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伴奏就可以了。
(21)聖潔倉
《聖潔倉》藏語叫“那木達嘎倉”“倉”蒙語,漢意爲“熏香”。念誦《聖潔倉》的目的有多種。主要是在寺院或個人家針對原供佛因某種原因已厭惡躲開的具體情況下,重新請回爲目的念誦《聖潔倉》。甚至以淨手竈火、山川、畜群、淨身等目的也要請喇嘛念《聖潔倉》。念誦《聖潔倉》時的供品格外的要求幹淨純潔。同時還要向所供佛和各路神仙進行沐浴,之後,念誦《牢固序言》的經咒加以 鞏固。
(22)天馬倉(運氣倉)
指向衆佛菩薩禱告和祈求興盛運氣蘇力特爲內容的經文。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崇尚運氣的習俗,對揚飛運氣或請喇嘛念誦《天馬倉》等事宜十分重視。“天馬”指畫有騰空飛翔的阿吉耐(阿吉 耐,蒙語,漢意爲駿馬)圖案的佛幡(長方形小旗,上有符咒或經文的),是幸運、運氣、幸福的象征物。藏語叫“隆大”。揚飛運氣的時候,首先要按照推算運氣*輪的相面結論以及本人生辰八字確定佛蟠布料和顔色、天馬毛色,佛幡頭舌的顔色及揚飛的日子。如屬猴、龍、鼠的人在木(甲)虎日揚飛,並且布料爲白色,畫有綠色“天擇蘇米亞月(七曜之一)寅日寅時朝向東方揚飛,以此禮儀對不同人確定對應的禮儀時辰。揚飛運氣的《天馬倉》本人或黑黃喇嘛均可念誦。
4.大雄寶殿經會座位禮儀
寺院大雄寶殿經會座位次序禮節是十分細致的,但由于寺院和大雄寶殿的大小和各日阿倉經會的不同以及冬夏季經會的規模、地區習慣等原因在座位禮儀上也有所不同之處。
蒙古地區較大寺院(旗廟)六月份大雄寶殿的藝如樂會座位次序禮儀而言,靠後邊的擺有朝南向的黃綢墊子的中心席位屬上席,由寺院最大葛根、呼圖格圖大喇嘛就坐。中心席位以西座位上由次要葛根和各直屬寺院的葛根、呼畢勒罕(轉世佛)、沙蔔隆(活佛中之地位最低者)就坐。中心席以東次序是中心寺院的日哲布喇嘛、大喇嘛,各日阿倉的首席喇嘛(堪布)和直屬寺院的首席喇嘛等的席位。他們的前面桌上要擺放小手搖鼓、敖其爾、鈴擋、帶翎的奔巴瓶(甘露瓶)、陀額布、日阿西米等。經堂內要擺放東西面對的八排氈墊紮嘎爾登日阿,其中最裏邊的首位叫“中心日阿”,在中心日阿的首席上由面塑(喇嘛教法會結束時加以焚化的)卓爾濟(主管寺廟教儀的喇嘛)或面塑羅奔(喇嘛教的經師)就坐。以次由手拿鑼和斯勒甯的八個爲一組的烏瑪加德(領誦喇嘛)就坐。他們的下面是吹奏筒號、箫、螺號、鋼鈴的(8一16位)喇嘛就坐。他們的下面是以8一16名爲一組的班弟就坐,前面擺有小手搖鼓等樂器。西邊第四個中心柱前朝南擺放的高桌上由領誦烏瑪加德手拿鑼就坐,並用高吭的嗓音領誦一切誦經的開頭部分,同時指揮整場經會的速度節奏。中心日阿下面的所有日阿的首席上均由卸任的大喇嘛、首席喇嘛和卓爾濟喇嘛等尊貴的得道喇嘛就坐。第二個各日阿席位是嘎列巴們的席位。他們下方的格蘇莫日阿席均屬各日阿倉或直屬寺廟來的善誦喇嘛的席位。其余日阿席位(第八個日阿席)也是班弟們的席位。大雄寶殿南側靠牆朝北擺放的席位是格博貴(格西)查畢爾的席位。大雄寶殿殿門內東側的高桌上由大格博貴就坐,並頭戴沙薩爾帽,身披粗呢鬥篷(成門章其),手拿紮伊格(法杖)對經會的戒律禮製進行監場。他的左右兩側(每側擺放四張桌)的八個座位上坐八位格博貴,協助大格博貴維持經會秩序。直屬寺廟的格博貴或日阿倉的格西們也坐在這個位置。他們的次要十個座位(每側五席)是查畢爾們的席位。查畢爾的兩側各兩位格伊克落坐或站立,他們是專門傳授大格博貴和格博貴的指令、處理經會具體事宜的專職人員。
