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李進新)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李進新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是我國佛教重要的一支,與漢傳佛教(漢語系經典)、雲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經典)共爲我國佛教的叁大系統。藏傳佛教又俗稱喇嘛教,是該教上層僧侶統稱“喇嘛”,因而有此俗稱。藏語“喇嘛”意爲“上師”。

  藏傳佛教是由7世紀自印度傳人的密教、內地大乘教與西藏早期的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的産物。大約形成于l0世紀後半期。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發展分爲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從藏王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並爲她們帶去的佛像分建大、小昭寺開始,到841年“朗達瑪滅法”爲止。這時期主要是佛教與當地本教之間的鬥爭。由于吐蕃贊普大力倡佛,佛教在吐蕃上層得到了傳播,修建了不少寺廟。赤德祖贊時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派人去中原取回大量經典並帶回漢僧一人,漢地佛教隨之傳人。同時,因西域動亂,于阗及中亞等地僧徒大批流人吐蕃,赤德祖贊都予以收容。赤德祖贊死後,本教貴族大臣掌權,發動第一次禁佛,驅逐漢、尼泊爾等地僧侶,拆毀佛寺,使佛教傳播一度受阻。至赤松德贊親政以後,才又興複佛教,從印度請來高僧傳法譯經,並建立僧伽製度,還曾召集佛教徒與本教徒進行辯論以興佛滅本,又請漢僧與印度僧辯論以統一信仰。到牟尼普贊、賽那累赤德松贊和熱巴中赤祖德贊時,繼續支持佛教,已譯出大、小乘、顯、密宗經典700多種,還任命僧人缽闡布爲大相,委以軍政大權。838年,由于崇奉本教的貴族、大臣發動政變,謀殺了赤祖德贊,擁立其兄朗達瑪嗣位,開始鎮壓佛教,焚毀佛經,拆除寺廟,勒令僧尼還俗。這次大規模“滅佛”運動,使佛教在西藏基本絕迹。此爲前弘期。

  朗達瑪死後,吐蕃政權分崩離析,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狀態。l0世紀下半期,佛教又從西康和阿裏地區重新傳人西藏,這時,西藏形成了一些雄據一方的新興封建主勢力。山南地區的封建主意希堅贊,是朗達瑪之子永丹的六世孫,曾派人去西康地區求法,返藏後恢複了拉薩、桑鸢等寺廟,又創建新寺,僧人的數量與日俱增,佛教史稱此次傳法爲“下路弘傳”。阿裏地區封建主意希沃,是朗達瑪另一子微松的五世孫,藏史稱他爲“拉(天)喇嘛”。他派人去印度、克什米爾求法學經,又請印度僧人來藏傳法譯經,建立了托林寺,史稱“上路弘傳”。佛教在西藏得到迅速複興。後弘期西藏佛教的主要特點,一是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興起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其次是以密宗傳承爲主,形成了各種教派;第叁是逐漸與本教相融合,吸收本教的許多宗教思想和儀俗,使佛教明顯地帶有西藏地方的特點。同時,在寺院僧伽製度和佛事儀式上,也形成獨自的體系,形成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早期的主要派別有甯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和噶舉派。

  甯瑪,即舊派。傳承以吐蕃前弘期傳人的密宗爲主,又吸收了本教的內容而形成的早期教派。經典爲根本密經l8部,常行法爲8部。l1世紀時,索爾波且祖孫叁代系統整理了甯瑪派經典,創建了甯瑪派的寺院邬巴龍寺、卓浦寺等。

  噶當,該派創始人爲仲敦巴(1005—1064),拜印度僧阿底峽爲師,學到顯密各種教法。1056年仲敦巴建熱振寺爲根本道場,形成噶當派。其特點是強調戒律。仲敦巴死後,其叁大弟子分別傳法,又形成教典、教授、教誡叁個支派。噶當派以阿底峽《菩提道燈論》爲基礎,主講經論爲“噶當七論”,所崇本尊爲釋迦佛、觀音、綠度母、不動明王,該四本尊與叁藏教法合稱“噶當七寶”。噶當派教法傳播甚廣,其他教派均深受其影響。l5世紀初,宗喀巴主要依噶當派教義創立格魯派,亦稱“新噶當派”。噶當派也隨之並人格魯派中。

  噶舉,l1世紀時由瑪爾巴創立,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其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在以證理通達大印的智慧,以苦修爲特邑,曾融合噶當派教義。

  薩迦,1073年貢卻傑波在後藏薩迦建寺弘法,後以該寺爲主弘法傳教,形成薩迦派。主要弘揚“道果教授”等顯密教法。法位傳至其長孫薩班貢噶堅贊,因通大、小“五明”,獲得“班智達”稱號。1251年其佷八思巴繼承法位,受到元皇室的信任,元世祖忽必烈聘請八恩巴爲帝師,並領西藏十叁萬戶,掌握西藏政教大權,成爲西藏地方僧侶貴族統治的開始,元末開始衰微,其在全藏的政治地位被噶舉派取代,僅保留了薩迦地方的權力。

