特點的典型代表。

  白居寺建于1427―1436年間,由吉祥多門塔和寺院組成。該寺不僅以獨特的多門塔建築和精美的壁畫聞名于世,同時也以爐火純青、栩栩如生的泥塑藝術而著名。白居寺泥塑均爲彩塑,作品遍布于吉祥多門塔七十六座佛殿和寺院叁層大殿的所有佛殿之中,數量衆多。吉祥多門塔中的彩塑按密宗四部內容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中的諸佛菩薩雕塑而成,題材十分廣泛,幾乎涉及了藏傳佛教顯宗和密宗中所有重要的諸佛菩薩和曆史上重要的高僧大德等宗教人物,因而又有藏傳佛教萬神殿的美譽。在這些彩塑作品中,幾乎已經看不到早期雕塑中濃郁的域外藝術風格影響的明顯痕迹,所有域外藝術的語言和因素都完全本土化,呈現出一片嶄新的風格和樣式,體現出藏族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叁層大殿二層道果殿中的大成就者、薩迦派高僧和羅漢殿中的十六羅漢彩塑即是其中精美的範作。這些高僧、大成就者和羅漢身體比例十分協調,身軀健壯,富有力感,面部表情豐富,袈裟衣褶婉蜒起伏、自然流暢,猶如流暢的音樂旋律,樸實自然,十分寫實,堪稱自然主義肖像的傑作。與早期的作品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不再片面地追求外形的塑造,而是通過外形來揭示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充分展示出西藏雕塑家在人物肖像創作上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

  據白居寺壁畫題記,與壁畫一樣,這些雕塑均出自西藏藝術家之手。這些雕塑家主要來自後藏地區的達那、覺囊、江孜、乃甯和拉薩的尼木等地區。白居寺當時幾乎集中了西藏15世紀初各地的雕塑大師,這些雕塑家及其各自地區不同地域的風格從而得以在此彙聚,相互吸收、借鑒,最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江孜風格”。“江孜風格”在西藏繪畫和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使藏傳佛教藝術在數世紀以來探索民族化的基礎上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裏程。同時承前啓後,對15世紀以後的藏傳佛教藝術創作,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