5.廟會禮儀
主持廟會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形式所在。同時也是寺廟喇嘛僧侶們的主要職責。每天早上要主持經茶會、祭祀會,保持一年四季的十二個月經聲不斷、音樂聲(佛教音樂)不停是寺院的公性特點。各寺院的廟會大體上是相似的,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蒙古地區多數寺院的情況看,趁機于祖師釋迦牟尼的紀念日主持藝如樂會;黃教祖師宗喀巴的紀念日主持佛燈會;經聖阿日亞寶魯的紀念日主持念珠會;以驅除惡魔災禍及辭舊迎新爲目的主持間息經會或凶煞會;弘揚阿日亞寶魯佛慈悲爲懷的精神主持憐憫病痛和饑餓的能耐會;專爲避免殺生指引成佛之道的海藍會;專爲某一修行有關的王會;希望長壽吉祥的達瑪礎德當礎德會;專爲驅除災禍的多種古裏穆(喇嘛教驅魔禳災等的一種宗教活動)會;還有多種悫鍾仙的祭祀和山川的祭祀會等。除此而外,還有各大聖人呼圖格圖的當西格會、綽都布會、某月九日專爲驅除衆生災禍而念的悫鍾會、四月初叁揚飛運氣的熏香會以及全體寺院或某一大雄寶殿、日阿倉、藏康經會等等。
寺院廟會的特色禮儀主要體現在寺院規模大小的區別上,尤其取決于重點供佛的(主供崇拜物)不同層次上。如藝如樂會是與釋迦牟尼紀念日有關的每年必須四次舉行的固定經會,所以,只有較大有實力的寺院才能承辦,而小型寺廟根本無法承受固定禮儀,只能做到一年一次的禮儀。王會禮儀比較複雜,參與的人數多,只少有幾十名以上喇嘛僧侶參與,因此,人數少的寺廟也無法承擔。以上均屬定期的固定廟會。此外還有一年四季爲迎合廣大香客願而臨時性安排的像專爲已故親人超度、驅除災禍、招福、揚飛運氣等內容的廟會。
6.喇嘛教的查瑪
查瑪屬佛教舞蹈的“羌母”,由西藏傳人內蒙,轉音成“查瑪”,是喇嘛教佛事朝聖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種類有浩和邁(白骨)、道德嘎瑪、浩德格欽、阿紮爾、額爾博黑、寶格道查幹額布根、都爾本道格西德、包格(鹿)、道特勒(室內)、日阿拉礎克查瑪崩、達如拉嘎、查瑪本、斯木來、悫吉勒、圖什哈木、十一位達如克、暗聖汗、四大金剛、、額布根額莫根、普母、瑪赤卡拉、貢布、紮瑪舍仍、敦吉德瑪、沙伊克、度母、洪何日葉西拉少布、都英庫爾、朝德卡爾、古莫、紮恩(大象)、那木斯來、達木林、塔斌汗、庫侖、彌勒、毛倫僧母報恩、薩如拉厚呼和少布、米拉古茹、古勒、查瑪拉等四十二種。其中道格西德查瑪最具有代表性。
(l)查瑪的由來
寺院裏跳查瑪的淵源在于西藏拉薩。在古代,修建拉薩寺院的時候,運輸土石木磚等建築材料時,始終是用了一頭青牛來完成的。工程竣工後,參加這一大型建築工程的黑黃佛教門徒、赈濟者及佛教崇拜者組織舉辦了隆重而熱烈地竣工慶典。在慶典大會上在佛祖面前宣布建廟有功人員名單,以求佛祖給這些人的來生安排一個好托生,讓他們過上個好日子是最重要內容之一。
但是,在公布慶功名單時卻忘掉了用盡氣力拉車受苦的青牛的功績,爲此這頭牛十分委屈。于是它來到拉薩廟,用角頂塌了寺院的西牆壁後自己也死過去了。看此情景的衆喇嘛都驚呆了,過了一會兒,喇嘛們跑到相面葛根那裏算卦後才得知,原來這牛是委屈自殺的,而且,死前還發了毒誓“來生做一個強者一定要與佛教爲敵。”