  l5世紀初,宗喀巴實行宗教改革,創立格魯派,戰勝了其他各教派,成爲藏傳佛教中最大和最有實權的教派。

  格魯,宗喀巴(1357~1419年)原爲噶當派僧人,先後從薩迦、噶舉、夏魯派僧入學習.又系統研習了密宗。他針對藏傳佛教各派戒律廢弛、僧人追逐世俗權勢財富、號召力和信譽底落的情況,倡導宗教改革。主張僧侶嚴守戒律,獨身不娶,脫離農事,嚴格寺院的組織和管理製度,使世俗貴族不能操縱寺院事務;弘倡顯、密並重說,強調顯密兼修及先顯後密的修行次第。所以他創立的一派又稱“新噶當派”。其後,建立了,哲蚌、色拉、紮什倫布等寺院。1542年該派采用活佛轉世製度,將鎖南嘉措迎至哲蚌寺繼承教主職位。1578年鎖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俺答汗之請,赴青海傳教,被尊爲“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爲達賴喇嘛叁世,並受明朝冊封。1642年,達賴五世阿旺羅桑嘉措和班禅四世羅桑卻吉堅贊又借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擊敗藏區各敵對勢力。清順治二年(1645),固始汗贈羅桑卻吉堅贊爲班禅稱號,爲班禅四世。順治九年達賴五世親赴北京朝觐,次年受清廷冊封爲“西天大菩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取得藏蒙佛教總首領的地位。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冊封班禅五世羅桑益希爲“班禅額爾德尼”,達賴、班禅成爲格魯派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並須經中央政府的冊封,成爲定製。在清朝的大力扶持下,該派成爲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在格魯派中,達賴爲觀音化身,班禅爲無量光佛化身,爲最大活佛。達賴是拉薩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叁大根本寺系統的最高活佛,班禅是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系統的最高活佛。這些大型寺院往往集教、政、學爲一體,經濟上占有大量的莊園、牧場和奴隸,西藏政府的僧官成員,也必是叁大寺的活佛。

  藏傳佛教在新疆地區早期的傳播,與吐蕃人的活動有關。8世紀中葉,吐蕃人人據塔裏木盆地,統治了近百年。其中,于阗與吐蕃的關系密切。成書于吐蕃王朝時代的《于阗教法記》以及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的《于阗教法記》以及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的《于阗國授記》,都記載了于阗佛教與吐蕃佛教相互交往。《漢藏史集》中還列有“聖地于阗國之王統”專章,其中記載有于阗尉遲圭統治時應龍王勸請,建達哇涅季寺院,此時吐蕃之王將于阗收歸治下。此寺是在吐蕃大臣噶爾·東贊來到于阗時修建的。在于阗古址發現的“歡喜佛”塑像,爲藏傳佛教的塑像,是藏傳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愛神”。塑像大約是IO世紀末或11世紀初的遺物。後來,當于阗遭受外侵,佛法被難之時,于阗衆僧侶以牦牛引路,進入吐蕃︰于瞑工匠在吐蕃還修建了一座昌珠寺。此外,在米蘭遺址吐蕃人的古戍堡中曾發現這一一時期的藏文佛經,數量相當豐富。[1]

  藏傳佛教與高昌回鹘的關系十分密切,對回鹘佛教影響很深。吐魯番遺址發現有藏文佛典,如《佛教敦理問答》、《勝卑王問經》、《秘密集會怛特羅》、《吉祥輪律儀》、《師師瑜伽》、《轉輪王曼荼羅》、《十方平安經、、四天王贊》等。回鹘人與吐蓄藏人早在9世紀就有了,聯系伯希和證實,他帶回一卷9世紀時的寫本,“系由回鹘突厥國王編寫的一份報告的藏譯文,其中描述了從高麗直到烏拉爾山的高地亞洲諸民族”。[2]因此,回鹘人的佛教必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其濃厚的密教色彩即反映了這一現象。在已發現的回鹘文佛經中,密宗經典占有相當數量,多達十幾種。除直接譯自藏文的外,如《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贊經》、《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幹手幹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頂心大陀羅尼經》等等,均爲密宗經典。在回鹘佛教壁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藏傳密教爲題材的;柏孜克裏克石窟有四分之一的壁畫繪有密教內容。其中第20號窟繪有大悲變相、毗沙門天及其著屬、四天王像、四臂叁面的吒枳大忿怒明王像。說明藏傳佛教已成爲回鹘人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鹘人能夠接受藏傳佛教,原因之一是早在西遷中就有一部分回鹘人投奔了吐蕃。史載︰回鹘“余衆西奔,歸于吐蕃,吐蕃處之甘州”。《松漠紀聞》記載甘州、沙州回鹘謂︰“奉釋氏最甚,共爲一堂,塑像其中。每齋必刮羊,或酒酣,以指染血,塗佛口,或捧足而鳴之,謂爲親敬。誦經則衣袈裟,作西竺語。”[3]這種現象與漢地佛教相異,顯然是藏傳佛教的風俗。《多桑蒙古史》還記述了回鹘初奉佛教的一種傳說︰“畏吾兒曾遣使至信仰偶像教之中國延喇嘛至,與珊蠻辯論,欲擇其辯勝者而從之。諸喇嘛誦其名日《那木》之聖經,此其道德故事物語最言之彙編也。中有勸人勿害他人、勿害動物、以德報怨等戒。喇嘛分爲數派,各派教義不同.其最流行者,信仰輪回之說,

  諸信仰偶像者在汗前誦聖經若幹則,諸珊蠻默不能對,由是畏吾兒首先皈依偶像之教。東方偶像教徒之與回教爲敵者,無有能逾畏吾兒者也。”[4] 這一傳說也說明回鹘佛教已明顯轉入了藏傳佛教系統,而回鹘人最初接受的是漢傳佛教。

  在宋、遼、西夏對峙時期,青海一帶的吐蕃大首領角厮羅出生于高昌。《宋史》記載︰“角厮羅者,緒出贊普之後,本名欺南陵溫捕(贊普),

  生高昌磨榆國,既…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李進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