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囊“梵音古樂”的千年傳奇▪P2

  ..續本文上一頁中淨化、啓迪、提升自己的心智,展現自己的本來面目。這便是千年來梵音古樂修學者和實踐者的禅定修行狀態。修行者都能夠在梵音古樂中培養自己正面的情緒,發現自己內心的本來靈性,通過訓練使自己生命的正氣得以淨化、提升、超越,喚醒久違的文化記憶,重新開始與道的果位契合、與生命的果位契合、與本尊的果位契合、與覺囊文化脈象的果位契合。” 覺囊梵音古樂代表性傳承人嘉陽樂住法主如是說。

  雪域藏地同胞千百年來都以出門看藏戲和聽“梵音古樂”作爲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生活方式。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時尚化和現代化,覺囊“梵音古樂”逐漸被邊緣化並瀕危。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式微,導致一些年輕人認爲“新音樂”才是科學、時尚、完美的,而覺囊“梵音古樂”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封建、落後、守舊的,因此對其妄加排斥,使其文化生存空間每況愈下。

  保護行動有聲有色

  壤塘縣人民政府始終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指導方針,不斷加大傳承和保護覺囊文化的力度。他們將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以打造品牌、樹立品牌、宣傳品牌爲主體,編製完成與東部四省市旅遊項目合作方案和《壤塘縣旅遊二次創業實施方案》,成功舉辦了兩屆覺囊文化研討會,提出了合力建設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形成以時輪立體大壇城、大萬佛塔、大藏經閣、永樂大藏鍾、大黃財神、梵音古樂等爲文化標志和兼具朝拜、體驗、娛樂、休閑、度假、消費功能的“國際覺囊文化中心”,將藏傳佛教覺囊文化與黃財神文化綜合配套朝聖旅遊發揮到極致,進而拉動整個覺囊文化中心及文化産品的升級。中壤塘是“藏羌文化走廊”旅遊的目的地,藏羌文化走廊已經成爲世人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隨著藏羌文化走廊項目的落地生根,必將有力地促進雙邊或多邊文化互動,加之,中壤塘的中觀它空經論、時輪金剛密乘、時輪金剛樂舞、覺囊梵音古樂、木刻經書雕版和建築、佛塔、佛像、靈塔、壇城、唐卡、法器、壁畫、經堂、佛骨舍利、高僧頂骨舍利等均充分體現了這個昔日“小西藏”的佛教文化韻致和覺囊文化特質。

  活態傳習雪域藏地近千年的覺囊“梵音古樂”展示團一行25人, 應中華文化促進會邀請,在覺囊派第47代法主嘉陽樂住金剛上師率領下,于2008年10月30日啓程赴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音樂學院進行爲期12天的展示和交流,受到專家和學者高度的關注,擴大了覺囊“梵音古樂”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中華文化促進會還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了梵音古樂藝術座談會,探討了保護與振興覺囊“梵音古樂”的路徑與成果,增強了海內外佛樂愛好者保護覺囊“梵音古樂”的自覺意識。

  以“音聲佛事”爲重要特征的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覺囊派“梵音古樂” 展示團一行32人,應中華文化促進會邀請,在嘉陽樂住金剛上師率領下,于2009年12月8日開始,先後在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東南大學四牌樓禮堂、上海音樂學院學術廳、浙江文化藝術研究院浙江音樂廳、武漢音樂學院編鍾音樂廳、西安音樂學院學術廳、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多功能廳、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等7大城市8所高等藝術院校,進行了爲期25天的巡回展示和交流,獲得圓滿成功,進一步擴大了覺囊“梵音古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在2009年12月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秘書長張玉文、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周廣平、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和嘉陽樂住金剛上師先後接受了鳳凰衛視、廣州電視臺、南方日報等媒體的采訪。

  王石說:“此次我們組織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次音樂會,而是非物質文化的展示,覺囊派梵音古樂既是中國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文化遺産,也是當地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是信仰的一種方式,而且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産。我們這次爲什麼把它放在高等藝術院校展示和交流,就是許多音樂學家認爲覺囊梵音古樂可能是今天能夠聽得見的最古老音樂,由于沒有錄音的條件,許多傳統古老音樂在傳承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之下宗教音樂的傳承可能還保持著原有的風貌。所以,把覺囊“梵音古樂”稱爲“中國音樂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我們這次展示不但生動體現著漢藏文化交融,而且也體現著中華各民族的團結與相互尊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美色不同面皆悅于目,佳音不共聲皆快于耳。密傳雪域千年的覺囊梵音古樂走出古刹,其清淨深滿之音使在場聆聽的師生和專家爲之震撼,每場展示持續約一個半小時,讓觀衆享受了一場聽覺與視覺的盛宴,領略了古老而純淨的覺囊派佛經唱誦音樂及唱誦韻致,廣大師生和觀衆對此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臺上臺下自然互動,場面十分感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在觀看了覺囊梵音古樂後,對它的文化藝術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目前,爲切實保護和振興覺囊梵音古樂,壤塘縣政府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基礎上,一方面廣泛征集梵音古樂文物,創建“覺囊梵音古樂傳習所和陳列館”,活態傳習覺囊“梵音古樂”,陳列覺囊“梵音古樂”文物及圖片;另一方面遵循“照古音”的傳統,最大限度地“活態傳承”覺囊“梵音古樂”的特色。此外,還致力于建立以中壤塘覺囊文化爲中心的對外交流與協作。嘉陽樂住金剛上師已經投資5萬元對覺囊“梵音古樂”300多首孤本曲譜進行保護,並且對“活態傳承人”和“活態展示團”進行全面系統的熏習與提純。

  從壤塘縣覺囊文化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可以看到,藏傳佛教傳統覺囊文化已經開始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保護、繼承、弘揚和巡回展示,煥發出了從未有過的生命活力和藝術魅力。我們期盼,覺囊“梵音古樂”活態傳承更上一層樓,響徹妙高峰,聲聞叁千界,莊嚴中華土,利樂有緣人。

  “覺囊派梵樂既是佛教文化,也是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産”,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認爲,“如今我們已很難有機會聆聽原汁原味的古代音樂了,許多古樂僅剩曲譜、詞,抑或曆經多次編排,因此,覺囊古樂不僅具有極高的音樂學術價值,而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許多古代音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味”或黯然退出曆史舞臺,但覺囊古樂卻傳延千年,且保存得相對完整,幾乎未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和世俗浸染,原因究竟何在?

  

《覺囊“梵音古樂”的千年傳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