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族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益西康珠)

  藏族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

  益西康珠

  德格在藏語中意爲“善地”,它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藏區最有影響力的縣之一,與西藏自治區的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是四川西入西藏、北上青海的重要門戶,是康巴與衛藏、安多叁大片區的重要結合部。久負“康巴的敦煌”、“民族文化的走廊”、“中國第五條絲綢之路的要道”、“西藏昌都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民族英雄格薩爾的故鄉”、“藏文化叁大發祥地之首”、“南派藏醫發展中心”等一系列美譽。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寶庫、世界傳統印刷術的活化石———德格印經院就坐落于德格縣城腹地。

  德格印經院全名“雪域文化寶藏善地吉祥多門大寶庫”,又稱“德格吉祥聚會院”,藏語方言簡稱“德格巴宮”。是中國藏區叁大文化中心(西藏日喀則、甘肅拉蔔楞、四川德格)之一,在中國藏區叁大印經院(德格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蔔楞印經院)中位居首位。

  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即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澤仁創建印經院,後經曆代土司的不斷努力,建成了一座名符其實的大寶庫。如今德格印經院已是占地面積5886平方米,建築面積9000余平方米,院藏典籍830余部,木刻雕版32萬余塊的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不僅僅是印刷廠,它還是藏文文獻檔案館、康藏文化博物館、雕版印刷技術的活化石、學術文藝交流中心……就是在全世界,它也是獨一無二的。

  藏區其他印經院一般都附屬于寺院,大多只刻印本門本派的宗教文獻典籍。而德格印經院卻海納百川:宗教、天文、地理、曆史、詩歌、繪畫、音樂、醫藥、工藝、科技、人物……凡是用藏文記錄下來的文字著作,幾乎來者不拒。德格印經院中最重要的文獻經版當屬宗教文獻,可貴的是德格土司不拘泥于自家門派,藏傳佛教黃、紅、白、花各派經典悉數刻版收藏,苯教(一種先于藏傳佛教的藏地本土宗教)經典也堂而皇之地占有一席之地。

  從藏學、宗教學專家的眼光看來,德格印經院的刻版件件都是珍品。其中珍品中的珍品當屬《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該典籍的經版在德格印經院建立前26年(1703年)就已刻印問世,距今超過300年曆史。

  最奇特的藏品是300多塊古藏族樂譜經版。它的樣子很像五線譜,目前還沒有人能解讀。專家說這些印版應該不是印經院雕刻的,而是印經院收集來的,具體雕刻年代不明。

  所以,德格印經院被譽爲當之無愧的“藏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德格印經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圖書館、藏書樓,它的雕版印刷從製版、雕刻、書寫、製墨、造紙、印製工藝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紀以來的傳統方法,爲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證。

  2006年5月12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爲代表的如噶瑪噶孜唐卡繪畫、藏族造紙技藝、南派藏醫藥、藏戲、格薩爾說唱等六項均在遺産名錄之中,足見德格及德格印經院在整個藏區的影響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德格印經院成爲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國家民委,以及省州縣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在資金、技術上給予了大量的傾斜扶持。10年來,在依法保護、技術性保護、應用性保護、規劃性保護、學術性保護、民間保護、管理機構的完善、人員培訓、管理措施等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德格印經院既見證了世界傳統印刷術的發展變遷,又見證了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支持、挖掘、保護,是對構建民族和諧、宗教和睦的有效探索。

  目前,德格印經院已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德格印經院不但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且其文化儲備和學術價值也是在全藏區不可替代和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整個藏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在這裏彙聚,其廣泛性、獨特性、代表性和唯一性,決定了德格印經院跻身世界文化遺産行列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奠定了德格印經院屹立于世界文化遺産之林的基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