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藏傳佛教的創立
多德
摘要:吐蕃時期,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西域佛教和尼泊羅佛教等幾種佛教與藏地原有的苯教文化經過200多年的相互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博大、深奧的藏傳佛教。
關鍵詞:藏傳佛教;曆史背景;創立
中圖分類號:B94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087-01
一、吐蕃時期藏傳佛教創立的曆史背景
佛教在公元7世紀初正式能夠傳播到吐蕃地區,是由于它適應了當時吐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佛教思想是在吐蕃社會擺脫傳統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由分散的部落,逐漸成爲統一的封建帝國的曆史條件下傳播和發展起來的。
1.政治方面。開疆拓土,疆域“北至雅魯藏布江,與蘇毗爲界;東抵康,與四川北部的嘉良夷爲界,以附國之名爲隋朝的統治者所知;西部達到羊卓雍湖,與西部的叁魯雅下部爲界;南面鄰接尼泊爾和不丹,已包括青藏高原南部的主要部分。”據藏文史書《賢者喜宴》記載:“將當時叁分之二的小邦均納入(吐蕃)統治之下。巴本王、吐谷渾王、昌格王、森巴王及香雄王等均被征服,娘、貝、嫩等氏族也被納爲屬民。”由此可知,當時吐蕃的範圍有了明顯的擴大。
2.經濟方面。吐蕃時期已經出現了統一的度量衡。據藏文史書記載:“這時墀托朗尊蒙之子製造升、鬥和秤,以量谷物及酥油。在此之前,吐蕃尚無交易及升、鬥和秤。”這說明當時吐蕃的經濟發達。當時在冶煉技術、馴養和改良牲畜、取用食鹽、采用醫藥、製造武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據《松贊幹布遺訓》載,這時的吐蕃人,“將公母野牦牛馴養爲公母牦牛,將公母鹿育成黃牛,將公母山羊馴養爲綿羊,將公母獐馴化成山羊,將公母野驢馴化成馬,將公母狼馴化成犬。”進一步開發了金、銀、銅、鐵等主要礦産。根據上述資料能夠說明當時吐蕃地區的農、牧、商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
總之,由于以松贊幹布爲首的吐蕃王朝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廣泛地吸收和采納了周邊諸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當時的吐蕃社會有了自己一整套軍政體製、職官製度、法律條文、階級等級。政權的鞏固、政治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這對佛教在西藏的創立和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吐蕃時期藏傳佛教的創立
佛教傳入藏區,曆史悠久。佛教正式傳入西藏地區有兩種說法,一是公元7世紀松贊幹布王執政的吐蕃王朝時期。另一種說法是,在二十八代贊普拉脫脫日年贊在位時傳入吐蕃的。藏史記載,自天空降落《寶箧經》、《百拜忏悔經》、《六字大明咒》以及金塔等等,對此,拉脫脫日年贊王等既感到驚奇和神秘,但不知是何物,于是給它們取名爲“年波桑哇”,即玄秘神物,只作爲秘密而重要的東西供奉著,未發生任何影響。從7世紀開始,佛教正式傳入,唐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尺尊、文成二王妃把大量的佛經、佛像、法器等從尼泊爾、漢地帶到了吐蕃。在兩位公主的倡導下,有一些印度、尼泊爾、漢地的僧人進入西藏傳法,這些都爲佛教在西藏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松贊幹布的大力扶持下,尼泊爾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漢地文成公主建築了熱摩伽寺(小昭寺),松贊幹布建了迦刹寺等共十二寺于拉薩四周各地。赤松德贊幼年時,吐蕃社會處在苯教盛行、貴族當政、佛教被禁的狀態。赤松德贊執政後,讀到先前諸文書,便知道前代諸王笃信佛教,並認識到了弘揚佛法的重要性。公元761年,赤松德贊秘密和群臣計議並采取了一系列滅苯興佛措施,佛教便在政治上獲得了勝利。由于西藏傳統思想文化苯教與外來思想文化佛教的矛盾和沖突以及贊普的大力支持和弘揚佛法等一系列興佛措施推進了佛教思想文化的發展,並在創立了獨特的藏語系佛教。到了熱巴巾王時期是佛教的高度發展時期,他爲了翻譯佛教經典的需要,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譯名,統一了譯例,編成了目錄。還有對一些寺院賜給了土地、牧場、牲畜等,從此,藏傳佛教便逐漸具有獨立的寺院經濟,這就爲以後藏傳佛教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朗達瑪滅佛後,西藏長期處于內亂分裂狀態。公元10世紀後,原割據一方的吐蕃權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勢力,他們積極開展興佛活動,佛教得以在西藏複興。西藏長期分散割據的形勢,促進了地區間的競爭和多方面開發,形成了許多各自爲政的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傳入西藏地區的佛教,顯密均有,流派很多,他們各有傳承,自立門戶,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教理和修持方法,這也是促進西藏佛教宗派觀念強烈的重要原因。著名的阿底峽大師(公元982—l054)等佛學大師也是此時被迎請到西藏,爲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巨大的動力。公元1270年,薩迦法王八思巴被元朝忽必烈尊之爲“帝師”,統轄西藏政教,開始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八思巴在元朝的支持下,統一全藏,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這時,佛教東山再起,蓬勃發展,寺廟恢複,僧人猛增,香火興旺。藏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作佛教的“後弘期”。在“後弘期”,藏傳佛教無論在傳教的範圍上,還是在信教群衆對佛教的信仰程度上,皆遠遠超過“前弘期”。後弘期的藏傳佛教,在興佛規模上是空前的,並經曆了一段比較漫長的時期。
參考文獻:
[1]王忠.松贊幹布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巴臥·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藏文版).
[3]孫爾康.拉蔔楞寺政教合一製的發展[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79,(1).
[4]王繼光.卓尼丹珠爾目錄[J].甘肅民族研究,1991,(1).
[5]郭若紮西.郭紮佛教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藏文版).
出自: 《學理論·下》 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