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年介紹
節日簡介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
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爲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曆新年大致相同。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爲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爲新年,後來,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開始了較爲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曆算。後來,藏區以麥熟爲新年的習慣,改爲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
新年的准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鬥,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製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面食,分爲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顔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爲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裏分外引人注目。
節日由來
相傳,西藏的曆法約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爲《噶莫帕瑪曆算法》。後來雅隆地區家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獲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複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爲“以麥熟爲歲首”的物候曆。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曆的延續和影響。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爲“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曆法紀元。這種曆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爲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贊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曆和印度的時輪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曆法爲基礎,創製出藏族的傳統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幹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爲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正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曆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爲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曆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爲第一繞迥,意爲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爲“勝生年”。
藏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曆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麼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曆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曆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竈神。藏曆同漢曆一樣也把元月定爲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爲新年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