後來,這頭牛真的托生到了人胎成爲一名叫郎達日瑪(861一900)的人。他長大成人後,殺死了西藏可汗,把自己奉爲可汗。郎達日瑪成爲西藏可汗後,處理的第一件國事便是取締了佛教,燒毀經文,趕走喇嘛或將其當作宰殺牲畜的屠夫百般侮辱。郎達日瑪的所作所爲激起了佛教界的極大憤慨,于是有一位叫巴拉道爾吉的拉哈龍喇嘛,把自己的白馬染成黑色,來到郎達日瑪面前獻舞,借此機會,他拿出袖裏藏著的弩箭把郎達日瑪射死後立刻逃離現場。由于他逃走的路上正好過一條河,染成黑色的馬又變成原來的白色,因此,追兵沒有認出來把他放掉了。後來,他逃到了青海地界,受到當地漢族和尚們的大力協助,又把喇嘛教興盛了起來。所以,頭戴黃帽子的喇嘛教,爲了永遠紀念頭戴藍帽子的和尚恩德,在黃袍的衣襟上壓上了藍邊兒。再後來,喇嘛教高層人士們,根據印度修建塔廟時,一頭大象也與拉薩青牛一樣的自盡案例,同 時也爲了強化佛規,鎮壓邪氣爲目的開始推行了查瑪大會製度。
避邪、壓鬼是寺院裏查瑪的宗旨。查瑪舞的有些動作難度較大,上跳幾尺高,前後躍跳一米以上的動作在查瑪舞裏十分常見。
因此,查瑪師們要練就一身的硬功夫,就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練習才能實現。
(2)道格西德查瑪(凶佛鎮邪)
道格西德查瑪的整場內容有九大套路組成,即哈木七、阿蘇日(阿紮爾)二、貢布五、悫吉勒五、白骨(浩和邁)二、額爾博黑(胡蝶)四、嘎爾迪(鳳凰)一、包格與馬喜(鹿與牛)二、度母二十一等。
第一套:哈木七
裝飾:頭戴叁眼花翎敖其爾(敖其爾藏語,漢意爲佛禅尖上的珠子或喇嘛所戴佛冠頂端的佛珠)的面具,面具上挂有叁尺長的五彩緞帶。脖系蟒緞圍巾,身上加
圖6巫師面具組圖
系九種裝飾,即手持劍、刀、斧、鐮、布魯等武器。
出場順序:先由一位領頭哈木出場,在臺上跳一陣查瑪舞,然後慢慢跳到查瑪院(查瑪臺)中心時,其他四位哈木和僧都嘎、麻他兒(鳄目)等同時出場,並圍著領頭哈木熱烈地串跳,無意中把算卦用的骰子給弄丟了。當發現後,他們都很著急,分頭尋找已丟失的骰子跳一陣查瑪以後,諸哈木退回廟中,只是僧都嘎、麻他兒留下,在敲鑼打鼓的伴奏下跳一陣狂舞後才退回廟中。
第二套:阿紮爾二
裝飾:面戴螺頭面具,身著蟒袍,手無持物。阿紮爾二上場後,跳查瑪舞走到院中心時停下來,跺腳九次並開始尋找哈木們丟失的骰子,他們先是朝天遙望,覺得天上不可能有,又在地面上尋找似的跳兩圈查瑪舞後退回廟中。
第叁套:貢布五
裝飾:頭戴叁眼花翎面具,身著蟒袍、脖系綢巾,袍外系有九色彩帶。手持月杈,道德巴。
出場順序:先由一個貢布出場,在臺上跳一陣查瑪舞,跳到院中時,其他四個貢布出場後,分散到查瑪院(舞臺)四角處跳查瑪,這時衆喇嘛齊聲念誦貢布的先達爾的經文,五個貢布慢慢退回廟中。
第四套:悫吉勒五
裝飾:頭戴雙角叁眼、紅毛敖其爾面具,身著蟒袍,外系九色彩帶,手持布魯套索。
出場順序:首先,由領袖悫吉勒很像在地裏面鑽出來似的突然出現。然後,跳查瑪的同時朝寺院招手,到舞臺的中心時,其他四個悫吉勒才出場,上場後圍著領袖悫兒吉勒跳查瑪。
關鍵動作:連續做九次在地上蹲坐的動作,而且,一定要跳得幹淨大方,同時,與鬼搏鬥,最後把鬼掐住及殺死的意思要表現出來。然後,高興地邊跳邊退回廟中。
第五套:白骨二
裝飾:頭戴白骨造型、兩空眼、特瘦面具。身著白衣白褲、腳登紅色靴子,靴尖上飾有一個小金鈴。手持花棍。
動作:兩個白骨出場後,用花棍把查瑪院從東到西,從西到東丈量一邊。動作技巧上要注意腳尖小鈴的節奏感。結束動作時拿著花棍的一頭用力旋轉,然後還用花棍丈量地面退回廟中。
第六套:蝴蝶四
裝飾:頭戴蝴蝶頭型的面具,身著白底紅色條紋衣褲,袖口上飾有木製指頭,甩手時帶有節奏感較強的“哒哒”聲。
動作:四只蝴蝶出場後將放在木盤子裏的裏阿嘎(鎮邪物)拿出來用腳踢著放到查瑪院的中心處,然後飛回廟中。
第七套:鳳凰一
服飾:頭戴叁眼、鳥兒長嘴、口咬毒蛇造型的面具,身著模仿鳥兒羽毛的服裝,手持槍和劍。
動作:主要是飛和舞槍掄劍。動作技巧的關鍵在于槍和劍的協調配合上。處理的主要間題是用槍刺毀裏阿嘎以示除掉邪惡。
第八套:包格和馬喜(鹿與牛)
服飾:頭戴鹿和牛頭造型的面具。身著五色水紋圖案的衣服。手持刀槍。動作便是舞刀槍。關鍵環節是將已毀掉的裏阿嘎的殘留物扔向四處清理幹淨以示徹底鏟除了邪惡。然後,跳著查瑪舞退回廟中。
第九套:度母二十一
服飾:頭戴少女頭飾,身著黑色敖其爾圖案的長花袍,手拿金钗、道德巴、巴達爾(木碗)。
出場順序:先由一位度母上臺慢舞,到了院中心時,高舉巴達爾向蒼天大地獻酹以示祭祀,這時,其余度母一同上場,衆度母形成一個圓圈跳查瑪並齊聲喊叫,然後,又慢慢的靠著查瑪院的西側站成一排。這時哈木、貢布、悫吉勒、包格、馬喜等都出場,與二十一位度母一起歡快地跳查瑪舞共同慶賀除掉妖魔鬼怪的最後勝利。一臺查瑪舞就在這種喜慶氣氛中結束。
(3)道格西德查瑪的藝術特點
一是參與人數多、場面宏大。就一臺查瑪的參與人數規模上說,不包括樂隊、鼓手、實際上場表演的主要查瑪師就達44至1000人以上。
二是服飾新穎獨特、且品種繁多。即頭飾面具有38種,裝著40多種,手持器具26種之多。
叁是內容豐富,套路嚴謹。道格西德查瑪的九套內容及動作基本不重疊,且各有個的特色,內容套路一環扣一環結構十分嚴謹。
四是舞姿奇特,觀賞性強。由于查瑪舞屬于音樂、舞蹈、武術技巧融爲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所以觀賞性極強。在表現形式上既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又有舞蹈及武術的高難度動作,因此,構成了獨特的藝術流派。
(4)查瑪舞的主要表演形式
蒙古族寺院的“查瑪”,大體上有四種表演形式:一種叫“道德勒查瑪”,意思是室內舞蹈,是在經堂內誦經念佛時表演的。一般由一至二人表演,爲苦行僧裝扮,傳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內容是以舞蹈語彙來解釋佛經。第二種叫“古勒查瑪”或“朱拉古勒戲”,通常在寺廟外廣場搭臺演出,以戲曲表演的形式頌揚米拉由人到成神的故事。表演中,唱調規範、程式固定,以韻白話唱爲主,舞爲輔。第叁種叫“嘎德奈查瑪”,意思是室外舞蹈,是宗教節日或慶典活動時表演的舞蹈。第四種爲“大場查瑪”,這種形式的舞蹈,大體上與“嘎德奈查瑪”類同,“道格西德查瑪”就是大場查瑪的一種表現形式。“大場查瑪”只是在其間插人摔跤、賽馬、射箭等世俗化的表演內容。
總之,查瑪是一種宗教舞蹈,是喇嘛教的一個專門學科之一。則道格西德查瑪是查瑪中之王。在挖掘開發的角度看,查瑪是山,一座未開采的礦山,一旦被人們發現開發後,她便是一座金山。“查瑪”更像一座金字塔,是宗教賜給人類的無窮寶藏。
《喇嘛教經文的念誦禮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